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用哮喘药物不良反应识别及预防专家共识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n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治疗是儿童哮喘长期治疗的主要方式,在评价药物治疗有效性的同时,需要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哮喘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应得到高度重视。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疗联合体(浦东)专家凝练了儿童常用哮喘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药物,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疗程及合并用药,合理应对儿童常用哮喘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以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4例,旋后外旋型9例,旋前外旋型5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内踝撕脱性骨折13例,用于固定外踝撕脱性骨折5例。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满1年者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行踝关节功能评定并记录并发症。结果18例患者随访12~27个月,骨折均I期愈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
软组织骨瘤非常罕见,涉及尺骨的病例目前未见报道[1-2],现报告1例尺骨茎突外侧的软组织骨瘤。1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腕肿物3年”于2019年9月21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腕尺侧硬性肿物,米粒大小,未感疼痛,肿物大小呈进行性加大,未感疼痛,入院当天为3cm×3cm×2cm,界限清楚,无法移动,左侧腕关节活动不受限。未行特殊治疗,2019年9月21日来我院就诊,门诊行X线后以“左腕肿块”收住入院。
骨科内植物相关性感染是骨科的灾难性并发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近年来,新型生物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生物材料作为载体,负载相关药物,不仅在内植物相关性感染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本文对近年来用作药物载体的生物材料进行了综述。
长距离绝缘架空地线存在大量沿线安装的接地刀闸,如果接地刀闸未能在融冰操作前完全断开将形成金属性的故障接地点.通过分析存在故障接地点时直流融冰装置输出功率的特征,指出大功率直流融冰装置正负两极所消耗能量的偏差可以用于定位故障接地点.考虑到大功率直流融冰装置在启动时存在一个较长时间的电流上升过程,短时窗内电流变化趋势很小,而故障接地点会导致电流上升过程中就出现正负两极输出电压不一致,从而导致横差保护动作,因此本文论述了如何利用电流上升过程中正负两极消耗的能量比值进行故障定位.实验证明所提出的定位算法准确可靠.
目的观察经皮空心钉微创治疗APC-Ⅰ型骨盆前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观察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空心钉微创治疗APC-Ⅰ型骨盆骨折前环损伤1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盆骨折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及Majeed评分系统来评价功能状态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13个月,平均10.7个月。单侧耻骨支或耻骨联合固定手术时间为28~47 min,平均35 min;出血量4~14 m L,平均(7.1±2.4)mL;术后下地活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22例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7~68岁,平均42.6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4例,前柱+后半横断骨折8例,双柱骨折5例,横断骨折3例,“T”形骨折2例。术前将骨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复位,打印出髋臼实体模型进行手术演练,术中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直视下复位骨折,用预塑形好的重
目的评价膝内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保留轻度内翻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膝内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93例(93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76例;年龄71~87岁,平均77岁。按患者术后下肢力线角度将患者分为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用ROM、HSS、AKS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5~47个月,平均(24.4±8.9)个月,ROM术前平均(49.9±6.7)°,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
目的研究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与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Sander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与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B?hler角、Gissane角及其改善值;并使用VAS评分、AOFAS评分、SF-36量表评价疗效。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目的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尺径的硅基生物活性颗粒(SBPs),检测其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SBPs,通过扫描电镜和ZATA电位分析仪检测颗粒的物理特征。在培养基中添加SBPs配置成系列浓度的条件培养基,检测不同浓度的SBPs对小鼠MSCs增殖、成骨分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SBPs的平均直径为134.3 nm,并且呈均匀分散球形颗粒。不同浓度的SBPs对MSCs增殖无影响;但4μg/mL的SBPs对细胞成骨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浓度(>16μg/mL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APS)置钉优势,并测量AAPS、椎弓根螺钉及椎体螺钉(VBS)的最大拔出力,为临床手术操作选取适当的内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从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集人体实体颈椎防腐标本16例,除去畸形标本1例。剩余标本,包括男10例,女5例,行CT扫描后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形成三维重建图并观察。参考Kolle法,在每节枢椎上分别采用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前路椎体螺钉三种形式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每种固定方式的最大拔出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