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塞尔追赶马列维奇的无物象世界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我所生活的世界如同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男主角一样,而你手上有一台跟踪我的全方位摄像机。你会看到在德国西南部与瑞士交界处,我坐在前往瑞士巴塞尔的火车上。时间在我的身后追赶,而我则超越时间与空间,以一种无法言说的形式,在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形中,进入了卡兹米尔·马列维奇的无物象世界。
  巴塞尔的巴耶勒基金会博物馆(FondationBeyeler)这次展览的名字是“0,10:马列维奇、塔特林及艺术新体系的诞生”。以此命名,显然是为了纪念当年卡兹米尔马列维奇在圣彼得堡“0,10:现代主义最终画展”的展览。两个展览分别在1995年和2005年,一前一后相隔百年,算是彼此呼应。
  这是一些古怪的作品,要适应卡兹米尔马列维奇的抽象世界必须花一些时间,因为那是他种无具象又强有力难以描绘的风格。作为至上主义(Supremafism)的大师,卡兹米尔马列维奇也是该主义的创始人。此概念于1915年第一次出现,是在卡兹米尔马列维奇撰写的《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到至上主义》一文中。
  马列维奇自己对至上主义作过解释,即一切客观世界有意义的具象都是无意义的,而唯一有意义的则是感情。也就是说至上主义,它主要强调抽象的情感是最高的理性,反对物象的具象传达,认为传统的艺术具象表达形式,应该被摒弃或者摧毁。
  白底黑方块震惊了世界
  至上主义的代表作品是卡兹米尔马列维奇《白底上的黑色方块》。它一展出,就引起了轰动。其原因主要为,该画的形式充满了思索富有挑战性。画中没有其他颜色,也没有任何现实世界中的主题,正如画的名字一般,白底上面的黑色方块——整幅画只有白色和黑色,白色为底,黑色方块为主。你无法用任何一种方式解构它的构图,画中除了黑色方块冷静而显目地在画的主体位置以外,别无其他。这不由得让人发出的感叹:这是画吗?所以当时的评论家深表感叹:“我们失去了所钟爱的一切……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什么都没有。”
  这里有一个故事,当时首次展览此画时,马列维奇特意将该画的摆放位置作了一番设计。他高高地将此画挂在了两面墙壁的一角,而在当时的俄罗斯,那个位置是除了圣像画以外,其他主题的画不可以摆放的。这一举动,相当于是对传统权威提出挑战,当然不排除此举动是受到了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政治运动萌芽的影响。对马列维奇而言,这一系列展出纯粹是为了表明他要颠覆传统的决心。展览后,马列维奇在他的论文中撰写道“画中的颜色和质感本身就是全部”。这一思想,可谓是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核心,这一观点的提出,对艺术界后来的结构主义和非客观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从立体主义到方块革命
  卡兹米尔马列维奇于1878年2月出生在俄国的基普(前波兰立陶宛联邦,今为乌克兰)的一个波兰籍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个糖厂,家中兄弟姐妹比较多。会说俄语和波兰语的他,童年多在乡间度过,长至15岁才开始学习绘画。一直到他父亲去世之后,他才在莫斯科深造绘画、雕塑以及建筑。个人认为他的绘画生涯,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阶段。无论哪个时期的绘画,他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1903年至1913年,他创作了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这一时期,得益于马列维奇早年经常在俄国的乡间生活,他与人交谈,观察人们的劳作。因此这个时期的主题,主要以描绘俄国农民日常生活为主。其中以作品《雪后小村之屋》(1909年)、《收割》(1911年)、《农妇与她的小孩》(1912年)最为代表性。
  在该时间段,马列维奇用色活泼明快,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主要以红色、黄色、蓝色三原色为主。1908年,立体主义在法国兴起,许是受到了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这个期间马列维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各种立方体碎裂,正方形和梯形有层次的重组等典型立体主义风格的元素。比如作品《伐木工》(1912年)、《磨刀匠》(1912-1913年)、《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1914年)和《一个年轻乡间少女的头》(1912-1913年)。
  1913年至1935年,对马列维奇而言是比较重要的个阶段。他在该时期,专注地创作了大量至上主义风格作品。他毫不犹豫地将具象画法抛弃,开创了个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世界。其中代表作主要有《飞机起飞》(1915年)、《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1915年)、《至上主义构图》(1916-1917年)。倘若说,马列维奇初期的至上主义风格绘画作品,比如《飞机起飞》是对至上主义风格的初步抚摸,那么《白色底上的黑色方块》则是对至上主义风格的进一步锁定。从1925年以后,马列维奇回归年轻时期的题材,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几何图形人物画。这一系列题材一直持续到1935年马列维奇的离世。比如《男孩》(1928年-1932年)、《割草的人》(1930年)、《跑步的人》(1932年),这个期间,个人认为是他的晚期。
