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意语文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按照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主流定义,“语”为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文”为文字(约定俗成指汉字)。广义而言,语文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作品。
  特别欣赏王崧周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理解,他说“诗意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我认为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流淌着诗意,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后从培养学生语感着手,对话文本,提升人文素养。
  
  一、源活水清,厚积薄发——丰富文化底蕴,创造诗意课堂
  
  夏丏尊先生曾这样说过:“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据说京剧大师程砚秋在《荒山泪》中,运用了二百多个水袖动作,博得观众的满堂喝彩;书法家王羲之在其墨迹中的“之”字个个活灵活现而又互不类同,传为千古佳话。这些人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高超的艺术技巧,所以才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老师的我们同样也得有着自身的艺术功底,那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师带着满身的书卷味儿站在课堂上,那特有的文化气息,优美的课堂语言犹如涓涓溪流,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会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化之光,激起他们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最近研读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从中流露出来的大师风范令人惊叹、震撼。吉老师在上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后,当第一名学生举手时,吉老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这里小荷露出了尖尖角。”第二名学生举手时,吉老师说的是:“已有蜻蜓立上头。”此情此景,我们都会发出疑问:学生再举手,老师怎样说呢?当学生真的举起了手,老师又有一句:“这里又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也许一两句诗句的出现并不困难。可就在这一节课中吉老师至少背了有二三十首古诗中的有关诗句,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叹服。如果教师没有平时足够的阅读,没有阅读积累下的文化底蕴,会在课堂上这样挥洒自如吗?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吉老师的学生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积累,才会更好地学会读书、写作。
  于是模仿大师,在课堂上我也尝试着用成语贯穿始终,如鼓励举手发言的:小手林立、一枝独秀等;朗读评价的:入情入境、流利无比、气势磅礴等;积极思考的:出口成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结合一定的语境,经常在讲课中使用成语、诗句,不仅让学生理解词意、丰富词汇、灵活运用,更能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欲望,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何乐而不为?
  当然要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并不是说几个词、背几句诗就可附庸风雅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为备课而读书,应长此以往、涉猎广泛,教育专著、散文杂言、诗词歌赋,无所不包。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告别空洞苍白的语言、支离破碎的讲解,充满诗情画意。有着生动隽永的语言、舒卷有致的节奏,才能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其中,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呼唤起学生的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二、鲜活语感,诗意对话——优美语言营造诗意课堂
  
  有人说,踢球要有“球感”,投篮要有“手感”,唱歌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言文字是否需要“语感”呢?答案是肯定的。何谓“语感”?各家众说纷纭,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语感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语感的运用,就是要让学生一读一听,便知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
  1. 诗情——重视每一节课课前的情境设计
  借用李吉林老师的比喻,他说: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以《日月潭》为例子,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读完后顺利引入:“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浅浅的海峡阻隔不了台湾同胞对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阻隔不了祖国人民对期盼统一的殷殷之心。”随之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上台找中国的“台湾”。
  又如教学《泉水》一文时,我这样引入课文的感悟:“叮咚叮咚,泉水弹着琴,从石缝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幽幽青山上,一簇簇火红的杜鹃花把山都映红了,成片成片的果园散发出阵阵香气。漫步山间,看着一股股清亮的泉水在身边流淌,听着泉水的叮咚声,黄莺的婉转歌唱,多么令人陶醉呀!一路走来,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做了什么呢?”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 诗意——注意教师语言表达的文雅与精致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语文教师要用语言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指导学生朗读《找春天》课文时,把空洞的“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改为“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燕子、布谷鸟、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多美呀!”效果肯定要好许多。
  教师评价语的重要性谁都明了,这里毋庸多言,倒是教师提问语言的精致与情趣值得一提。有一位老师在《愚公移山》一课讲到“孀妻”一词的意义时,他是这样提问的:“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跟着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他没有爸爸。”老师就问:“你们怎么知道他没有爸爸?”“因为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提问,远比直接问“孀妻是什么意思啊?”好得多了。再如向学生解释“袅娜”一词,如果只是按照词语手册上的注释“柔长细软”理解,学生肯定还是一头雾水的居多,如果联系“傣族姑娘们扭动着细软的腰肢,嫩绿的柳枝随风舞动,袅袅炊烟扶摇而上”来形容,袅娜的优美意境就深入学生脑海了。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只是传递实用信息,更应传递人性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细腻的语言感受力,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语言都“亮”起来吧!
  3. 诗眼——朗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读是最古老也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
  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我在教《秋天的图画》一文时,曾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秋乐图”深深地吸引了他,调动了他的想象功能,可能唤起了他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同时,“秋之山野”的形象被描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金黄的稻浪”,听见了“大雁的长吟”,尝到了果子的“香甜可口”,不必赘述,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如《春雨的色彩》一文,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雨在轻轻地滋润着自己,春风在柔柔地抚摸着自己,仿佛真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共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吧,读出金秋时节的丰收喜悦,读出狼和小羊的善恶本性,读出古诗文的诗情画意,读出傣族人们的热情好客……读吧,动口动心动容去读,读出语文的美来。
  4. 诗语——强化仿写、补写等语言能力训练
  古人学习语文非常重视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我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再通过句式变换的训练,来积累常用的语言规律。
  《找春天》这篇课文里有这样的句子: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柳树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我上完后,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内容继续寻找春天,于是黑板上便有了这样的奇思妙语:
  “那翩翩飞舞的蝴蝶,是春天的精灵吧?”
  “那节节拔高的竹笋,是春天的臂膀吧?”
  “那唧唧喳喳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吧?”
  “那自由翱翔的风筝,是春天的音符吧?”
  “那条条垂下的柳枝,是春天的长发吧?”
  …… ……
  谁说我们的身边缺少诗人,在这里,优美的语言,想象的翅膀,如溪水潺潺,诗意流淌。
  于漪老师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我们想说,这盏明灯,名字就叫诗意!
  (磐安县安文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电子商务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已经越来越高,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切合市场需要一直都是职高教育的特色,本文从这个角度阐述了适合职高教育的现代电子商务教学框架。  关键字:电子商务;职高教育;市场需求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10.25亿户;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9 348.2万户;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
在国际贸易的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通用贸易术语,可以简化交易磋商和买卖合同的内容.节省交易磋商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交易的达成。在
本文从特色文献、特色数据库的概念出发,简述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一般过程和关键问题,并交流了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经验。参考文献9。
会计规则是什么呢?会计规则指的是在会计领域存在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的规则。与此同时,会计规则还可以处在正当与否的角度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价的规范性命
主要论述“世界读书节”在大学图书馆正常业务开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后介绍了我馆在世界读书节中正常开展的一些宣传活动。
油田企业应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本文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结合老年工作
一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必须适度,保护不利不足以激发人们创新的积极性,对知识经济跃进式发展不利:保护或限制过严,超过了现实性和可能性,容易造成创新者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迅速,合作层次不断提高,模式也不断创新,对各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普遍认同,产学研合作模式呈现出多形式、
表扬是对过去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表扬是对学生一种积极的认可、关注,也是一种促进。正确的表扬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当然,表扬有
博客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媒体,在我国图书馆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文章概述了博客在我国图书馆学界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国内图书馆学专业博客的类型。阐述了博客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