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生命的综合

来源 :扬子江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有生》a是胡学文的新作。《有生》是一个有关“记忆”的故事,小说借祖奶的一天一夜,讲述了她的百年人生,就像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借用布卢姆荒诞的一天,来象征人类可笑的发展历史。《尤利西斯》中有一句十分令人难忘的人物独白:“历史是一场噩梦,我想要从中醒过来。”在祖奶一天的“基本感觉”中,她一生的卑微与荣耀、孤独与空虚、希望与绝望,甚至于悲悯和怜悯,在短暂的记忆瞬间,被一一回溯和激活。
  《有生》延续了胡学文一如既往的现实题材创作思路,但在人性的展示和形式的探索上,却有着十分强烈的“现代”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我把《有生》看作是胡学文小说写作向内转的一次艺术探险,一种精神上的渴求和自足,使得小说获得了从世俗生活中超脱出来的生命力量。祖奶在自己一生的过往中,将自己和他人一段段隐蔽而矛盾的生活坦诚地展示给众人,并试图建立起一种关于生活和命运的基本信念。《有生》是祖奶的时间史、生命史,也是关涉人的精神史。
  一
  读《有生》,印象深刻的首先是胡学文对世间万物的情感知觉和美学洞察。他对于朴素事物的爱,对于动植物的爱,反照出了一个小说家的敏锐和多情。蚂蚁、乌鸦、蜜蜂、喜鹊,他借着北方乡土大地上这些可见的物种,在个体和历史交织的时空中传达着自己独特的声音。胡学文是一位十分迷恋“声音”的小说家。《有生》这部小说,透露出一种迷人的声音的诗学。
  小说开头即写道:“我已是半死之人,但我的耳朵依然好使。我能听见夏虫勾引配偶的啁啾,能听见冬日飞过天空的沙鸡扇动翅膀的鸣响,能听见村庄的呓语,亦能听见暗夜的叹息。”这是自然的声音,万物的响动在祖奶的身体中映射成一种生命的“现实感”。也是在这声音的奔突中,拉开了祖奶现实与记忆并行的叙事帷幕。《有生》始终有一种躁动的声音在蹿升,它似乎用声音启示我们: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喧嚣,这就是生命不息的回转。胡学文通过祖奶在记忆中的流走,捕捉着她和她那个时代的声音,并通过小说使之成为人们认识自我、生命和世界的生动记忆。
  而比自然的声音更复杂的是人类的声音。《有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情感共鸣和真挚之声。比如如花和钱玉、宋慧和毛根、罗包和安敏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钱玉挠挠她的鼻尖,他们懂什么,一群只知吃喝……给我说说,花开是什么样的声音?
  如花眼睛没湿,心却浸没到清水里,她听见水泡化开的声响。她的丈夫仍然是她的同谋。
  宋慧再粗心也听出音儿了。还没有谁说她的脸比金子还贵,杨八叉没有,麦香没有,她的儿子都没有。不,她自己都不认为她的脸是金贵的。……可毛根竟然说她的脸比金子还贵。宋慧在最初的震惊过后,觉得好笑。……他实在不会夸人。宋慧嘴角已经绽出笑,实在太可笑了,可忽然之间,她感觉胸口有什么在奔在涌在冲撞。她本想止住的,都咬牙了,非但没止住,身体随之颤栗。我的妈呀——她痛声嚎哭。
  那声音不高,而罗包正沉浸在畅游的快乐中,但他听到了。他立即停住,竖起耳朵。又是同样的话,我能进来吗?依然不高,透着胆怯,且慢吞吞的。罗包愣怔了一下,那声音圆鼓鼓的,像一粒粒豆子。
  在这个抒情衰变的情感粗疏时代,这样的声音并不常有,因此便显得温情而动人。在胡学文的笔下,那些最为平常的感情,最不起眼的举动,往往包含了最为真实而可贵的情感价值。那种被外部世界所辖制的情感,被一种具有真实意义、不为任何人知道的孤傲所取代,纯洁而令人迷醉,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震颤。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b《有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有声”的世界。这个世界,声音密布,自然的声音、人类的声音,甚至于还有毫无声响的意识的声音——一种意识的流动。记忆就是意识的流动,因此,记忆也是有声音的。声音意味着记忆的鲜活可触,声音让人感受到世界的安然阔大。就像胡学文在《我和祖奶——后记》中所写:“没有话的时候,我和祖奶就默默喝酒。不觉沉闷,更无尴尬。偶尔会传来驴的叫声,母猪的哼声,赶牛人的吆喝,女人呼喊疯跑的孩子,让人体味着世界的宏阔,生机,静谧、安详。”这是声音的意义。
  声音的意义得益于语言的魅力。小说是一种“杂交”形式,它构造的是一个“杂语”世界,这个世界里“多音齐鸣”。胡学文说:“好的小说,语言是有味道的,有声响,有气息,读来令人迷恋。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需要语言来表达。可以说,文学的深度就是语言的深度。”c胡学文深得汉语之精妙,他总能通过听觉上的敏锐,和心灵的细腻构成一种内外的相和,声音在来回运动,就像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地反复。胡学文的小说语言是蔓延的,枝蔓缠绕,自成一片阴凉。事物的沉默和神秘,在他可见的文字里,抵达一种不可求的简单和自然之境。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声音。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可以把语言看成一架乐器,能奏出不同高度的心灵活动。”d胡学文的小说,不仅善于用抒情的语言表现生命的细节和情感的温度,而且有着诸多灵魂的独语和对话,那是一种饱含亲切感、清晰感和现实感的活语言,从而每每能够把历史的场景、人置身的情景以及与人相关的复杂情愫和盘托出。比如寫到罗包对麦香的痴迷,“如果时间就此停滞,哪怕罗包变成石磨,他也乐意。但时间不肯。罗包有本事磨豆腐,对时间却束手无策”。读到此,每一个细心的读者想必都能在情感和理性上获得一种思考的刺激。胡学文的小说语言朴素而有金石的质地。巴赫金说:“写小说,要在他人的语言里找出自己的语言,在他人的视野中找出自己的视野。小说中,需把他人语言所包含的思想演绎出来,需要克服他人的扞格不入的东西,其实这种扞格不入只是偶然的表面的错觉的现象。对历史小说来说,典型的做法是从积极的方面使内容现代化,消除时间的隔膜,从旧事中找出永远有现实意义的东西。”e
其他文献
