把有志青年吸引到农村教育岗位上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农村教师队伍的有效供给是重中之重。地方公费师范生作为一种政策设计,主要通过公费教育政策,把优秀青年吸引到师范专业,培养大批优秀教师,保证乡村教师的供给水平,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今年,公费师范生在各地高招中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如何保证地方公费师范生具有充足、优秀的生源,真正把有志青年吸引到农村教育岗位上成为时代课题。
  地方公费师范生冰火两重天的审视
  公费师范生源于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最初仅指报考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有条件地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参照这一政策,一些省份开始探索地方公费师范生制度。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从8年调整为6年。地方公费师范生也参照这一要求进行了名称和履约任教服务期的调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补充的重要渠道。
  相比于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的平稳推进,地方公费师范生在不同省份遭遇的却是冰火两重天。在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省份,如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地方公费师范生招生火爆,许多高分考生自愿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招生分数逐年攀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如河南、山西等地,地方公费师范生招生遇冷,只能征集志愿或降分录取。究其原因,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考生和家长对公费师范生的认知,也是当地教师社会地位和經济收入的折射。从本质上来讲,这是教师发展中的“月亮与六便士”(英国作家毛姆出版于1919年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的问题。
  学生选择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于扎根农村、奉献农村教育的情怀,这在很多高水平教师身上确实可得以印证。笔者2019年曾对河南省高水平教师的特质进行研究,在对100多位已经认定的中原名师进行访谈、座谈的过程中,多位教师强调教育情怀是其坚守教育岗位的内在动力。正是对学生的热爱、对课堂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让他们在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时,充满热情、斗志昂扬,并且愿意想尽办法进行自我提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但是,教育情怀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建基于职业认同,其次需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体验到职业成就感、职业幸福感,最终才能做出献身教育的承诺与行动。对于高中生而言,在缺乏职业体验、职业实践的条件上,教育情怀是高高在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相比较而言,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现实的“六便士”才更有激发力。但是,心中只有“六便士”没有“月亮”的教师绝对不会成为高水平教师,外部的物质刺激不可能替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分析真正阻碍有志青年到农村教育岗位上的内在因素正当其时。
  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的原因
  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的表面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中生对师范专业及农村教师认知的影响。
  对师范专业的“低认同”。当前高中生报考大学专业大部分不是基于个人兴趣特长的理性选择,而是受到“重要他人”影响。教师职业的高要求、日常工作的繁重与较低的薪资收入导致社会对师范专业认同度低,并通过考生的“重要他人”传递给考生,影响其对师范专业的认同度。究其原因,第一,教师资格证国考弱化了师范专业的优势。伴随《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颁布,教师资格证国考迅速推行,原本师范专业毕业即可直接认定获取的教师资格证不再是师范毕业生的“福利”,而是要和非师范生一起参加统一的考试。第二,“逢进必考”的入编政策降低了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当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逢进必考”的教师入编政策,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入编时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之一些一流中学更愿意招收一流高校的非师范毕业生,如清华北大的博士、硕士等,这让师范专业包括公费师范生成为专业选择时的“鸡肋”。第三,教师职业社会声望的走低影响了师范专业的认同。近年来师生冲突、家校冲突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教师的社会地位整体有走低趋势,让部分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对于地方公费师范生有“冲动”而没有“行动”,“想说爱你不容易”,更遑论不愿从教的学生了。
  对“确定未来”的抵触。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公费”同时意味着附加的条件限制,主要是工作地点、服务年限等的限制。在工作地点方面,地方公费师范生一般要求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并以入学前与当地有关部门签订公费教育协议书的形式予以保证。当地优秀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反哺家乡教育事业,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面向的对象是18岁左右的高中生,他们往往胸怀鸿鹄之志,更愿意到远离家乡的广阔世界去奋斗,因此,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返回家乡的限制。在服务年限方面,地方公费师范生一般参考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的政策要求,履约任教服务期为6年。从最初的8年服务期改为6年,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履约任教年限已经有了明显的缩短,但对于高中生来说,18岁直接确定未来十年的发展,这是一个难以做出的人生抉择,也是现实中导致公费师范生违约的潜在风险。《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57.2%的受访者认为公费师范生违约的原因是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适合或不喜欢做老师,52.6%的受访者认为公费师范生的履约年限太长。
