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索性学习。《化学新标准课程》的主要精神,是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人教版”《化学》教材精心安排各类探究活动。新课程提供了29项探究活动、8个课外小实验和11项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在探究“酸雨成因及模拟危害”活动中,我深有感触。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上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化学》教材的探究活动能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在探究“酸雨成因及模拟危害”活动中,教材要求学生依据所提供器材(或自己设想可以找到的器材)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设计进行对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比如: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小结汇报)的合作小组(如学生形成以下合作小组:混合能力小组、混合智力小组、男女混合小组、相似智力小组、随机小组、临时小组、周或月小组等)。学生依据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进行互动的交流,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各种类型同学相处,如何发表和保留自己不同的意见,并遵守小组统一意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纪律性。有了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经验,与各种不同特质的同学相处的经验,为他们如何与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共事和交往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新教材一改过去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弊端,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如在设计探究酸雨成因活动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不循常规,培养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思维独创性。在观察工业集中区、中心城市、生物自然保护区等各种不同地区雨水PH值情况是否相同时,提出为什么地区不同雨水成份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地区雨水酸性不同的?同一地区不同时刻雨水酸碱度是否存在区别等研究性问题。有的同学设计了雨水收集实验方案,教师鼓励其继续探究,此时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并不十分清晰,通过教师鼓励,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思路,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学生逐步明确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并能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升华。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酸雨模拟危害”活动中,课堂上请代表性的小组上台介绍并演示实验方案,由同学进行质疑和讨论答辩。通过答辩既促进学生间思想交流和相互间的了解,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生设计“水、二氧化硫水溶液的集气瓶对照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叶子、矿石、金属等危害实验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是:“为什么要用植物叶子做实验?”立即有同学答:“有资料显示酸雨使大片森林毁灭”,充分表现出初中生率真的思想动态;同学又提出:“为什么用装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来模拟酸雨实验,还有其他方法吗?”其他同学马上回答:“因为空气污染物之一是二氧化硫,还可以用二氧化氮来模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辩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提高兴趣,又能很好的培养即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实验。在探究“酸雨成因及模拟危害”活动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从器材准备、雨水收集、测量记录到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动手的同时,学生必须观察不同地区雨水颜色、PH值的不同,不同PH值酸雨对树叶金属等作用情况,并作好记录,这些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如在探究“酸雨成因及模拟危害”活动中学生可能设计多种对照实验,学生必须通过分析归纳,寻找只有一个变量的实验方案,并对多个方案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得出最佳方案。小组实验后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当小组成员提出各自的结论或论点,学生经分析归纳后,一些占优势的论点,将作为态度为小组(大部分成员)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意见,再经各小组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分析、学会从众多的结论中进行取舍,并归纳、升华成正确的结论和意见,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充分解读化学教材,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思考、想象力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善于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及其它各项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上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化学》教材的探究活动能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在探究“酸雨成因及模拟危害”活动中,教材要求学生依据所提供器材(或自己设想可以找到的器材)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设计进行对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比如: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小结汇报)的合作小组(如学生形成以下合作小组:混合能力小组、混合智力小组、男女混合小组、相似智力小组、随机小组、临时小组、周或月小组等)。学生依据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进行互动的交流,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各种类型同学相处,如何发表和保留自己不同的意见,并遵守小组统一意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纪律性。有了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经验,与各种不同特质的同学相处的经验,为他们如何与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共事和交往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新教材一改过去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弊端,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如在设计探究酸雨成因活动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不循常规,培养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思维独创性。在观察工业集中区、中心城市、生物自然保护区等各种不同地区雨水PH值情况是否相同时,提出为什么地区不同雨水成份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地区雨水酸性不同的?同一地区不同时刻雨水酸碱度是否存在区别等研究性问题。有的同学设计了雨水收集实验方案,教师鼓励其继续探究,此时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并不十分清晰,通过教师鼓励,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思路,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学生逐步明确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并能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升华。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酸雨模拟危害”活动中,课堂上请代表性的小组上台介绍并演示实验方案,由同学进行质疑和讨论答辩。通过答辩既促进学生间思想交流和相互间的了解,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生设计“水、二氧化硫水溶液的集气瓶对照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叶子、矿石、金属等危害实验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是:“为什么要用植物叶子做实验?”立即有同学答:“有资料显示酸雨使大片森林毁灭”,充分表现出初中生率真的思想动态;同学又提出:“为什么用装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来模拟酸雨实验,还有其他方法吗?”其他同学马上回答:“因为空气污染物之一是二氧化硫,还可以用二氧化氮来模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辩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提高兴趣,又能很好的培养即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实验。在探究“酸雨成因及模拟危害”活动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从器材准备、雨水收集、测量记录到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动手的同时,学生必须观察不同地区雨水颜色、PH值的不同,不同PH值酸雨对树叶金属等作用情况,并作好记录,这些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如在探究“酸雨成因及模拟危害”活动中学生可能设计多种对照实验,学生必须通过分析归纳,寻找只有一个变量的实验方案,并对多个方案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得出最佳方案。小组实验后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当小组成员提出各自的结论或论点,学生经分析归纳后,一些占优势的论点,将作为态度为小组(大部分成员)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意见,再经各小组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分析、学会从众多的结论中进行取舍,并归纳、升华成正确的结论和意见,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充分解读化学教材,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思考、想象力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善于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及其它各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