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荀子的人性论,古来争议颇大。近世学界以“性恶论”为主流,上世纪“性朴论”的提出是一次启发性的修正,此外有“性质美”“性危说”等说法。今笔者不揣固陋,提出新看法“性天说”,以质于方家。笔者认为荀子的“性”可以一分为二,自然之天产生“本始之性”,“本始之性”产生“第二种性”,“第二种性”中的“知”,再通过心理活动生成“情”和“欲”,形成思考,落实到其他五天官的活动,形成人为的“伪”。人由于“第二种性”的平等性,具备教化的可能,但由于“本始之性”的不平等性,教化效果有差等,但荀子更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反观《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