  对发展“不可期”的恐慌。有研究表明,个人发展空间(38.9%)、薪资待遇(30.6%)和生活条件(14.7%)是影响公费师范生终身从教的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地方公费师范生遇冷的省份多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境遇是他们的现实参照。具体而言,首先,发展机会少,空间不足。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进程中,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外出学习机会还是发展晋升机会都明显少于城市中小学教师,虽然“国培”计划有多个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项目,但仍然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其次,薪资待遇较低。有关部门提出“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但现实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公务员水平有较大差异,农村教师因为收入低,生活相对清贫。最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地方公费师范生服务地区优先保证贫困和偏远地区,伴随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农村中小学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仍然明显。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看不到专业发展的前景,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职业倦怠相对明显,这种发展“不可期”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对公费师范生的选择。   破解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之策
  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直接影响该区域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供给,间接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破解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的困境,把有志青年吸引到公费师范生教育中,让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可期。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有研究者对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从政策工具视角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公费师范生政策以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为主,侧重公费师范生的履约任职和条件保障,进入机制和激励措施较少。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基本参照部属公费师范生的政策,同样存在类似现象。因此,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应从进入机制和激励措施入手。入口上,继续扩大公费师范生规模,减少相应的限制,吸引更多有志于从教的学生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同时,可“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激励措施上,制定专门政策,促成公费师范生的毕业就业,如教师资格证直接认定,确保毕业后有编有岗等。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这项改革措施具有一定激励作用,能提高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
  开展职业体验及规划,让有志者主动选择。职业选择与个人兴趣特长结合,职业发展才能更为顺畅,教师职业同样如此。但职业体验及规划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缺失,导致很多高中毕业生报考时不知道个人的兴趣特长是什么,更不知道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专业时有很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此,中小学应该广泛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指导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够进行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让适合做教师、愿意做教师的学生主动选择师范专业。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初中阶段“开展職业启蒙教育”,高中学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这是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契机,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前提,最终将让所有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理性、科学,也会让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学生主动选择师范类专业,选择地方公费师范生。
  开放公费师范生出入口,留住有情怀的学生。高中生因其年龄特点、心智成熟度等因素,其专业选择具有非理性风险,职业偏好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偏移,因此,应适度开放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出入口,在师范专业学习期间给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如果报考了地方公费师范生,但学习过程中发现个人不适合做教师,或者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可以选择退出;如果没有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学习过程中发现个人愿意做教师,并且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可以申请加入地方公费师范生。这种退出和进入机制的设置,让学生多了理性选择的机会和可能,保证公费师范生的农村服务意愿,而不仅仅是因为“协议在身”而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农村服务意愿是一种教育情怀,也是“下得去”“留得住”并“教得好”的前提。
  重塑农村教师形象,让农村教师发展未来可期。当前农村教师的发展境遇是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未来参照,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当下选择,因此,需要多方努力,重塑农村教师形象,让农村教师发展未来可期,让地方公费师范生看到专业发展的希望。首先,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任何一个职业的吸引力都不可能单靠奉献、情怀来保持或提升,精神追求是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实现的,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提高地方公费师范生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在保证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薪资待遇相同的基础上,还应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其次,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学校曾经是村镇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也因学生的琅琅书声成为村落的精神家园,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引领着学生及村民的精神成长。