“禁忌”,在这里是作为小说情节的条件提出。故事往往从禁忌中发生,越严格的纪律,越有机会产出情节。这大约也可部分解释现代小说叙事的稀薄。技术爆炸解放生产力,社会物质激增;民主革命瓦解阶级,均衡贫富,男女平权;启蒙运动则觉醒民众,建设起意识形态普世价值,世界似乎打破了所有边际,畅通无阻,人物还有什么阻隔需要克服和超越呢?现代心理学给了一条出路,那就是人格障碍,但人格不还是源于环境?由经验塑造成型。差异
期刊
何向阳至今的叙事文学作品:《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 《肩上是风》 《自巴颜喀拉》 《思远道》 《镜中水未逝》等,不仅书名、而且内容也几乎都与行走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何向阳的身体和心灵要么是正行走在路上,要么是即将准备上路行走。于是,行走的美学就这样构成了何向阳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行走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身体和精神的流动行为,从古至今,人文地理的版图上,从未间断过的是无数的旅人和行者——神游侠、观光
期刊
王安忆近年似乎“盯”上了“物事”,继《天香》 (2011)对刺绣工艺的精描细写和《考工记》 (2018)对老宅“煮书亭”的雕琢刻画之后,近期发表的《一把刀,千个字》 (《收获》2020年第5期)又将目光转向了“厨艺”。这回藉“厨艺”写的是“淮扬菜”大厨陈诚(小名兔子,英文名“杰瑞”)及其父母和姐姐一家人在近半个世纪里的一番经历,一样地活在平淡的俗世,没有惊心动魄起伏跌宕的情节。循了《天香》和《考工
期刊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莫言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向历史及其谎言、向政治虚伪和被剥夺后的贫瘠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a记者董阳说:“莫言并不是每一篇作品都令人赞叹,但他不断用貌似癫狂的语言与现实碰撞,在看似荒诞的表达中透露出隐秘的真实,并陆续地显现他内心的世界观。”b莫言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
期刊
一  “民间”书写是莫言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研究者大多强调的是作者长期以来的乡土生活经历:“评论界提到民间语言、民间写作、民间立场,我是一直在坚持着它,让它更纯粹。”a然而事实上,当代文坛从不缺关注“民间”现实、书写“民间”气象的作家,莫言的“民间”书写之所以能够在缤纷万象的当代文学景观中独树一帜,很大程度在于其浓郁的魔幻风格和另类的神秘气质,正如阿城所说,“莫言也是山东人,说和写鬼
期刊
有人对我说,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是两样东西。  我一愣,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  汪曾祺的小说做得非常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惨淡经营的随便”,而散文带着更多的随机和随心,他自己在《蒲桥集》的序言里,就说自己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这个“捎带脚”,有点漫不经心,也有点意外之喜,搂草属于“正常工作”,打到兔子,属于份外的成就,当然有点惊喜。虽然汪老先生不在乎“兔子”,但兔子来了,他当然也不会
期刊
一  陈奂生是新时期文学过渡阶段具有很大影响的农民形象。长期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史大都将这一人物形象置于启蒙文学传统中,与鲁迅、赵树理等作家笔下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建构起百年新文学农民书写的文学史谱系。尤其是陈奂生“上城”的经历,以其所谓“奴才式的破坏”与“精神胜利法”,被批评家纳入鲁迅以降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体系。早在陈奂生问世的同时期,就有批评家从陈奂生身上“看到了阿Q的影子”a“鲁迅风”b
期刊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罗列某位中国或外国作家对莫言作品的影响,也不想指出他对某位作家的“借用”(莫言作品中某位作家的“印记”),也不谈“相似”“滋养”“挪用”,甚至对其他作家有“继承”或“剽窃”这类更有争议的说法。诚然,上述研究在互文性领域十分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手段已为研究者提供了诸多便利,确实应当对莫言作品开展此类分析。  相比之下,我的研究更着眼于源头,试图理解莫言作品中他者印记的存在原因
期刊
引言  “故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常常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出现,但在“更新代”科幻作家陈楸帆的作品中,“故乡”却与后人类时代并置。从其成名作长篇小说《荒潮》 (2013)到《巴鳞》 (2015),再到近期的《匣中祠堂》(2019)、《人生算法》 (2019)等,他的作品一方面持续关注人类在与科技互动中,从生理、心理到社会关系向后人类变异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又在这些后人类叙事中反复书写着故乡——潮汕。
期刊
路内是势头正劲的70后作家,蛰伏五载后,他于2020年推出了第七部长篇小说——《雾行者》,小说以铁井镇开发区的文学青年和普通工人两大形象序列为经,以1998—2008十年时间为纬,勾画了这座江南小镇的社会变迁史,洋洋570多页,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部具有分量的力作。小说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热烈反响,入选了“《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2020《收获》文学榜”等重量级文学榜单。此前有关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