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环境下的老年胃肠镜检查特殊沟通技巧及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和评价消化内镜环境下的老年胃肠镜检查特殊沟通技巧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消化科内镜中心接受胃肠镜检查的120例65岁以上老年检查者,按照数字分配法随机分为两组.将其中60例检查者设为对照组,检查前行常规宣教;另外60例检查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宣教基础上应用一对一讲解、视频观看及紧张情绪评估下的相关心理干预等特殊沟通技巧.对比两组检查前心理状态、生命体征稳定情况、内镜检查质量及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检查前焦虑得分(SA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检查前30min内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镜检查平均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查中及检查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镜检查专项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消化内镜环境下的老年胃肠镜检查者实施特殊沟通技巧,可明显缓解检查者检查前紧张心理,检查者生命体征更为稳定,胃肠镜检查更为顺利,内镜检查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和评价骨科牵引手术患者采用两种会阴保护方法对会阴组织压力性损伤的保护性应用实践成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168例术中使用牵引床的骨科手术患者,依据术中针对会阴压疮的保护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其中84例接受一次性纱布垫保护会阴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84例使用专利产品改良式成人纸尿裤保护会阴组织的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绪反应(焦虑自评量表,SAS)、疼痛评分(语言描述评分法,DPIS)、生理应激指标变化(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会阴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舒适度和
以东江源为研究区,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通过设置11种子流域划分方案,并保持土地利用和地形2个要素不变,以定量分析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壤离散化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子流域数量的增加,土壤类型空间离散化趋势越明显,其中面积最大的泥红壤面积显著减少(P<0.05),面积第2和第3的渗育质水稻土和黄壤显著增加(P<0.05),面积最小的石质土在子流域数量少(11~267个)时该地类被概化完全消失,子流域数量增加到524个后,该地类面积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外试验,以长汀县封禁(M1)、乔灌草混交(M2)、全坡面播草(M3)、低效林改造(M4)、条沟草灌带(M5)这5种治理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开垦地(CK1)和裸露地(CK2)为对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土壤抗蚀性主要影响因子,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耦合分析对土壤抗蚀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5>M2>M3>M4>M1>CK2>CK1;(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
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产流产沙进行了1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该时期降雨量占到年均降雨量的77.03%,是年内径流泥沙损失最多的时期.(2)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与对照(只撒播灌草种子)相比均具有减流减沙效果,但是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减流减沙效益有显著差异,减流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沙柳网格模式(64.35%)>生态棒模式(56.56%)>生态袋模式(52.74
裂隙发育降低土体承载力、抗剪强度、凝聚力等力学特性,促使崩壁崩塌.在控制土体厚度(0.8,1.6,2.2 cm)条件下,对崩岗4层土体进行室内脱湿试验,通过相机定时定点拍照,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土体变形均先产生核心收缩,后产生裂隙,且4层土中过渡层最早产生核心收缩与裂隙发育现象;(2)4层土之间,裂隙发育程度呈现为过渡层>红土层>表土层>砂土层,过渡层与砂土层的较大差异会破坏土体的稳定性,加速崩壁崩塌;(3)随着土体厚度的增加,裂隙发育现象减弱,核心
为研究施用不同肥料类型(尿素、鸡粪)及用量(349.6,174.8 kg/hm~2)下坡面氮素流失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探究二者氮素流失差异的原因,并阐述肥料用量对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坡面氮素流失以泥沙全氮流失为主,占比可达78.16%~93.46%;径流硝态氮浓度高于铵态氮浓度,且径流总氮流失以硝态氮流失为主要形式,流失量占径流总氮流失量的38.53%~48.62%。肥料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光合、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并建立西兰花产量—品质与水肥因素的回归模型及主成分综合评价体系,寻求西兰花最优的灌水量和施肥量组合,为西兰花高效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提供技术依据.以西兰花为试验作物,采取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灌水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740,2175,2610 m3/hm2,施肥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200,1500,1800 k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降水量为20.8 mm,灌水量为2610
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驱动因子关系的研究是开展大规模植被恢复效益评估的基础,而目前对西南槽谷地区植被绿化的时空变化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并不明晰,不利于进一步生态建设.基于2000—2018年西南槽谷区NDVI、气温、降雨、DEM、土地覆被和人口密度数据,应用线性趋势回归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等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西南槽谷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19年来NDVI范围介于0.79~0.84,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岩溶区植被NDVI(0.00317/a)
基于3年连续冬小麦-夏玉米覆膜轮作试验,通过校验之后的AquaCrop模型设置不同水平的播前土壤墒情,模拟研究关中地区多年历史气候条件下旱作覆膜夏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对播前土壤墒情的响应规律,拟基于播前土壤墒情初步建立覆膜与否的判断标准.结果表明,当土壤初始含水率≤70%田间持水量,关中地区夏玉米覆膜产量波动剧烈;覆膜增产率随着降水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覆膜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且趋于稳定;然而覆膜措施的增产效果对降水量越来越不敏感,最终呈稳定趋势.当播前土壤底墒达到80%~85%田间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揭示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演变及其对入湖泥沙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流域63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降雨量和鄱阳湖“五河”入湖悬移质输沙量(以下简称“输沙量”)年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双累积曲线、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和入湖输沙量动态过程,定量评估了降雨侵蚀力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湖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0034.1(MJ·mm)/(hm2·h),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