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界的3D之光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gmtg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文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医学3D打印研究所所长、解剖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基础医学院院长,首届“中国青年解剖科学家奖”获得者。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以及其他省市级课题40余项。现任广东省3D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5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生物医学会理事、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骨科组副组长、中国解剖学会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临床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解剖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篇,授权专利3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3D打印技术正是这样一项工程科技创新。3D打印对于传统工业来说是一次革命,同时,它也给医疗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黄文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3D打印技术融入到医学发展当中。
  志在“3D”
  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增材制造”,已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玩具等制造领域,有别于传统的制造工艺,可快速生成复杂的几何实体。随着学科的交叉渗透,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新的焦点。在黄文华看来,3D打印技术与医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通过个性化定制能够为患者“量体裁衣,度身定做”。
  听起来玄幻,可就在2015年,康裕建教授就成功制造出了全球第一个3D打印人工心脏,并最终移植到了猪的身上;而黄文华团队的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转化应用也早已开展得如火如余。
  2014年年初,广东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髋臼骨折3D打印腹腔镜辅助下内固定术”,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黄文华也参与了这一“世界首例”的设计。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用3D打印技术辅助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研究,规范了手指再造手术标准化流程,解决了以往手术精准性低、并发症多、再造手指外观不理想、再造指功能不满意等问题。该技术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应用,创新性地实现了单手5指脱套伤一次全形再造5指,该项技术已在国内多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医学3D打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打印设备及新材料的研究,金属打印、生物打印的出现无疑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目前应用的热点,同时也是研究的难点。”谈及3D打印的未来,黄文华这样说道。
  创伤修复者
  “面向国家对创伤修复与治疗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当今社会严重创伤多发的特点,围绕创伤主题,我将再生医学及创伤修复机制研究确立为研究方向之一。”黄文华说,要想提高广东省的创伤救治能力,平台水平是关键,在这方面黄文华贡献诸多。他建设了“南方医科大学3D打印服务公共网络”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医学3D打印研究所”,依托于此,构建了以临床应用解剖学、数字医学、医学3D打印为核心的技术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极具意义,一方面,通过“临床需求—服务平台—临床应用”的双向联动机制,面向临床医疗机构提供虚拟仿真设计、3D打印、医疗器械创新设计等技术服务,满足个性化医疗需求并拓宽医学3D打印技术的覆盖面;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建设及应用可充分了解医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完成目标数据的积累和研究,培育并扩大3D打印技术的医疗市场。
  在医学3D打印临床应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黄文华又依托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及下属的60余家临床基地,与创伤外科、矫形外科、神經外科、肝胆外科等广泛合作,以满足现代医学个性化、科学精准的治疗要求为目标,开展了相关技术在创伤救治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制与产业化,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他参与开发出了多模态人体结构数字化建模技术、医学生物力学标准化检测技术、组织工程构建与检测技术、组织修复材料构建技术等。同时,黄文华还聚力高端核心技术产品应用转化,通过整合工艺、材料、应用产品研发三个方面展开3D打印基础应用研究,推动了创伤救治医学的转型升级。
  “创新”园丁
  从师从我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的开拓者钟世镇院士,到如今的桃李满园,黄文华已经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师者。目前,经他指导的大部分学生都已成为临床和教学骨干,他参与解剖相关教材编写数量高达35部,其中主编和副主编解剖教材17部。黄文华曾先后获校级教学优秀一等奖8次、教学成果奖3次、南方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等荣誉称号。2012年,他当选为南方医科大学“南医优秀教师”。
