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混龄教育,宝宝教宝宝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家小宝还没满周岁的时候,我去法国出差,顺便到德国拜访多年未见的师妹。陪师妹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有幸感受了德国的幼儿园教育。
  与中国的幼儿园不同,德国的幼儿园在编班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混龄编班,即将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德国称之为小组)中游戏和学习。
  我记得当时师妹1岁多的老二正跟着4岁的老大收拾餐桌,几个大孩子带着几个小不点,把用过的一次性餐具丢到垃圾桶里,看着小不点摇摇摆摆的样子,我还真担心她把自己丢到垃圾桶里。
  我问师妹:“大孩子和小孩子混在一起,小宝贝们会不会被大孩子欺负呢?”师妹回答:“其实,孩子间的磁场反应更强!”细细分析,与同龄编班相比,混龄编班确实有着另一种重要的意义。
  1
  德国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将幼儿园的“班”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家”,让孩子们生活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年龄的孩子像兄弟姐妹般生活在一起,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这么做,是德国教育者基于多年研究实践的结果: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要比老师教、大人指点来得快。
  一方面,小朋友之间的相处,相对于大人与小朋友之间更显得“平等”一些,大孩子并不会像成人照顾孩子那样一切以小宝宝为中心。在有些极细心的父母照料下,小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得反而迟缓,就是因为孩子不需要表达他要什么,大人就已经把东西递到了孩子手里。
  另一方面,相比大人,大孩子更容易了解小宝宝的只言片语,能够起到“翻译”的作用,相应地刺激了小宝宝用语言表达的欲望,而不是用肢体语言,比如哭闹,他们会努力模仿大孩子的说话方式,并享受表达的快乐。
  师妹跟我说过一个例子:她家小女儿刚进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哭,幼儿园里一位大她2岁的小姐姐,在她哭的时候,拿着心爱的玩具跑过来跟她分享,两人“咿咿呀呀”地用各种语言聊天。没几天,小女儿就融入了孩子们的小团体。
  2
  混龄教育不仅对小宝宝的成长有帮助,对大孩子也大有益处。
  在混龄班,通常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宝宝一起行动。面对比自己小的宝宝,大孩子大多会自发地照顾小宝宝。在小宝宝大哭的时候,大孩子会用孩子独特的方式安慰他们。在照顾小宝宝的过程中,大孩子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也培养了爱心。
  在带领小宝宝上厕所、吃饭、玩耍,教小宝宝遵守幼儿园里的基本规则等过程中,大孩子们也要开动脑筋,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小宝宝听从指挥,在实践中学习领导艺术。
  此外,混龄班的大孩子,有机会当小老师教小宝宝。这对大孩子来说,对所学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理清思路,还需要组织语言。对大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锻炼语言与逻辑能力的机会。
  3
  与传统的理念不同,德国的混龄教育认为,儿童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通过努力学习,发展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体格、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混龄教育为儿童的这种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儿童的身心同步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独生子女身上容易出现的缺点。
  当然,混龄教育也有不利之处,比如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较为复杂,教师要掌握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并能将幼儿恰当地分成几组。混龄教育也比较容易造成大龄儿童争强好胜的表现。
  但綜合来说,德国混龄教育给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儿童教育儿童”的理念,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不知什么时候起,现在的孩子都流行在幼儿园过生日。每每临近生日,家长就要提前预订蛋糕,去超市选购礼物。孩子似乎很期待在幼儿园热热闹闹地过生日,但这样过生日真的好吗?  首先,幼儿园食品安全不容忽视。蛋糕来自不同家庭从不同地方采购,食品安全难以保证。  其次,分享有时会变成压力。买一个大蛋糕,再给全班同学买礼物,费用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特别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还真是一种负担。  针对这些情况,我园
