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文艺30个关键词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s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汇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发展和状态的风向标。一些重要语汇的流行和变化,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心理的变化。当然,语汇的变化常常是十分迅疾的,我们主要观察那些在一个时期中比较稳定的语汇,也就是“关键词”。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不过,评估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妨“百家争鸣”。本文拟从这30年间文艺领域一些重要关键词汇的凸显,由一个特殊的视点,来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发展的步履和成就。
  之所以选取这30个关键词,而不是別的,是基于以下缘由:
  它们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们应当是代表了这一时代的风貌,代表了这一时期文艺的特征,代表了这一历史阶段的全民审美取向。语汇的后面包含了丰富的、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审美内涵。
  它们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我们可以从下述方面做出判断:作家、艺术家的常用语汇;理论、批评家的常用语汇;党和国家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讲话中的常用语汇;有关文艺方面的报道、评述所用语汇;社会上涉及文艺现象所运用的语汇。经过对这几个方面所使用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些重要语汇。
  它们是新颖鲜活的。不同于此前常用的话语及话语系统,如从属、本质、典型、共性、思想性、倾向性、阶级性、民族性、英雄人物、文艺运动等等,而是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是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见证了文艺界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的步履。
  它们又是相对具有稳定性的。这30年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文艺领域的各种语汇也纷至沓来、时常刷新。有些尽管一时间火爆,但稍纵即逝。很快就成过眼云烟。如伤痕、崛起、寻根、调侃等。而我们选取的这30个关键词,却相对比较恒定,不仅已经“流行”了数十年,估计可能还会流传相当一段时间。
  它们是涵盖整个文艺领域的。这些关键词涉及文艺界全局,而不是某个门类、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普适性。
  因此,这些关键词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30年文艺事业的主要特征、发展进程和重要成果,
  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选取另外的关键词,选取另外30个或60个,本文仅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察、探讨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这些语汇大体可以分成三组:一是关于文艺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定位和分析;二是关于文艺自身发展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探讨;三是关于文艺创作本体一些重要问题的表达和论述。
  转型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并且不限于文艺领域,但在文艺领域这也是最常用的语汇之一。转型,关键是过去那“型”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就文艺自身来说,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束下的文艺创作、生产、运作、消费;市场等各方面,都已严重地制约着文艺的发展。转变势在必行,有的是自觉的转化,有的则是随着社会一文化环境的转变而不得不转换。坦率地说,文艺体制、机制、观念、意识的转型还远远未能完成。
  消费时代对社会时代年轮的划分有不同标准和参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年代,往往更注重以经济标准来划分。那么,在经历了改良、革命、建设之后的中国,比较明显的社会变化是普遍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一变化既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同时也推进着社会及文化的进一步转换,从而造就了全方位的变迁。
  两个效益这正是社会文化转型及消费时代带来的突出变化。在未转型之前,基本不用考虑所谓经济效益。而转为市场经济之后,经济效益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甚至成了首选,却忘记了文艺并不是普通商品,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而且是其主要特征。因此要讲求“两个效益”,并且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此来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读图时代这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进入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之后,感官刺激受到青睐,尤其是视及听的刺激,于是在经济领域有“眼球经济”,在文化领域则有“读图时代”。文学等传统形式日益边缘化,或者要借助视听类艺术才能引起注意,而电影、电视、动漫、网络等则大行其道,并日趋火爆,共同组合成一场场视觉盛宴。
  文化产业文化由单纯的事业变为事业与产业并举,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深远变化。而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生产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多年来我们却重视不够。随着社会转型和艺术自身的发展,艺术生产终于得到各方关注。艺术不再被看成是艺术家个体在象牙塔里冥思苦想的成果,而更多的是社会化生产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特殊的“产业”。艺术生产力,艺术的生产关系,艺术的生产状况,艺术的生产格局,艺术生产的走向等等,都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并得到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文化市场有产就有销,就要有市场,作为文化市场的主干部分之一,艺术市场的形成因而也水到渠成。事实上,艺术市场的形成也是改革开放给文艺带来的深刻变化。经过3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影市场、音像市场、书画市场、图书市场、演出市场、展演市场、艺术教育市场等等。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整合整个艺术市场,并进一步规范管理。
