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目标: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朗读课文”的教学关键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b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中排在第一位的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第1题基本上是“朗读课文”。本文从读准字词、读好句子、读出感情、提取信息和用词语讲课文内容等几个方面探究落实这一内容,论述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朗读课文”训练,以期为后期训练、提高朗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第一学段  “朗读课文”  细化目标  教学关键
  
  引言
  梳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学段的课后练习第1题(以下简称第1题)可以发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在四册教材中的占比非常高:一年级上册有20次,一年级下册有26次,二年级上册25次,二年级下册有24次。这说明“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是重中之重。
  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朗读课文”被定位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看出关键是“学习”一词,这正是统编版教材在第一学段精心考量“朗读课文”的根据所在。换句话说,“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排在第一位的语文要素。即使如此,“朗读课文”也不是万能的教学目标,随着教学的推进,它的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朗读课文”之后还跟着其他的学习要求:一方面是紧接在“朗读课文”之后提出朗读课文中的具体学习要求,两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另一方面是“朗读课文”之后的学习要求多是“背诵课文”,虽然两者之间是用句号隔开的,但毕竟都安排在课后第1题中,说明两者之间肯定有必然的联系——朗读是背诵的前提和基础。
  “朗读课文”最早出现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2”第1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语文,很显然还不清楚怎么朗读课文,需要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带领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让学生对朗读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随后,学生在多次实践中,渐渐明白“朗读课文”就是用比较响亮的声音读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人文主题之外还突出语文要素的学习,学习“朗读课文”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这在课后练习第1题中有以下体现。
  一、学习读准字词
  一年级上册第5课《影子》第1题“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是学习“朗读课文”的普遍要求。
  一年级上册第1 课《秋天》的第1题中,出现了新的学习朗读的要求——“注意‘一’的不同读音”。“一”字作为最简单的汉字,在第1篇课文的学习中,就有不一样的朗读要求——变调,而这种变调在朗读中不是绝无仅有的,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类似的情形,如已经学习过的“七、八、不”在朗读中也有这种变调,提示学生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注意这些变调。在这样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慢慢找出其中的规律,在举一反三中学会朗读中的“变调”。
  二年级上册第11课《葡萄沟》的练习题第1题题目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种葡萄、好客、葡萄干、水分)”多音字从一年级上册第4课《四季》中就开始出现,教材的处理是在生字表中以蓝色字体出现,一般不作过多的学习要求。而多音字是学习汉字读音的一个难点,学习中除了要记住相关的读音外,更要根据具体语境做出准确判断。此处学习的四个多音字中,“种”在之前已经出现了,“好”“干”和“分”是第一次出现。编者在“朗读课文”的要求中明确“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把多音字正式列为语文学习的范围,意即要求在今后朗读课文时,需要仔细辨别多音字的读音,才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
  二、学习读好句子
  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的学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这体现了学习朗读从对字词的要求提升為对句子的要求。虽然此前的课文中已经多次出现过感叹号,而且也认识逗号、句号,但是两相比较,感叹号所表达的意味与逗号、句号有明显区别。把这种有特别意味的标点符号与句子连在一起学习,既是强调感叹号的作用,又是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开始。此外,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遇到情绪激动喜欢大声喊叫,这与有感情地朗读是有区别的。因此,教学这一语文要素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运用适当的音量、语气及表情进行表达,避免将大声喊叫等同于有感情地朗读。
  比感叹号复杂的是问号的学习。二年级下册第5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习题要求“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再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诗歌有问有答的特点”,第19课《大象的耳朵》第1题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问句”,还有第23课《祖先的摇篮》第1题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这三篇课文的学习要求,也有一个递进的过程。第5课的第1节诗中提出:“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诗的第2、3节通过小溪和小路给出了回答,这就是最基础的有问有答。第19课中,出现的问答句是“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这种自言自语式的问话与答案之间看上去没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那就是在问话后面常常省略了一个问话:“真有毛病我怎么办呢?”第23课中出现的问句更特殊:“摘野果,/掏鹊蛋?”“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上句是陈述句,下句是疑问句。这种选择问句学生自然理解不了,但可以通过添加“是……还是……”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这种问句的意味。
  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和第11课《彩虹》课后练习题都j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一年级学生习惯于口语中比较简短的句子,长句子无疑是他们学习朗读课文的拦路虎,突出的问题是不知道句中如何停顿。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画出难读的长句,试着读一读,看看错在何处;再指导学生用斜线适当画出停顿的位置,并练习把长句子读正确;多次练读之后连贯地读,达到看不出明显停顿的效果。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7课《一匹出色的马》课后练习题第1题,这也是第一学段教材中唯一的一次,但并不表示只是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其实,最初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含在其他学习要求中的。除上述读好感叹句、问句外,从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开始就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年级下册教材进一步明确了“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训练,二年级上册课文中又交替安排这两种训练,为进一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铺垫。而在《一匹出色的马》之后的课文中,虽然没有再出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明确要求,但以后学习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时,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水到渠成。只有持续不断地训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才能渐入佳境。   四、学习提取信息