期刊
生活事件很难有好坏之分,只有我们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应对它们的不同。  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父母多么渴望能给孩子一个无菌的环境、一个明媚的世界,希望他们能够少受污染,不受伤害。但是祝福和期待永远代替不了现實,现实不是罗曼蒂克的,现实有时真实得不那么可爱。  面对不太可爱的教育成长环境时,有的父母被现实所裹挟,认为一切都是合理的;有的父母拒绝现实,与现实格格不入,慢慢变成现实世界的边缘人。  这两种极端
期刊
1  作为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安全感,所以要给予足够的爱,但同时也不能太溺爱孩子。要在这两者之间把握一个度,对许多家长来说有些为难。  这就要懂得区分“依赖”与“依恋”的不同。  依赖是指孩子对父母所拥有的物质或者品格的需要,比如,依赖父母的金钱,依赖父母的保护能力等。  依恋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本能决定的,一种获得情感上安全感的需要。比如,婴儿天生需要去拥抱妈妈,孩子遇到危险,天然地会想到要
期刊
Q 钱老师,您好。我女儿方方上小学一年级。她喜欢大声读书,但不喜欢被别人指出错误。有一天晚上,她做完作业又兴致勃勃地读起语文课本来。我在一旁十分开心地听着她悦耳的朗读声,偶尔听到一两个错误,便和颜悦色地给她指出来。开始女儿马上就改了,但连续指正五六次之后她不高兴了,把书摔到一边不读了。她毕竟才一年级,我觉得应该及时给她纠错,我这样做不对吗?  A 如何看待方方的摔书行为?是孩子不爱读书?孩子在没有
期刊
二年級的一节课外阅读课上,学生陈益指着书里的一个字问:“杨老师,这是什么字?”  这是一首古诗里的一个字,这首古诗我也没读过。我对陈益说:“这个字,杨老师也不认识。要不,你按照我们刚学的‘部首查字法’,先去查查字典,查到了也让杨老师学习一下。”  陈益忙回到座位上,拿出字典翻找起来。过了一会儿,他还在翻找,又过了五六分钟,他双手捧着字典,两手停在了那儿。“能查到吗?”我问,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期刊
叶文云家住浙江台州温岭市松门镇,经营着一家服装店。2011年,儿子出生,她给儿子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麦克”。经营服装店需要经常去外地进货,叶文云一去就是好几天。麦克爸爸在外承包工程,和儿子相处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从小,麦克就由保姆照顾。2周岁时,麦克就进了全托的托儿所。  2013年的一天,托班老师告诉叶文云,麦克可能有自闭症。原来,麦克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与老师和小朋友交流,也不参与集体活动,喊他
期刊
王坤是小學五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苦恼地说:“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是不踏实,遇到需要动脑子的问题就绕开。阅读的过程粗枝大叶,一考试就露出真相……”  王坤说:“我每天能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如果我转学,或者自学,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如果我在某某名师的班级,成绩一定会好很多……”  王坤就是老师们通常所说“眼高手低、不求甚解”的中等生。  这些孩子的思维模式,通常有几个误区:  第一,我明
期刊
惊蛰过后,高温催开了柳条的胞芽,也唤醒了人们对新生命的关注。小学老师一高兴,布置了一篇观察日记,叫《春天来了》。放学后,侄女乖乖地在书房里写作业,左思右想只写了几行字。眼看夜色加深,她向我求援。  我先用聊天的方式打开她的思路。  我问她:“你从哪些地方感觉到春天来了?”小侄女迟疑了一会儿说:“从衣服上。同学们都穿上了薄衣服,下午上了一节体育课,大家都快热死了……”我笑呵呵地听着。这个时候不能打断
期刊
“昱舒,上学喽!”一大早,美梦又被爸爸粗重的嗓音惊醒。  “好的!”今天,我要独自去上学,可不能让爸爸妈妈小瞧喽。  一下楼,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小鸟儿不停地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多么美妙的一天!  马路上的车像溪水一样奔流着。尽管爸爸不厌其烦地叮嘱我如何走斑马线,可望着车来人往,我的心一下子拎了起来。这时,一辆公交车停了下来,车灯不停地眨着眼睛,仿佛在说:“小朋友,勇敢点儿,赶紧过去吧!
期刊
每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求知的脸庞时,总想起我的两位语文老师。  初中的语文老师叫韦世华,皮肤很黑,严肃的国字脸,却永远挂着和脸型不相称的微笑,长得不太像个教语文的先生。韦老师走路很有特色,有时会遇到他边走路边吟诗,远远看去,脚一高一低,时缓时急,让人感觉走路也能走出韵律来。  韦老师喜欢写诗,还喜欢在我们面前朗读。读的时候,脸微微地上仰,眼睛望向教室后上方,读到欣喜的某处,一直撑在讲台上的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