  文化体制着眼于整个文化系统转型的文化体制改革,势必要带动文艺体制的改革。而文艺领域中的“转型”,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文艺体制及运作机制。我国的传统文艺体制,受前苏联的影响较深,又带着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在很多方面已经僵化、死板、衰朽,不改已完全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健全的文艺体制应当如何呢?就是要建立公益性的文艺事业和经营性的文艺产业体制。当然,具体细节还有许多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文化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意与“硬实力”相对应,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所体现出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所表现出的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为包括文学艺术家在内的文化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那些大中型城市均脱颖而成为一个个都市。都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刷新了国家的面貌和集中了经济实力,而且造就出了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带来了全新的都市节奏和都市感觉。长年习惯于农耕文明、擅长田园牧歌的中国作家和艺术家,面对着日益增长和拓展的都市,也有一个从观念到感觉到笔法的适应和调整。
  反思这涉及观念层面的一种思维方式。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全民都在进行反思。对历史,对传统,对我们长年沿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都一一予以反省。这必然影响到文艺家看待和对待社会、生活、文化的方式。而文艺家自身还需对文艺领域内的诸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如此才能真正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艺术创新艺术是须臾也离不开创新的,可创新的 呼声持续升高,而创新的成效却甚微,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艺术家自身创新意识不足,二是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干扰和束缚。艺术创新离不开对新、奇、特的追求。没有求新、求异、求变思想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成功创新的。但创新又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要将新、奇、特的思想意识化为独特的艺术理念,并最终凝结为完美的全新艺术品,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创新。我们的文艺家在创新之途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艺术个性艺术当然要讲求个性,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艺术个性被有意无意地抹杀或遮蔽,因此凸显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文艺家自觉的追求。所谓艺术个性,就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独特个人风貌,主要包括艺术家与众不同的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艺术家独特的性格、气质、爱好以及对表现对象的不同兴趣点、注重点、习用的技巧和表现方式等。它既贯穿于创作活动的动态过程之中,也凝聚在物化形态的创作结果(艺术作品)之中。看来这样的艺术个性也还远不鲜明。
  主体性原为哲学术语,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只有人才可能有主体性,成为主体。用于艺术创作,则是指创作主体在进行创作活动中,要善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意识。主体性一旦真正介入创作实践,并自觉地与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相融合,将对创作主体本身和整个语境中的群体双方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作自由“创作自由”的提出,开启了新时期文艺的春天。它要求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让每个艺术家都享有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独创性的充分自由,特別是在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上,享有充分的自由,任何个人和部门都不得行政命令粗暴干涉。但“创作自由”不是无边的自由。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主旋律原是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后用于我们提倡的主导作品。对主旋律作品不能狭隘理解,一切体现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体现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体现了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体现了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样的作品就都是主旋律的作品。
  多样化它往往与“主旋律”并用,指在题材、体裁、样式、风格、流派等方面,作家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独创性。“主旋律”要通过“多样化”来体现,而“多样化”也要以“主旋律”为指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传承先前用的较多的是“传统”和“继承”,“传承”则将二者结合起来了,并且具有了自觉性和主动性。“传承”的对象当然主要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粹,但对此同样不能狭隘理解,事实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倒是先用不着厘定精华还是糟粕,而是先要保护起来,尤其对那些不可再生的遗产,然后才谈得上去区分对待。
  先锋派早年西方用以称呼现代派文学。现代派作家们破除了许多旧传统的陈规,在艺术方法上进行了种种试验,不断创新,因此被称为“先锋派”,也被称为“先锋主义”或“前卫文学”。我国评论界则把1985年以后那些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着各种小说形式的实验的年轻作家,如苏童、余华、马原、格非、残雪、洪峰等,称为先锋派。他们的探索和实验给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主义艺术与“先锋派”一样,女性主义也是来自西方。艺术中的女性主义思潮,源自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性主义的传播。女权主义运动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新生的资产阶级妇女中。早在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日(Olympc de Goups)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主张妇女应当与男人享有同样平等的权利,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初,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形成第一个高潮;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第二个高潮。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如今“女性主义艺术”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全新的、无容忽视的艺术现象和组成部分。