  值得一提的是1913年至1920年期间。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政治运动爆发,艺术家纷纷响应了社会变革。马列维奇也和其他的艺术家一样,在作品中体现了红色革命的热情。在他的作品《至上主义构图》和《充满活力的至上主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平面的彩色方块层次分明,交错叠加,极具运动感,但又不见立方体的深度,它们在无序中寓静于动井然有序,仿佛象征了十月革命的运动浪潮。红色方块,这一典型象征,在整个系列画中,沉静而鲜明,给人一种前进着的运动感。马列维奇这个时期的一系列抽象叠加风格的红色方块,对后来的艺术流派影响深远。
  在时间空间流动的几何图形
  尽管他的这一系列反现实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俄国的认同,但这并未影响他将这种反传统表现出淋漓尽致。他早期带有浓郁乡间意象的立体风格元素作品,在至上主义系列风格画中找不到一丝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平面的和立体的几何图形,在白底上或黑底上,在正方形、矩形、圆形、长方形变换运动中,对外传达着绘画世界中运动与静止的奥妙。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是画作,又不是画作,它们是主体的,又似乎不是主体。在各种概念与主义之中,在时间与空间中,在世界的多元领域中,在建筑、服装、舞台、灯光设计领域中,它们穿梭流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研究静电场等势线和电力线的求解与描述以及电偶极子的电荷禁闭,领悟到了现代物理教学的新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电磁场理论教学中虽然教材
丹枫迎秋,金桂飘香.十月的北京.天空碧蓝清澄.远离了夏的燥热,空气中弥漫着秋的气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漫山遍野的丛林,被初秋的风霜尽染.或红或黄还残留些许浓重的绿,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研究旨在帮助人们增加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提升生活质量。教师的生活质量不仅关系到师资的稳定,还会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应当受到特别关
类比问题解决指的是运用以往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程序去解决新问题,它是个体最主要的问题解决活动;策略是指向特定目标的心理操作,其运用既影响着问题解决,又是个体认知水平的表现。
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为切入点,以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为手段,针对课堂互动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表现,性别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女生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看待自己与数学学习
我之前称用“‘册页’艺术”是鉴于这是一种不同于公共艺术的“阅读”方式(或者说是欣赏方式)。“册页”艺术的阅读方式和书籍的阅读方式相类,较静宓的私人空间,专注方寸之间
求职过程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大学生来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指导下,6个月内,分3个阶段对全国5所高校的1200名(最终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女性犯罪嫌疑人家庭暴力受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女性犯罪嫌疑人捕前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状况和特点。本研究采用面对面问卷访谈法,研究样本为984名关押在
跨校选课制的尝试在我国是伴随着大学园区的建设而产生的。跨校选课既是大学园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一个主要目标,还是衡量大学园区建设质量好坏的指标之一。跨校选课进一
学位
对于比赛节奏及进攻节奏的控制能力是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重要内容。本文归纳了比赛节奏及进攻节奏的概念、特征和内容,提出了研究进攻节奏的方法;并且提出如何掌握进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