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畔 摩梭人家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fficer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宁蒗县城到永宁的路并不算糟,却很消磨人的意志,延绵的山让你看不见前方,这使76公里的路行起来像是700公里。同行的老师趁着赶路的时间在车上打盹儿,这样的路让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消磨旅途时间的方式。一路上,路过了不少村庄。翻过一座高山后看到明净的泸沽湖,我就知道快到扎实了。


  扎实村是宁蒗县北部永宁乡的一个自然村,对我和很多宁蒗以外的人来说那是一块未知的地域。说它是泸沽湖畔的一个村庄可能大家更容易接受,距离闻名的泸沽湖只有15公里。就在通往永宁乡的半路上,不留神就会错过。
  与泸沽湖边气派繁荣的洛水村相比,扎实村自然幽静,与世无争。这10多公里的距离在这里就像另一个时空。雨后的扎实村格外的绿,倚着古木而建的木楞房星星点点的散布在满眼的绿色中,犹如绿色地毯上的刺绣。
  摩梭人一直吸引外界的焦点是以女人为主的社会形态和他们那种以“走”的形式实现的自然婚姻状态。扎实是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村民绝大多数都是摩梭人。村里的传统的木楞房四合院依树而建,石头垒成的院墙所夹便是路。聚居的人家很少,户与户之间并没有相连,73户人家分散在树林中,走起来却觉得不小。
  这里不但保留着完整的母系家庭,连山神都是女性,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传统的转山节,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那时,人们身着艳丽的服装,佩戴金银首饰,携带各种祭品和丰盛的酒肉佳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永宁坝。这一天,格姆山显得格外妩媚,泸沽湖显得格外柔情,人们尽情地吃喝,尽情地歌唱,尽情地“打跳”,老年人相互祝福,年轻人结交“阿肖”,小孩子尽情玩耍……
  后来才明白,摩梭人所展示的理想境界也只是基于简单的现实形式:不分你我,彼此尊重,和谐生活,共同分担。这就是精神意义上的共产主义了吧!母亲大家庭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复杂关系,家庭关系较为单纯,没有家庭过激矛盾,也没有经济纠纷。家庭内部舅掌礼仪母掌财,舅舅和母亲是家里的权威和顶梁柱。男人们不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以“舅舅”的身份抚养和教育姐妹的孩子,每个摩梭人都是在大家庭里和母亲、兄弟姐妹们相伴终老,所以摩梭人特别重感情,特别有礼仪,也有着浓重的“崇母”情结。这难道不是人类精神的理想家园?在意念的世界,没有什么是必然不可逾越的,自然展现着各种美妙和谐的法则。


  来这里的人多半抱着对走婚的好奇心理,我们也一样。但在扎实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并没有发现走婚的迹象。不过那都是晚上的家务事,谁又能真的看到。陪同我们的当地人小熊笑说,“一般是看不到的,走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还得感情的酝酿。要真走婚了还不得十天半个月的。”


  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是一种夜合晨离的自然婚姻关系。在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阿夏与阿都生下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男人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会带礼物去看望,过年过节时送些吃穿用品,但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抚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扎实村的自然渗透在生活的点滴,村民们懂得怎么去自然的生活,他们没有遥不可及的空想,也不会被文明世界的繁文缛节所烦恼。生活就这么自然,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也许这里的人都有着一样的特征,于是最佳的方式就是用一颗足够自然的心去应和、感受。