  后这其实是一个词群。在文艺领域,至少有“后现代(主主义)”“后殖民主义”、“后先锋派”、“后女性主义”以及“80后”等等。除了“80后”,其余的“后”并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后于什么什么的,而是还带有颠覆、解构、超越的意图。其实所有这些“后”思潮,基本上都是后现代主义派生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于哲学和建筑学中,此后至今蔓延到整个文艺领域和文化领域,因此我们仍应予以特别关注。
  艺德艺术家的分化,特别是从艺人员的多样化。使“艺德”问题空前突出。文艺家的修养、素养和学业,其程度高低都会体现在艺德上,而最终又会体现到感染、打动、影响其作品的接受者,故不可漠然视之。艺德建设的根本,是文艺家们要自觉地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和表现能力。对于许多文艺家来说,这一要求还依然任重道远。
  大师在一个大师匮乏的年代,反而涌现出来众多的“大师”,实是当今文艺界的一大奇观。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大师。“取法乎上”是人类的良好愿望,也是文艺家追求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但要真正成为大师,必须占据时代精神高度,凝聚民族艺术精华,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果真能为此孜孜以求,而不受外在喧嚣的干扰或诱惑,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之后,艺术大师真有可能层出不穷。
  直觉中国古代禅宗和西方现代哲学都十分强调直觉,艺术直觉就更玄妙了。早年我曾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不料后来文艺家们对它越来越情有独钟,艺术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凭借艺术直觉艺术家常常可以迅疾地把握审美客体的灵魂,直接领悟审美客体的本质,有助于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但艺术直觉并不总是准确的,尤其不能说不用经验积累,也不能排斥平常的逻辑思维。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直觉通常在隐存状态中协助艺术家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艺术直觉,但同样还要有理性思维,尽量使其优势互补。
  潜意识意识之下就是潜意识,实际上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始终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但他解释成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他倒是也看到了,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也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而文学艺术家们受其影响,开始重视如何在艺术实践中去表现人的无意识、潜意识因素,并且创作出了一些令人注目的探索性作品;在理论界也展开丁关于创作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自觉与不自觉等问题的研究和争论。
  灵感远在人类的早期就信奉灵感,岂料到了新世纪后又受到特别的推崇。其实它不过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同义词就是闪念,是人们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 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突发性、新颖性、情绪性等特点。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但它仍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并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灵感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但对灵感也不能过于迷信,只有恰当地发挥灵感的作用才会有利于艺术创新。
  文本这个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等多种译法。这个词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和文体学中,同时也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扮演活跃的角色。文本的概念现在主要指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一般地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接受。对评论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叙事策略任何叙事性文艺作品都有一个叙事策略问题,但它引起高度重视则是先锋派探索的结果。先锋派改写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把怎么写看得比写什么更重要。于是,他们在叙事视点、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话语等方面做了各种眼花缭乱的实验,虽成败难说,但却深切影响了包括传统叙事在内的写作方式。
  观赏性这主要是读图时代带来的重大变化。文艺作品的观赏性,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一定的关联,但也偏重其可观赏的方面,而更多地却要取决于受众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以及受众与作品发生关系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审美空间的一种综合效应,它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迁,因此它主要属于接受美学范畴。我们当然要注重观赏性,但过于看重则容易削弱作品的深厚内蕴。
  精品以前我们常说力作、杰作,重视的是创造出来的作品;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作品成为产品,那么也要像产品一样精益求精。这就是“精品”。“精品”之上则还有所谓“极品”。但文艺作品毕竟不是普通产品及商品,还要有精神内涵,因此还是要讲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致”。而现实中常常是“制作精致”的艺术产品更容易当成精品。因而对所谓的艺术“精品”还是要谨慎一些。
  品位指品质、质量、档次。品位(taste)本是美食家常用的专业词汇,时装界也是特别讲究品位的。时装设计师如果没有品位,他的时装画画得再好也没用。现在“品位”已成为现代人极喜爱的一句口头禅,文艺界也深受其影响。大致有两方面的意思:对艺术家来说,是要眼光到位。趣味雅致;对文艺作品来说,是要格调不俗,品相优良。这的确是一个很适用、又还难以替代的词汇。
