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源,让课堂更精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学生动态资源,让课堂更精彩。
  一、巧妙捕捉,让学生"错误"助力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课堂中,没有学生出错的课堂自然也是不存在的。可以这么说,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在学习过程,在当学生出现错误之时,正是展示学生思维问题的有利时机。有些错误,其实本身未必就是"错误"。有时,可能有些错误是教师难以预设到的,但如果教师巧于应对,这些错误信息也就能生成一些新的学习目标、为师生展开新的认识提供新的方向。教师,应当要善于捕捉错误资源,在及时、有效的利用中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这是其中的教学片段:
  师:字母很奇妙吧!你们真了不起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所有的青蛙都编进儿歌里去了。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这里有个神奇的魔盒,我们一起来探索它的秘密。
  (师演示、生观看。)
  师:看好了:
  进(3) 出 13)
  进(8) 出(18)
  教师正要继续演示,一生:老师,我知道了,这个魔盒就是减法。
  其它学生:老师,他从来都在乱说的,别听他的!
  师正要继续演示,这位学生又坚持着说:老师,没错,这里这个魔盒就是减法。
  师:大家别急,让我们大家都听听他的想法,好吗?
  生:好!
  师:没关系,请你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把13-3=10,18-8=10。这里不都是减法吗?
  其他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找不到反驳意见。
  师;等我们把屏幕看完,再看这位同学的想法对不对。
  师继续通过屏幕进行演示:
  进(10) 出(20)
  学生齐说:对,对,可以用减法。
  生:老师,其实也可以用加法的,一个数进去后,再加十,就出来了。
  师:如果进去的是19,那出来的就是?
  生:29。
  师点屏幕:进(?)出 (47)
  请你猜一猜,进去的是什么数?为什么?
  生:是37,XX说得对,是用了减法!
  教师一定要学会耐心倾听,给予学生机会,精心呵护每位学生,帮助其拾得自信。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
  二、顺水推舟,让生成材料深化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别样的情绪,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性问题,对于一些本身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后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便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请看《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谁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叫什么名字,坐在教室里第几组第几个位置上。
  生1:我叫陈XX,坐在教室里的第3组第4个位置上。
  生2:我叫李XX,坐在教室里的第7组第1个位置上。
  生3:我坐在教室里的第5组第5个位置上,我叫**。
  ……
  师:同学们都有能就出看书的准确位置了,现在老师临时给同学们调一下座位(拿出座号卡片,多数为第×组第×几的形式)想一想你的新位置在哪,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如果遇到问题了,先研究研究,解决不了的讨论后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
  生1:(8,4)表示的是是第8组第4个位置吗?
  生2:(2, )的位置怎么找啊?
  生3:( ,4)这个位置是哪呀?
  (师将学生发现问题的三种形式的座号各拿出两个贴在黑板上)
  形式一:第3组第6个 第8组第2个
  师:这种形式座号的同学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
  生:找到了。
  形式二:(8,4) (7,2)形式的数对。
  生1:我猜想(8,4)表示的就是第8组第4个位置。
  师:还有谁手中座号形式的这个座号是一样的,你能说说你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吗?
  生2:我们的座号是(5,4),我想我的座号应该是第5组第4个。
  师:这是第几组第几个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由于它是用一对数来表示一个人、一个建筑或其它事物的位置,所以叫数对。前面的这个数表示的是第几组,后面的数表示的是第几个。
  师:黑板上第2组第5个这一位置用数对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生:(2,5)
  师:把括号里的2和5调换一下位置行不行?
  生1:我觉得不行,因为我们手中的座号都是第几组在前的,换过来之后就反了。
  生2:调换位置之后就是第5组第2个位置了。
  师:通常第一个数都表示横向的数第几个,第二个数都表示竖着数第几个,前后位置是不能随意颠倒的。
  师:把你的座号用数对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式三:(2, ) ( ,4)形式的数对
  师:黑板上还有两名同学的新座号,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吗?
  生1:不能,因为这个"数对"中只有一个数字……
  生2:我知道第一个同学的位置在第2组
  ……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推进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应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或更新、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行动)、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幼儿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幼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 “疑难杂症”也是在所难免的, 而教学反思不失为一剂“良药”。  【关键词】教学反思幼儿教育  有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意为做事之前要多加考虑,深思熟虑过后方可行事。思在前固然重要,它可以避免不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晓四方。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从传统语文教学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
期刊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工具,这一点早就取得了社会共识。从2001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我们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一年级上册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但对于刚刚踏进小学校门的孩子们来讲,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东西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而学习拼音符号是抽象枯燥的,学生不感兴趣,很难让孩子记忆 。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孩子在头脑中
期刊
【摘要】语文课离不开读,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从“读出兴趣——教材和课外辅助材料结合、读出感情——课文和音乐的结合、读出风格——课文不同风格之间的联系、读出感悟——语文和生活的结合、拓展延伸——走向文学的广阔天地”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课标朗读教
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采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对高固相含量的粘流体炸药在挤注、排气和加压成型过程在对主机和液压系统控制的研究。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
【摘要】劳技是一门集创新、联想、实践的新型课程,所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赋予了教育以生命的活力。劳技课应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即要构建和谐的劳技课堂。  【关键词】劳技课和谐科学探究能力  最近几年《中考说明》指出了对学生劳技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考察,明确要求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这一举措,标志着国家正在实施提高全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将危机感变为成就感,除了不断地加强学习外,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班主任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这就更加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深信:每个行为背后皆有正向的目的,对于学生更加应该深入了解所谓:"无规矩就不成方圆。"我认为班级的管理首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最有前途、令人振奋的发展领域。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由抽象变为直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学改革师生互动提高能力。  近几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微机上就可以实现许多传统模拟的数字化。使
目前,由于某种原因,小学独生子女,单亲子女越来越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