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授英语不仅涉及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听、说、读、写、译等相关技能的训练,还需要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这不仅有利于英语教育双向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都是有所裨益的。跨文化交际是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对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策略进行综合阐述,探究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之路。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际;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156-02
   一、引言
   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东西方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模式和频率。中西方经济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互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此同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文化冲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1]。因此,适时加入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传授有利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文化冲突和语用失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中西文化冲突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文化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不同的思维模式
   人们以何种方式看待世界与其自身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文化导致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构造过程中采取了差异化的手段。西方世界自启蒙运动以来,重视逻辑和分析,强调实证的科学主义。与此相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宇宙世界的统一性,推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如中国传统中医的治病理念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往往特别重视医生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此相对,西医推崇定量的方法,强调化验的重要性,把人看作类似于机器一样的构造,哪里坏了就修哪里。中西医治病机理的差异也正是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导致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二)不同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涉及道德的评价标准以及行为的约束规范,即在社会实践中什么是允许做的以及什么是禁止做的。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以己度人,不能做到用对方所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来衡量对方行为的合理性,从而产生文化冲突,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在中国,触摸小孩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喜爱孩子的举动,比如有些人见了别人抱着一两岁的小孩子时就会忍不住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小脸蛋以示亲昵。但是,在西方,除非是家庭成员或极为亲密的朋友关系,通常人们都不能随便触摸或吻孩子[2]。因此,尽量避免套用自身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去衡量对方的交际行为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保障。
   (三)不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规定性的,即使人们明确好与坏的衡量标准,正确和错误的判断依据,正面和反面的评价根据。价值取向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内化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并指导人们的社会交际实践,构建了符合其自身文化的交际体系。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实际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价值标准只有差异,无分对错。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其自身文化系统中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价值观也无所谓先进或者落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3]。中庸之道、集体主义、谦虚谨慎、不重竞争、讲求和气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与之相对,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强调独立,鼓励竞争以及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四)不同的语用实践
   语言的使用并不仅仅指语句本身的话语实践应用,语言中更包含着文化的因素,也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语用更加灵活生动。不同的文化造就相异的语用规则,因此有必要对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迁移的现象有所重视,提高对语用差异的敏感度,促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在中国文化中,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习惯问对方“你吃饭了吗?”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等同于“你好”。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问对方是否吃饭了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西方人见面时可以直接说“Hi”或“Hello”以示友好。如果对这种语用差异缺乏足够的敏感,将“你吃饭了吗?”直接翻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breakfast yet?”并以此来跟西方人打招呼,必然会造成对方的尴尬,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冲突的现象比比皆是,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根据这一状况,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学生应积累本国文化与异国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异同;学习语境知识,认识语境对交际的影响;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使用能力;学习非言语交际系统,了解文化差异;熟悉文化學、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4]。因此,教师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以便形成最佳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    (一)转变教学理念
   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处于教学体系主导地位的教师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教师不应将教学重点局限于英语语法、词汇和篇章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注意语言的外在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是不可能把外语学好的。因此,授课教师有必要转变教学理念,将文化的因素和语言的因素放到同一重要的维度来对待,做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双管齐下。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应该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增强我国文化的对外表述能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平等意识,我国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双向成长是由国家发展战略态势所决定的[5]。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英语文化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培训的数量和质量,注重英语教育双向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便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结果。
   (二)转变教学重点
   我国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集中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不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而是一门技能性的学科以及社会性的学科。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重点,从英语知识的传授转向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对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技能训练和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借助于互联网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三)转变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是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两种途径[6]。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跨文化交际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必须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从本质上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能力,缺少实践的支撑,也就违背了它的基本属性,没有生命力和应用价值[7]。因此,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就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广泛阅读西方文化相关书籍、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接触西方文化,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对语言所蕴含的内在文化有所了解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在实际中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不断探索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语言,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1.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2.
   [5]赵海燕.论我国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的双向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67-69.
   [6]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9-86.
   [7]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語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8-16.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澎湃新闻在此期间推出《物产中国》系列报道,深入甘肃、宁夏、云南、贵州等省份的15个贫困县,以当地物产为线索,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人群为主角,
期刊
本文指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中波应急广播所具备的优势,分析了几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技术改造方案,为今后应急广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 要] 根据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对应就业岗位及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啤酒生产技术、白酒生产技术、葡萄酒生产技术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三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 键 词] 食品生物技术;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54-02 
[摘 要] 为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要加强对教育体系的创新,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使学生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5
[摘 要] 当前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已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日后岗位工作紧密相关。从寻找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阐述,旨在提高微生物学检验真正的育人效果,并为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微生物学检验;案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1
期刊
[摘 要]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健康发展,要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想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引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接下来,就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展开具体探索。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技能  [中图
[摘 要] 病理学是高职的一门重要学科,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病理学知识,为实践工作奠定可靠基础,这也是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因此会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教师如果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CBL教学方法的提出,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在案例当中引导学生对病理知识加以深入理解,提高教学实效性。对CBL教学方法的概念进行介绍,提出CBL
[摘 要] 通过对部分军队院校开展线上教学情况调研和问卷调查统计,围绕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军队院校高等教育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展开的针对性改革对策。  [关 键 词] 线上教学;形势分析;矛盾困难;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號] 2096-0603(2021)24-0028-
观众对传媒内容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交互需求,Web RTC提供的实时通信能力可以支持任一观众即时连麦加入到电视节目中,将连麦互动的画面合成做旁路直播,可以达到低成本的超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