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14岁,因盗汗1年余,咯血6 d入院。患者于1998年初出现夜间盗汗,无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等症状。1999年12月17日突感咽部不适,随即咯出鲜血约20 ml,次日又咯血2次,共约10 ml。12月23日就诊收入我院。体检:无发热,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气管居中,右胸前2、3肋间扣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两肺未闻及明显干湿音。X线胸片示:右上肺块影,胸部CT示:右肺上叶前段块状阴影,约5.0 cm×4.0 cm,边界清楚,无毛刺,密度均匀,内有数个小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轻度强化。遂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内,质中偏硬,边界尚完整,纵隔及气管无异常,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 病理检查:切除肺叶组织大小为11.0 cm×6.5 cm×4.0 cm,切面见近肺门处有一灰白色球形肿块,直径 4.0 cm,肿块切面灰白间灰黄色,质中,边界清楚(图1)。镜下见瘤细胞呈长梭形,胞浆较丰富,红染,核卵圆形或杆状,染色质细而疏松,核仁小,瘤细胞呈漩涡状、丛状或密集成束平行排列,胞核呈栅栏状结构(图2),部分区域瘤细胞稀少,呈星网状,排列疏松零乱,细胞小梭形或圆形,核染色深。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Actin)血管平滑肌阳性,瘤细胞阴性。电镜:瘤细胞梭形,核卵圆形或杆状,胞浆内可见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一些退变的细胞器,瘤细胞膜外见有基膜包绕,细胞外间隙可见典型的长间距纤维胶原,即卢氏小体(Luse bodies)。病理诊断:右肺上叶原发性神经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