其他文献
公元680年,吐蕃在神川(金沙江)上架设了世界上第一座铁索桥——神川铁桥,在旁边的高原上建设了一座城市——铁桥东城,也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市。从此滇藏沟通,来自吐蕃的牲畜、药材,来自南诏的茶叶、工艺品在这里交换,茶马古道从此诞生。
期刊
石鼓,在我多次去丽江的迷离中错过,在无数次“长江第一湾”的赞叹声中淹没,真不知她就在丽江以西50多公里“第一湾”的旁边。这一次,沿着红军的足迹我在石鼓见到丽水金沙。  “金沙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后来才有了长江!”这一弯,人们把她叫做——长江第一湾。这话听来狂妄,可当你站在某个高点,看着她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奔腾时,那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曲线,没准这话会从你的口中蹦出,无论它是否具有什么合理性。  眼前
期刊
奔子栏的意思就是美丽的沙坝,金沙江畔的一片美丽沙坝。  从1986年我第一次经过这里起,到现在我也不认为她是美丽的,除了那里的姑娘以及她们绚丽多彩的服饰。但仅有美丽的姑娘和漂亮的衣装是不行的,人首先得吃饭和生存,因为地处气候温和的河谷之中,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农业比较发达。但由于地少人多,金沙也早已淘空,贫瘠干热的河谷再也养不活那么多人,人们过去就只有踏上茶马道去找一份衣食,所以它就成了出
期刊
无论是唐宋时代,还是元明清和民国时代,丽江都是南来北往的茶马古道的大驿站。  从地域环境看,丽江正位于滇、藏、川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内敝滇西”,“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所以,丽江历来是这一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关口。历史上的滇藏川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又由于这一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舟车基本难以通行,骡马就成为这一区域最突出的运
期刊
在巍山坝子的中部,有一座200多米高的小山,前临红河源头阳瓜江,背倚大黑山。山顶平整,被青翠的松林覆盖着。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南诏的国都——(山龙)(山于)图城。这座城市存在了几十年,从建城到南诏统一六诏后迁移到大理太和城。在山下有一条米汤箐,据说是当年人口众多,每天煮饭倒出的米汤注入了红河。松明楼的硝烟早已散去,天空依旧湛蓝,(山龙)(山于)图山下的红河弯弯曲曲地向南而去,带走了千年岁月的沉淀
期刊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住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徐悲鸿的《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
期刊
二月的暮色,火红的木棉在金沙水里浮光掠影,远处是红的山,红的沙,红的云,还有披着红色“纱笼”的姑娘在红的沙滩上堆砌着她们的“红色的城堡”。更多的人,享受着沙的软,沐浴着终于凉下来的空气,或者就对着满眼满眼的红发呆,龙街在日照金沙里诠注着温柔写意,时间也仿佛就这样凝成了天边的最后一缕霞。  第二天一早7点40分,太阳跃起来的时候,依然这个红红的天地。河的这边早就排好了等待过江的车队。客车、货车开上了
期刊
张向彤,字怡山,号石友。1969年出生于昆明,13岁师从闰甫,学习中国画。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书画院创作员。  闫甫的青绿山水在全国独树一帜,云南有不少师从弟子,其所画山水,被称作“闫派山水”。闫派山水的共同特征是用笔清丽,设色淡雅,风格闲远平实。张向彤山水继承了闫甫的画风,似又从明清山水中汲取画法,较之闫氏又有了变化。  ——张励民(云南书画批评家)  张向彤为闫甫关门弟子,得闫派真传。他
期刊
杨绛先生说过:历史为地理染上颜色。金沙江的中游古道,相比茶马古道或者滇铜古道来说,千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直到80年前,一支伟大的队伍在这里突破了金沙江天堑,开始走上胜利的征途。从此皎平渡、龙街渡、树桔渡这三个小渡口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大名。
期刊
云南建水,古称临安。临安古城内,做饭是土罐,盆景是陶盆。这座城市对泥土有太多的情谊。进入这座小城,不得不对泥巴饱含兴趣,想弄清楚这些来自大地的使者如何成为人们使用的工具,再到可供欣赏的灵物。  在建水碗窑村,人人都知道杨庆国,这位土生土长的建水陶人如今已经成了碗窑村数一数二的配泥高手。这位执着的陶人一直守护着一种传统技艺,柴烧。150米的龙窑,105个窑洞,杨庆国20岁就在这里扎下了根。身材高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