  “要培养创伤救治新型人才”,由始至终,黄文华都坚持以此为培养学生的信条。为了践行这一原则,他在教学上下足了功夫。他建设了医学3D打印应用基地,紧扣医学3D打印技术,营造新型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环境。不仅如此,他还将医学3D打印应用基地变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工具”,建立起规范化的标准培训体系,并结合南方医科大学生命博物馆精美的铸型标本,对标本的可复制性进行了探索,将其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对他来说,教学一样需要创新精神。针对临床教学及解剖基础授课的需要,黄文华构建了基于正常人体结构数字模型库,并在此基础上主编了系统解剖学(iCourse)数字课程,把“基础联系临床的重要性”直接“搬”到了教学理念中。他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从他校“取经”,曾先后前往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韩国亚洲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进行学习和交流。“我会参考国外大学优秀的科研管理方法和研究生培养机制,并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应用,从而来提升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2010年,由克雷格·文特(Craig Venter) 带领的研究小组成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纯人工合成DNA编码的细菌物种——“Synthia”。标志着方兴未艾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与传统生物学通过不断深入剖析生命体以研究其基本组件的办法不同,合成生物学是从最基本的组件开始重组生命体。马红武早在2006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合成生物学竞赛iGEM时就已开始从事合成生物
“以教学为乐,以德为先,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科研三不误。”宋永吉正是凭借这一人生信条,培育了如今遍布天下的桃李学子。  上下求索,鼎彝学界  与催化领域结缘,宋永吉经过了几次转折。从1981年进入大连工学院学习煤化工专业学习,到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研究所以传热为主要研究方向,再到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石化总公司辽阳石化高等专科学校,期间分别在中科院大连化学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
狂风大作,暴雨连连;房屋倒塌,满目疮痍。这是遭受台风袭击时展现给我们的场景。据统计,每年袭击我国的台风平均约7?9个,因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年均高达440亿元,单个超强登陆台风带来超百亿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不鲜见且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如2013年的“菲特”、2014年的“威马逊”、2015年的“彩虹”和2016年的“尼伯特”及“莫兰蒂”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一不反映了我国是全球遭受台风袭击最多
Nature封面:与细菌核糖核酸(RNA)适配体结合的Ribocil分子共晶结构。Nature杂志第7575期封面文章报道了治病细菌的核糖开关适配体在与Ribocil结合时所观察到的“蝴蝶折”构形。默克公司描述了针对一个细菌核糖开关的一種新型合成抗生素。核糖开关是非编码RNA片段,其结构受某一个配体的影响,该配体通常是与被含核糖开关的基因编码的蛋白的功能相关的一个配体。这种新药(即Ribocil)
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当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不对称催化氧化反应”领域的贡献。他们的成就,可以用共同的一个词来概括——手性。  手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小到微观电子的自旋、有机分子,大到星系旋臂、行星自转、大气气旋,手性覆盖了由生物分子
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为了科学认识海洋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把自己的青春与汗水,默默地奉献给祖国的海疆,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最近,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王凡研究员,见证了科技工作者的严谨精神与使命意识。  王凡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是我国优秀的中青年物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李挥,现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有人说,所谓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而李挥,过去30年在网络通信领域跋涉攀登,成绩卓然。此刻,他没有一丝懈怠,仍在互联网通信领域里奋力拼搏。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他一颗追求卓越的心。一句“力战网络通信”既是他为自己打气,更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不惑不惧,迎难而上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
如果几年前雾霾没有盘踞在大半个中国当“钉子户”,我们也许不会意识到,即使拥有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速度,人类知识也仍有不足,大气原本需要更多呵护。  彻底打败大气污染,当然不能靠风,依靠科技力量才是制胜关键。也因此,越来越多有志于此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感受到祖国的召唤,在科研赛道上已先行一步的张宏亮辞去了美国的教职,迅速加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运用溯源式气象与化学耦合的三维空气质量模型模拟
现任北部湾大学石油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科方向带头人的梁金禄,自1999年以来一直战斗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前线。迄今,他主力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被遴选为全国第12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他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在钦州学院创办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组建了油气储运工程综合实验室,并把专业打造成广西高校重点(培育)学科、广西
2011年7月30日,浙江宁波召开的一场新产品鉴定会,揪紧了无数人的心。在这场鉴定会上,一项名为“大豆基无醛木材工业用胶黏剂”的产品,被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显眼的名字后面,却蕴藏着极大的突破和广阔的前景。作为国内第一个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的生物基无醛胶黏剂,这一产品解决了木材加工产品中的最大问题——甲醛污染。  作为这一技术的科研带头人,朱锦夺得“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通过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