当今美丽乡村建设应将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作为重要任务,让学校恢复往日的精神家园地位,让农村教师在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发挥精神引领的价值。最后,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空间。适当向农村教师进行政策倾斜,让教师具有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可能,逐步恢复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将个人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和坚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一届届学生,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立志从事农村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 王 萍/文)
其他文献
1993年8月20日,是我从玉溪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村完小教书的日子。  拖拉机载着我和我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起伏,看着翻越的群山一座比一座高,我的心也越来越不安,不知道驾驶员要把我拉到怎样高的山上才肯停下。我整个人仿佛是在群山间游走,漫无目的,不知方向。我从小在镇上长大,虽然不是太繁华,但地势还算平坦,所以我被这么高的山、这么远的路给吓傻了,好像自己要去的不是学校,而是一个没有人烟
期刊
近期,有一种很火的“假水”玩具,其外形酷似缩小版的饮料,瓶体印有果汁、可乐等字样,里面的液体像水又不是水,可以任意揉捏塑形,被中小学生称为“解压神器”,不仅迅速火遍校园,还成了“网红”。  然而,有媒体购买9款14批次“假水”玩具送至第三方机构检验,发现这些玩具竟全部含有超過欧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元素。这些硼一旦通过破损的皮肤以及口部不慎接触,都会进入孩子体内,可能造成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期刊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套路作文怎样“解套”》一文。作者谈到,现今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存在弊端,忽视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写作的借鉴意义,最终导致学生写作套路化。对此,作者提出两条“解套”策略:一是语文教学要以课文学习为中心,重视课文解读,让课文成为作文的“范本”;二是需要提升语文试卷的评阅水准,尽可能准确地评判出套路作文,使套路作文得不到高分。  作为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上述文章作者
期刊
光绪二十九年(1903)之后,云南开始普遍设立新式小学堂。首先是省城昆明设立了省属小学10所,称“省会小学堂”。每堂招生3馆(班)故又称“小学三十三馆”。光绪三十年(1904),外属府、州、县也陆续开始设立小学堂,多半附设于师范或中等学堂内。由于当时云南尚无新式小学《章程》和教材,故主要以《四书》《五经》为课本,教学内容还比较落后。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宦京滇籍官员吴熙、袁嘉谷等人为教
期刊
5月13日,历时一个月的2021年度深圳体育中考全部结束。今年的深圳中考,体育所占分值从30分增加到50分,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深圳体育中考堪称全国最高的评分标准。这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但在业内专家看来,以高难度著称的深圳体育中考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5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当前,降低体育中考的评分要求成为很多省市的无奈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逆向操作愈发凸显,并引發争议,有家长调侃深
期刊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句流传在老百姓口中的段子折射出学校和家庭在作业管理中的矛盾。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同时要求教师认真批改反馈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  事实上,如何厘清学校和家庭在作业管理中的责任,提升作业管理质量,是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明确作业性质
期刊
镇沅县教育系统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本刊讯 为大力宣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镇沅教育系统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活动。一是及时下发文件,认真开展学习活动。为保证学习的实效性,教育局积极领会上级精神,及时下发文件,要求各校结合教学实际,从领导到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翻印《义务教育法》,发放《义务教育工作法律实用手册》。各
期刊
1.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  2.成就最大的人与成就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并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人们是否有进取心、自信心,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和性格,这些就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目标。  3.让学生“会学”“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这才是教育者的职责。  4.学生是愿意接受老师正确的批评的,所不能接受
期刊
建水一小创办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原为崇正书院,1953年更名为建水一小,至今已有170年历史。受先贤们“日兴其德、日新作新、日新又新”治学理念的影响,学校保持良好的办学文化传统。通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盘点现有文化,进而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文化浸润于校园中。    源远流长,崇正风格作指引    历经百年的书院,秉承先贤们的办学志向,以及书院留下的“广厦构群材,趁此日风雨晦明,砥砺
期刊
富宁县出台《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  本刊讯 为积极支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富宁县出台了《富宁县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办法规定:贷款对象是户口在富宁县内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科、专科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贫困学生赴省外就读的,每个贷款人贷款总额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赴省内就读的,每个贷款人贷款总额原则上不超过2000元。贷款主要用于贫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