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徐悲鸿“奔马图”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住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徐悲鸿的《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冲向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
  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其画作激情饱满,技巧高超,其中最能代表和体现徐悲鸿艺术水平、最能反映他的个性、也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对马的描绘。徐悲鸿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或奔腾跳跃、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不仅外形逼真,而且神态生动,徐悲鸿画马是以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准确、凝练地勾勒出躯干,以极具古籀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奠定神韵之骨架,继而用浓淡有度的水墨,以类似西洋绘画的笔触融合传统绘画的手法,将马的肌肉和质感以及骨骼的结构表现得既合物理、物情又合物态。徐悲鸿的马和齐白石的虾一样,尤受人们的赞赏与钟爱,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
  (詹其友)
其他文献
8月8日(农历6月24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祭火大典在楚雄市彝海公园等多个会场举行。虽然大雨瓢泼,但祭火大典、火把巡游和万人左脚舞狂欢等多个项目和彝族人民火热的激情仍吸引了来自海外及全国各地约30万游客前来楚雄,在雨中与楚雄彝族人民一同共度、狂欢火把节。  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作为云南绚丽多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传统民俗节庆不
期刊
7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1937年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日本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期刊
冯国语,男,1940年生于河南叶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云南第一笔”的美称。云南省七、八、九届政协委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州书画院院长,中国外交部书法协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等。  对云南书法界的冯国语现象,许多海内外的朋友,很是褒奖。大街小巷那些招牌,普通家居的客厅中堂,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符号,他的字迹想躲都躲不掉,在书法艺术品面前,肯定围着一群投机倒把者。高兴乎
期刊
李兴成出生于宾川的一个传统工艺世家,其父亲李先德继承了祖父的技艺,练就了一身的绝活,在当地颇有声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挽救中国古建筑文化及建筑技术遗产,省、州各级政府和宾川县实施了复修和重建庙宇等工作。李兴成的父亲李先德与众工匠披星戴月,沐雨栉风,在20多年间,重建了祝圣寺、九连寺、慧灯庵及金顶寺,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自豪和辉煌的印记,也给佛教圣地宾川鸡足灵山带来无限的
期刊
魏文帝曹丕伐吴失败,面对浩浩长江喟然长叹:“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长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历史上多次形成依长江割据的分裂局面,因此被人们称为天堑。1957年,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竣工,毛泽东欣然题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的长江,桥梁密布,贯通南北;舟楫往来,串联东西。沿江形成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
期刊
公元680年,吐蕃在神川(金沙江)上架设了世界上第一座铁索桥——神川铁桥,在旁边的高原上建设了一座城市——铁桥东城,也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市。从此滇藏沟通,来自吐蕃的牲畜、药材,来自南诏的茶叶、工艺品在这里交换,茶马古道从此诞生。
期刊
石鼓,在我多次去丽江的迷离中错过,在无数次“长江第一湾”的赞叹声中淹没,真不知她就在丽江以西50多公里“第一湾”的旁边。这一次,沿着红军的足迹我在石鼓见到丽水金沙。  “金沙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后来才有了长江!”这一弯,人们把她叫做——长江第一湾。这话听来狂妄,可当你站在某个高点,看着她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奔腾时,那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曲线,没准这话会从你的口中蹦出,无论它是否具有什么合理性。  眼前
期刊
奔子栏的意思就是美丽的沙坝,金沙江畔的一片美丽沙坝。  从1986年我第一次经过这里起,到现在我也不认为她是美丽的,除了那里的姑娘以及她们绚丽多彩的服饰。但仅有美丽的姑娘和漂亮的衣装是不行的,人首先得吃饭和生存,因为地处气候温和的河谷之中,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农业比较发达。但由于地少人多,金沙也早已淘空,贫瘠干热的河谷再也养不活那么多人,人们过去就只有踏上茶马道去找一份衣食,所以它就成了出
期刊
无论是唐宋时代,还是元明清和民国时代,丽江都是南来北往的茶马古道的大驿站。  从地域环境看,丽江正位于滇、藏、川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内敝滇西”,“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所以,丽江历来是这一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关口。历史上的滇藏川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又由于这一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舟车基本难以通行,骡马就成为这一区域最突出的运
期刊
在巍山坝子的中部,有一座200多米高的小山,前临红河源头阳瓜江,背倚大黑山。山顶平整,被青翠的松林覆盖着。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南诏的国都——(山龙)(山于)图城。这座城市存在了几十年,从建城到南诏统一六诏后迁移到大理太和城。在山下有一条米汤箐,据说是当年人口众多,每天煮饭倒出的米汤注入了红河。松明楼的硝烟早已散去,天空依旧湛蓝,(山龙)(山于)图山下的红河弯弯曲曲地向南而去,带走了千年岁月的沉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