  提取有用信息,通俗地说就是大脑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这也是低学段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应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安排。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第1题“朗读课文,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以及第11课《项链》第1题“朗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和第13课《乌鸦喝水》第1题“朗读课文。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等,都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来回答问题。当然,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所要求提取的信息都是很简单、很明显的,而此后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丰富,学习要求也逐步提高。如一年级下册第6课《树和喜鹊》第1题“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仅仅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树多、喜鹊多的词句就不够了,还需要联系上文树和喜鹊的孤单进行比较,才能体会出快乐的原因所在。又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第1题“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方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二年级下册《找春天》里“朗读课文。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等等,都是在课文中提取信息后再进一步思考、综合,才能完成学习要求。
  五、学习用词语讲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朗读课文是怎么体现出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呢?教材在练习题第1题中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词语训练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第1题“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这就是以关键词为支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中的故事。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第1题“朗读课文,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说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这一题提供表示特定场合中的独特物品的词语,让这些物品把一次活动的过程连接起来,给学生的讲述增加了一些难度。
  而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这种学习要求更高了。第21课《蜘蛛开店》第1题“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其示意图中出现的是三组词语,这样的故事讲起来就比较复杂,既要注意故事发生的顺序,又要关注故事的发展变化。
  故事是學生的最爱,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讲课文内容或故事的能力,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后练习题第1题的“朗读课文”,在第一学段几乎是统一要求的(也还有学习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要求,不在本文论述范畴内)。但在具体的课文中,需要通过一个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根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一步步地往前学习,逐渐形成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真正能够由正确朗读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参考文献:
  [1]方德佺,李凌云.探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学习”之道[J].语文知识,2016(12).
  [2]邱秀芳.浅谈如何有效指导朗读[J].新教师,2017(12).
其他文献
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对于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却关注度不够。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才能将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课堂,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流通业作为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产业,是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本文借助我国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新发展格局
摘要: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分析“十三五”期间宿松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十四五”谋划,科学确立全县教育发展思路,合理设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指标,关系着未来五年宿松教育的发展大局。  关键词:教育发展规划 宿松教育 “十四五”    当前,总结好“十三五”、谋划好“十四五”,是摆在全体教育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我认为要规划好未来五年的宿松教育,就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常会运用到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指
摘要: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我们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发现,幼儿告状存在着一定的动机。本文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从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规则认知等维度去分析这些告状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 告状行为 动机 教育对策    一、问题提出  一些调查显示: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会向老师告状,有的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阅读能力也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广大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各种教学理念、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对于自主探究阅读,以往的研究实践或者语不及此,或者只是浅浅涉及,不够专注或深入。现实情况是,如果总是要依靠教师这根拐杖,不给学生在阅读上的自主探究空间和机会,那很可能会让学生逐渐变得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思想。本文即
摘要:本文依托具体案例,针对小学英语阅读语篇教学中过分注重字词句的学习而忽略主题意义探究现象,提出在语篇教学中开展基于其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旨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语篇 主题意义    一、背景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集词汇、语法、文化和语用知识于一体,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应以语篇为依托,主题意义为引领。然而,目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摘要: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的时光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早读课上,学生能走进古诗词的殿堂,读诗诵词;能梳理并巩固旧知;能预习新知识,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检测,当堂反馈……但是,目前早读课存在的定位不明、地位不重、目标不清、检测不足等问题,致使宝贵的时光轻易溜走,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针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促进早读课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明意义 定目
“斯密问题”中关于经济人与道德人、自利与利他、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在二元对立的单极化思维下形成了两种极端化的道德现象:一是力求道德人高蹈利他的普遍化;二是经济
摘要:少先队组织在开展仪式感教育过程中存在影响作用弱化、操作环境缺乏、主导力量不足、效果意义浅显的问题。因此,少先队组织需要优化仪式感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通过转变态度观念、分层开展实施、形成教育合力、扩展情景范围、发挥组织领导、完善教育体系、创新程序过程、重视意义强化等措施改善少先队仪式感教育。  关键词:少先队 仪式感教育 路径    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红领巾、队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