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忽视的“主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w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数学中的定义很重要,但学生对于这个重要的内容掌握得并不好。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定义理解
  
  中学数学中的定义很多,几乎每一章节都是以定义开始,然后过渡到性质和具体题型等。由于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试题都是以求解、证明,或者是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大多数学生往往对定义不求甚解,甚至对定义产生误解。其实在数学的学习中,“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数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定义入手。
  案例1:张冠李戴
  问:“什么叫面面平行?”答:“如果一个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两平面平行。”(正解:空间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可能绝大多数的教师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眼里,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立体几何。又如教师问线面垂直的定义时,学生很可能会说:“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则线面垂直。”而真正的答案是:“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里的任意一条直线,则此直线垂直于该平面。”其实,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把判定定理当成定义来使用可谓屡见不鲜,而善于使用定义去证明的却为数不多。由于教科书中对于某种现象(几何体)的定义都明确指出了该现象(几何体)产生的必备条件,出现此现象(几何体)的同时就相当于满足了这些条件,这无形中为学生的证明过程提供了必要的解题资源,定义记不住就等于少了一种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这些定义,熟记这些定义,并用一些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用好这些定义。
  案例2:断章取义
  问:“什么样的曲线叫双曲线?”答:“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差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正解: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
  学生能有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他对双曲线没有概念,但是他漏掉了双曲线定义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双曲线的一支”甚至是射线的图形,此时学生对于轨迹的判断也许就会产生偏差。虽然数学课程中的准确性要达到何种程度是由该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决定的,但是毫无疑问任何一门数学课程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准确程度。因此教师尽管没必要要求学生把定义说得和教材中的别无二致,但是即使是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也务必要忠实于课程中的定义,不能随意删减或拓宽。对定义的要求可以折射出对整个数学课程一贯的严谨、准确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师不能抱着“图省事”或者“学生应该知道的”的侥幸心理而放松对自己和学生的规范要求,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模仿,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教材分析或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日趋精确。
  案例3:不求甚解
  问:“y=sinx,x∈[-4π,4π]是周期为2π的函数吗?”答:“是。”(正解:因为定义域有界,故此函数不是周期函数。)
  学生作出这样的回答并不奇怪,因为正是有了三角函数的出现,学生才对周期有了一定的概念,以至于三角函数就成了周期函数的“形象代言人”,对于三角函数的周期问题学生历来只关心“是多少”,而不会考虑“有没有”。周期性的定义(对于函数y=f(x),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f(x+T)=f(x)都成立,那么就把函数y=f(x)叫做周期函数,不为零的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并没有直接提到其在函数定义域方面的要求,而是通过准确到位的数学语言创造出一种情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要保证数x和x+T始终都要在定义域中,就需要定义域至少在一侧无界。所以定义域有界的函数肯定不是周期函数。又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这也是由奇偶性的定义决定的,而不是由“老师的要求”决定的。学生对定义的研读往往是粗线条的,不会逐字逐句地对定义进行分析,更不会对某些语句背后的隐含条件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会对知识点掌握得不牢,而且会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直接影响其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抛出疑问,引导学生在学习定义的过程中对定义中涉及的条件、环境、现象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在更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定义、牢牢掌握定义、善于应用定义的同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定义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往往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对定义的研究,从定义入手,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建构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而辐射到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英国作家吉卜林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他写给时年12岁的儿子的短篇诗歌《如果》解释了什么是成长,也说明了成长的精神本质是为了追求真理,是以追求真理为其动力和灵魂的。这首诗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吉卜林《如果》追求真理独立思考    一、吉卜林简介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曾是孟买
期刊
摘要: 霍桑的小说《红字》描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中叶早期马萨塞殖民地波斯顿的故事,本文作者将视角放在了女主人公海斯特佩戴的那个鲜艳的红字“A”上,在解读其本身的象征含义时,谈及和海斯特息息相关的其他几位人物,并就他们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红字海斯特反抗精神    一、引言    霍桑的小说《红字》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17世纪中叶早期马萨诸塞殖民地波斯顿的故事。故事的叙述者是萨莱姆(
期刊
摘要: 《项脊轩志》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极富艺术感染力,从此一间历经兴衰变迁的百年老屋和三个娴静通达的女人永远熠熠生辉在文学的长河中。  关键词: 《项脊轩志》百年老屋祖母母亲妻子    一、百年老屋——精神家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在教学中增加文化因素,使教学切实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  关键词: 非通用语种专业 跨文化交际 翻译教学 教学改革    外语学科非通用语种专业,是指相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的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专业。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师虽不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但语文学科应是德育最好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形式的学习必然和语文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工具的掌握同思想的提高一致起来。语文教师则可通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彰显﹑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品德,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 德育渗透引导    谈到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大家可能会认为那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事情,是思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从美学和哲学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的“冰山”理论。文章首先阐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接着分析了《老人与海》中所展现的美学内涵,最后论述了作品的哲学本质。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冰山”理论美学内涵哲学本质    一、冰山理论    一部短小精悍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辉煌的价值?它一定有散文的流畅和朴素,有诗的意境和简练。关于创作,海明威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好的作品要像海上漂
期刊
摘要: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刻画了很多软弱无能的黑人男性,但她并非刻意夸大黑人男性的弱点,一味刻画负面消极的男性形象。她笔下的黑人男性中不乏善良、能干、优秀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有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本文主要分析了莫里森三部作品中积极正面与变化发展的黑人男性,以此表明,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对黑人男性的刻画具有多元化特征。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黑人男性形象多元化    1.前言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201个“ABB”式形容词结构特点的分析,提出了用于构词、意义虚化、位置固定三个判定标准,确定了41个重叠词缀,同时对现代汉语重叠词缀自身的开放性等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ABB”式形容词重叠词缀标准    汉语属于孤立语,词的构造以复合为主,也就是有意义的词根和词根的组合,派生词比较少,缺乏严格意义的词形变化,词缀不发达。汉语词缀有别于印欧语那样的词缀
期刊
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篇与篇、单元与单元之间,语言知识、读写知识不相连贯,不具客观体系性,知识教学要点的取舍就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知识教学要点不进行客观统筹,势必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琐碎、杂乱,造成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重复。有关数据显示,现如今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些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取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
期刊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只有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更好地施展才华。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贴切地诠释了语文作业的重要。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资源整合,合理利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作业设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合平时的教学,个人认为,高中语文的作业最好能放眼高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