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校本历史课程的开发进行的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探讨。
  
  新颁《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 “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 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甘肃省通渭县历史人文底蕴厚重, 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条件给本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程资源。本校自践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以历史学科课程“二次开发” 为着眼点, 充分整合通渭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 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立足“知行意合一”, 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赵亚夫教授认为“一个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的目标,便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 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 可能会对使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 感到乏味。而乡土历史资源为学生所熟悉, 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久远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间的距离感, 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以乡土历史资源《温馨通渭》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乡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文化遗产, 使学生全面了解通渭历史, 逐步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法、发现法、体验法、对话法和考查法等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 进行选题、搜集、整理、研究, 最后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温馨通渭》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历史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通渭在华夏大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树立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历史使命感。
  二、立足课程“二次开发”, 选择课程内容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 与学习者发生互动, 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 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通渭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 哪些内容可以引用?怎样进行整合?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 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 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择教学主题和内容研发课程资源。
  如政治史模块: 结合通渭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情况。结合《红军过境通渭》拓展和深化长征历史, 将学生置身于长征历史的大课堂中,有利于发扬光大长征精神。
  如经济史模块: 通过“集流工程惠及万民”,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的变化。从通渭“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体现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如文化史模块: 东汉通渭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与东汉五言诗; 通过“通渭人家墨香浓” 看通渭书法家与中国书画的演变等等。
  课程的“二次开发”, 实现了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人文素质与高考应试的有机整合, 在尊重学生基础的前提下, 实现了“以学定教”。
  三、立足“学以致用”, 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因此, 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立足“学以致用”, 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 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社团,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 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 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 走访历史遗址, 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 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 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 研究侧重从“是什么” 向“为什么” 过渡, 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 进而做出评价。
  四、立足“自主发展”, 完善评价体系
  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体验、经验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立足“自主发展” 的原则, 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活动探究过程的评价, 主要通过平时活动记载, 包括: 出勤率、学习态度、主动意识、合作意识等评定,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总结性评价是综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辅导专家对学生成果的评价, 在课程结束时进行。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历史复习课中,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实现有效复习的基础; 指导学生有效地使用教材,是实现最佳复习的有效途径。复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过程,并且还是一个重新学习、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历史 中考 有效复习    在中考历史的复习课中,教师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复习目的不明确,想到哪复习到哪;二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新授课的内容
在现今这个没有时空边界的时代里,在出版物铺天盖地的时代里,何谓底层?对身为出版工作者的我而言,就是那些在视野中日益边缘化的普遍构建了这个时代的底层,社会中被遮蔽、被
期刊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能够联系学生生
【摘要】素质教育的改革需要广大教师改变过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改革,通过谈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能够多种渠道的获取知识,并且提供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核心就是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探索加以讨论分析。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
【摘 要】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其灵魂是“还学于生”,让“教堂”变为“学堂”。笔者根据本教研组实施的情况,结合《政治常识》课堂教学,从导学案实施的背景、编写原则、实施过程以及使用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与分析探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课堂效率 导学案 学生 新课程标准    传统的教学
近一段时间,我校强抓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复习课的研究课。一年多里,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基本模式都是老师先用几分钟复习知识点,然后就是大量的题目训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对知识不断要求更具个性更有深度的理解,加上各种现代技术逐步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者认为有必要应时而变,实行更加适
两汉德制,曾经历过准火德制——水德制——土德制——火德制的变化过程。《后汉书》所记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始正火德”事,向来被注家认为是汉朝实行火德制的开端,古今鲜有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庭抗礼是信托财产产生“普通法所有权”和“衡平法所有权”的根本原因。中国不可能因为没有衡平法而由此永远与信托制度绝缘,但信托法移植到我国以后,其运行
高梦旦是商务印书馆高层之一。他的一心为公司求贤的风度,“成功不必在我”的人生信条,敦厚真诚待人和严谨的办事作风,形成了一个高大的近代出版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