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儿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的临床和内镜表现,评估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NVUGIB患儿56例,入院后经过内镜止血治疗,分为呕血组(8例)、黑便组(31例)、呕血+黑便组(17例),对各组血红蛋白水平、输血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出血来源、镜下分级、止血方式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结果在血红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 2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儿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的临床和内镜表现,评估内镜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NVUGIB患儿56例,入院后经过内镜止血治疗,分为呕血组(8例)、黑便组(31例)、呕血+黑便组(17例),对各组血红蛋白水平、输血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出血来源、镜下分级、止血方式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
结果在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呕血组为(92.00±25.66) g/L,黑便组为(70.29±19.08) g/L,呕血+黑便组为(65.12±12.62) 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301,P<0.01);在输血率方面,呕血组为25.00%(2/8例),黑便组74.19%(23/31例),呕血+黑便组为94.12%(16/17例),3组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6,P=0.002)。幽门螺杆菌感染共计50例(89.2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5,P=0.314)。在出血来源方面,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5例(80.35%),其次为胃溃疡8例(14.28%)、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3例(5.35%),其中消化道重度出血25例(44.64%)。Forrest分级Ⅰa 2/56例[3.57%,再出血2/2例(100%)]、Ⅰb 10/56例[17.85%,再出血2/10例(20%)]、Ⅱa 3/56例(5.35%)、Ⅱb 4/56例(7.14%)、Ⅱc 2/56例(3.57%)、Ⅲ35/56例(62.5%)。采用注射止血48例(85.71%),钛夹止血2例(3.57%),注射+钛夹止血2例(3.57%),注射+钛夹+电凝止血2例(3.57%),注射+手术止血2例(3.57%),其中首次内镜止血成功52例(92.85%),二次止血成功2例(3.57%),外科手术2例(3.57%)。
结论在需要内镜止血的NVUGIB患儿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主要出血来源,幽门螺杆菌是主要病因,黑便患儿更容易出现严重出血,输血率更高。内镜是NVUGIB患儿首选诊断及治疗方式,Forrest分级Ⅰa、Ⅰb级镜下联合止血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它是病因不明的成人症状性癫痫病因之一,早期识别有一定困难。多重抗神经元抗体共存的AE患者较为罕见,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多变,可累及更广泛的免疫系统。现报道1例以颞叶癫痫起病,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双重阳性AE并白癜风、糖尿病患者,该患者经免疫冲击及续贯免疫治疗后脑炎及糖尿病完全康复,白癜风得到明显改善。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NIID)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病,皮肤活组织检查作为筛查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该病的诊断效能。最近国内外学者确定了NIID的致病突变为NOTCH2NLC基因的GGC重复扩展,同时发现该基因变异除了导致以发作性/进展性脑病、周围神经病和自主神经病等为主要表现的经典型NIID外,在少数阿尔茨海默病、
皮肤组织结构丰富,通过皮肤活组织检查可以在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不同的层次中,对神经、血管和汗腺等结构进行形态观察。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上述结构的观察更加精细,一些周围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皮肤组织中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也逐渐被发现。本文就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在光镜和电镜下皮肤病理表现作简要综述,以提高神经内科医生对皮肤病理的认识,促进皮肤活组织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例SSPE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8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为2岁7个月至13岁5个月,平均发病年龄5岁6个月。8例患儿均以进行性智力、运动倒退起病,分别在病程11 d至11个月时出现周期性肌阵挛样发作;8例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支架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具有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动脉(A2、M2)闭塞病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静脉溶栓,分为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机械取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观察指标
目的报道1例以对视交流时不能抑制的大笑为主要表现的额颞叶痴呆(FT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方法分析1例2019年10月18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FT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收集患者脑脊液、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资料,并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FTD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该患者为66岁女性,隐袭起病,症状逐渐进展,突出表现为
mTOR(mammalian/mechanistic targets of rapamycin)存在于两个功能性复合体mTORC1 和mTORC2中,通过对生长因子、营养物质、谷氨酸、神经递质等应答,调控细胞的重要生理过程。中枢神经系统mTOR通路异常活化可引起癫痫。文中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报道,旨在分析和总结与mTOR通路相关的癫痫表型及可能的致痫机制,为相关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新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颅脑皮肤脂肪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5例颅脑皮肤脂肪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眼部、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改变。5例均有角膜异常,3例有眼睑缺损,2例有眼球钙化,1例有眼部迷芽瘤。5例患者均出现特征性头皮光滑无毛发的脂肪痣,3例患者眼睑有小结节皮赘,3例患者躯干有咖啡斑。5例
目的总结mtDNA8344A>G突变临床表型谱,探讨其临床新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4月收治的以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mtDNA8344A>G突变患者一家系,对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总结,并文献复习。结果该先证者为4岁男童,以快速进展的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持续机械辅助通气,血清乳酸水平波动于4.5~8.3 mmol/L,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延髓背侧至第
目的探讨肩关节下南加州骨科研究所单排缝合技术(SCOI row)治疗大中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使用SCOI row技术缝合治疗的大中型肩袖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型或者大型肩袖撕裂,排除依从性较差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共纳入26例患者,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5)岁。SCOI row技术即采用单排3线锚钉固定结合足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