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的研究任重道远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qi65118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瘢痕一旦产生就无法完全消除,当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均不能达到完全满意的疗效,有关瘢痕的防治目前仍然是国际上的医学难题.2007年5月张涤生院士在《现代瘢痕学》第2版序一中写到:“瘢痕组织的研究,包括它的发生机制和防治问题,迄今仍然是困扰着我们从事整形外科以及其他外科专业认识的一个基本课题,它是一个连结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十分复杂难解”[1],道出了瘢痕研究的重要和艰难。

其他文献
上海敬仁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的、专注于颅颌面器官缺损后赝复体修复治疗的专业公司。公司成立于2006年。公司提供由于遗传、疾病、肿瘤、外伤、意外,整形失败等原因造成的颅面器官缺损的临床植入系统和颅颌面各种赝复修复体,具有独立的赝复体制作所。
期刊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在瘢痕疙瘩的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53例瘢痕疙瘩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标本,并按生长期分为A(<6个月)、B(6 ~12个月)、C(1~2年)、D(>2年)4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标本正常皮肤、浸润部、增生部及老化部成纤维细胞DNMT1的表达并比较差异;RT-PCR法检测
目的 探讨一种能够避免异种和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缺点的无色素残留的自体脱细胞真皮,为自体组织回植、修复组织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32块手术切除的0.5 cm ×0.5 cm的巨痣组织标本中,随机取其中1块以10%甲醛固定后作为巨痣细胞脱除的对照,而剩余31块巨痣组织和1块同等大小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则置于0.25%DispaseⅡ试剂中
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我们对9例手指近节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时以腕背皮支蒂V-Y推进皮瓣对供区进行修复,疗效较好.一、临床资料本组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8 ~ 69岁,平均30岁.冲床伤4例,电刨伤3例,链条伤2例.其中急诊修复4例,1周内亚急症修复5例.患指近节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 ×4.2 cm~2.5 cm×6.0 cm,掌背岛状穿支皮瓣切取面
期刊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0.7%,而毛发变白的几率为10% ~ 60%[1].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疗效不甚确切,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治疗抵抗.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笔者利用毛囊单位作为移植单体,对8例局限型白癜风患者眉弓、口周等生长毛发的白斑区进行毛发移植,取得较好效果。
期刊
指(趾)端甲床缺损常采用残端修整术、断层甲床移植或自体真皮植皮修复术、皮瓣或甲瓣移植术等,虽可达到关闭创面的目的,但是均有不足之处.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我们对39例45指及8例8趾的甲床缺损,采用人工真皮修复,手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期刊
目前压疮的治疗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1],尤其是高龄患者,常因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愈合能力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而导致治疗更加困难,不仅费时、费事、费用巨大,且往往疗效不佳.2011年10月,我们成功治愈1例臀部巨大且深入盆腔并有骨髓炎的高龄压疮患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期刊
内眦赘皮表现为内眼角处垂直向的半月形皮肤皱襞,其掩盖了生理的内眼角形态.笔者前期曾采用一种改良的Z字成形法进行内眦赘皮的矫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但操作较繁琐,且不易掌握[2-3].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我们对Oh等[4]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经153例求美者超过4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本组共15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4例.年龄18 ~ 32岁,平均23岁.153例中
期刊
目的 介绍男性乳腺发育的不同手术方式,探讨不同程度男性乳腺发育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临床收治37例男性乳腺发育患者.分为3组,组1:胸部主要成分为脂肪;组2:胸部主要成分为增生的纤维腺体组织;组3:患者的“乳房”大且下垂,皮肤松弛.对不同组别的患者采用4种手术方式,包括单纯脂肪抽吸术、单纯乳晕切口腺体切除术、脂肪抽吸与腺体切除结合、乳房切除乳头乳晕游离移植术.结果 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胸部
Pfeiff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颅缝早闭、面中部发育不良、粗大倾斜的拇指及大脚趾,部分并指(趾).1964年因Pfeiffer[1]首次报道了一家系三代人中8人发病而得名,此后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临床表现繁杂多样,并且轻重不一,经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仅有60余例[2].该病在活产儿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 000[3],大部分为欧美人群,亚洲群体中更为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