  有志于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还可进一步探究这些及之外的一些重要关键词的缘起、内涵、外延、发展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及运用的主要场合,分析其对文艺发展的影响和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很显然,这些关键词主要受经济学(甚至商业活动)、哲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潮对文艺发展的影响尤其深远。再过30年来回顾,人们就会深切地感觉到关键词的鲜明时代特点。说到底,它们不就是特定时代的结晶和缩影吗!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受到了极大挑战,濒于崩溃。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权力、欲望和金钱往往蒙蔽了人的双眼,使人致“盲”。新生代导演李杨继《盲井》之后蛰伏四年又推出新作《盲山》。  《盲山》秉承《盲井》的纪实风格,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被骗卖、被关押、被殴打、被强暴最后被迫生育的悲惨命运。大学刚毕业而身背家庭巨大债务的白雪梅,怀揣着“只要能攒钱,我什
期刊
纪录片是电视纪实艺术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在西方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轰动一时的长篇纪录片《话说长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电视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电视纪实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中向前发展。2008年3月以来,湖南经视金鹰纪实频道独树一帜,推出一档新型的剧情纪录片《故事湖南》,迄今已播出逾100期。一石激起千层浪,好评如潮,是这种探索和创新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期刊
无论是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还是讲述故事的风格,王安忆的《长恨歌》都是波澜不惊,甚至是不动声色的。王安忆以她一贯的耐心,用一个女人的一生经历,将看似风起云涌的历史抽丝剥茧,最后梳理出一套属于女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历史谱系,点点滴滴,却能轻易就走进每个读者的心扉,勾起读者心中绵密的惆怅和哀婉。王安忆并没有特别强调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相反,在一定的程度上,她对男人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体谅。男人也好,
期刊
认识克邦的人都说,他是个很性情的人。他从事着与文学相距遥远的工作,却偏偏喜欢文学,而且不加掩饰。毛泽东文学院举办中青年作家研讨班,他既可以是坐在主席台的嘉宾,又可以是坐在底下的旁听者;湖南作家网一干不甘寂寞、自得其乐的网友中,他是颇为活跃的一个。在他那张质补的中年男人脸上,看不到领导干部的矜持,也看不到权势部门的傲慢,有的只是诚恳、率真甚至不无羞涩的表情。他不动声色地支持着文学,关心着文友,也正因
期刊
当物欲主义和消费文化演变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浸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时,诗歌是一支逆市而上的股票,前景难料。  菲律宾诗人月曲了显然对当代汉诗前景仍然满怀憧憬。尽管文坛对当代汉诗乃至整个诗坛充斥着种种悲观论调,但月曲了仍然执著地耕耘于汉诗田园,表现出一种少见的古道热肠,有着仙风道骨之神采。  月曲了装帧颇为精巧的新诗集《异梦同床》为我们烹饪出一席纯美汉字的筵宴。数年前读余光中、洛夫等诗人诗作时那种耳目一
期刊
一、市井意识: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灵魂    在展开正题前,首先必须弄清楚几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何要研究“市井”?它和“都市”有什么异同?“市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占何位置?我们认为,“市井”与“都市”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市井”,一般指下层市民生存居住的小街小巷小沛,在中国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城市或城镇绝大部分是“市井”,“市井”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
期刊
众所周知,依据“必备”学养的要求和现行专业训练机制的约规,文学批评在文学代际层面上是落后于文学创作一到两代的。环颐当下,事实的确如此,这一方面正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文学创作正涌动着“低龄化”的趋势,“80后”的概念犹散发着腾腾热气,“90后”的新新人类已经个性十足地登场;相形之下,另一方面,“70代”的文学批评族群在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训练与储备后,目前才陆陆续续地正式向文坛报到,并在开始
期刊
对深圳,我们基本都是从报纸新闻等媒体上了解的。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就再造了一个比许多国家都大得多的城市,而且是美丽富饶的城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选择了深圳,深圳添彩了中国。深圳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深圳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这种结晶和胜利,是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奉献,更是千千万万外来打工者的牺牲和付出。有热泪和快乐,也有苦泪和悲伤,在热泪和苦泪浸
期刊
梁小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他作为“朦胧诗人”成名,而后又走出“朦胧”,诗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在风格的转变之中,梁小斌始终从个人化的角度,对时代和自我做出记录和反思。梁小斌的诗歌已经成为当代具有标志性的文本,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诗歌在不同历史情境中的嬗变。    一、被“朦胧诗”遮蔽的梁小斌    虽然不是“朦胧诗”运动中最核心的成员,梁小斌也是“朦胧诗”代表性的诗人。他的《雪白的
期刊
在法国现代思想史上,如果我们把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西方社会“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水岭,那么尤奈斯库的荒诞戏剧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则可以看作是对上述两个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当人们舔着战争的伤口寻觅逝去的家园,尤奈斯库接过“存在主义”的传声简告诉全世界,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一场荒诞而痛苦的噩梦,相对于所谓的“意义”,只有纷杂的物质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当人们逐步在战后经济复苏的大潮中开始纵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