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是追随人一生的教育。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是非观,在任何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儒家文化《弟子规》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这种回归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观念 传统文化 弟子规 方法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良好的思想品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思想品德教育是追随人一生的教育。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是非观,在任何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要为社会负责,更要为民族负责。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品德的标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伦理道德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儒家文化《弟子规》重新又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回归是非常必要的。
一、回复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各种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更新,各种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来关注、来反思,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孩子,有着与其父辈、祖父辈截然不同的人生理念,他们得到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课余时间走进各种补习班,有很多孩子他们的考试分数非常高,并且怀有各种技能,通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走进了知名的学府,受到了非常好的知识教育,但是孩子们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及时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有极个别的知识型人才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所以出现上海复旦大学这样知名的学府,在研究生仅有两个人的寝室里,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用实验室的药品毒死自己的室友。致使在网上有大学生打出“感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的条幅。
在中学生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发生,那就是出现叛逆、早恋、忤逆父母等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有些学者笼统的定位“青春期”,这个名词是近年来出现的,难道只有现在的孩子才有“青春期”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
在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懂的做人,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人相处,不知道怎样融入社会,甚至不懂得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些看似单一、独立的问题,在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同时,更多的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出现这些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那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多年来我们只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这恰恰又是非常基础教育,没有基础的万丈高楼终究是废墟,没有良好品德的知识储备者也不能称为人才。知识可以更新,但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只是教书,而不育人。做人的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必修课,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理念,这是我们的根基,我们必须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弟子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及时的被有识之士纳入我们的教学范畴,《弟子规》全文1080字,具体讲述113件事,看似简单,确是对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这种教学内容不但适应孩子们,更适应每个人,正如习主席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所提倡的:党员干部都要提倡学习《弟子规》。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多年来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同学之间要友爱……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无奈。教育结果并不是我们期待的。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那些细致的条文,生动的规范,当我们认真的阅读时,是那么的亲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的文句,具体的行为准则,把我们一生的修养准则都有次第的指出来了。当我们在思品课上把这些具体的内容读给学生的时候,孩子们是在静静的听,我作为老师感受到当时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祥和的氛围,仿佛感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用文化的传承护佑着他的儿孙一样。在看似简单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条文中我们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父母不孝,何以谈爱国家。“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而有力的语句直指我们当前的教育问题,只有泛爱众、而亲仁,在这个基础上,有余力、则学文,这个“文”字,不是指简单的文学,而是指技能,也就是在把人做好的前提下,有余力才能学技能。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教育的理念。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偏差,教育次第出现了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当我们逐步的把《弟子规》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的时候,作为老师,我首先发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了,不再把学生看成是简单的教育对象,而是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不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而是教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鼓励同学们将教学内容及时落实到生活中去,《弟子规》不是简单的用来“学”的,而是要在生活中用来“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认真的落实,我们的内心才能充满喜悦。每当我带领同学们读诵的时候,就仿佛孔老夫子站在我们面前,《弟子规》不是单单讲给孩子们,也不是只有孩子们才是弟子,这个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弟子,作为教师我们本身就有那么多的不足,我们也希望成为圣贤人的弟子。每一次的读诵都在净化者我们的心灵。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的生活行为相对来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弟子规》作为思品课的有效补充教材,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极大认可。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方法还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能够被我们有效利用的内容也很多,同样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观念 传统文化 弟子规 方法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良好的思想品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思想品德教育是追随人一生的教育。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是非观,在任何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要为社会负责,更要为民族负责。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品德的标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伦理道德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儒家文化《弟子规》重新又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回归是非常必要的。
一、回复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各种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更新,各种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来关注、来反思,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孩子,有着与其父辈、祖父辈截然不同的人生理念,他们得到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课余时间走进各种补习班,有很多孩子他们的考试分数非常高,并且怀有各种技能,通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走进了知名的学府,受到了非常好的知识教育,但是孩子们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及时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有极个别的知识型人才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所以出现上海复旦大学这样知名的学府,在研究生仅有两个人的寝室里,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用实验室的药品毒死自己的室友。致使在网上有大学生打出“感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的条幅。
在中学生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发生,那就是出现叛逆、早恋、忤逆父母等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有些学者笼统的定位“青春期”,这个名词是近年来出现的,难道只有现在的孩子才有“青春期”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
在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懂的做人,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人相处,不知道怎样融入社会,甚至不懂得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些看似单一、独立的问题,在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同时,更多的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出现这些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那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多年来我们只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这恰恰又是非常基础教育,没有基础的万丈高楼终究是废墟,没有良好品德的知识储备者也不能称为人才。知识可以更新,但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只是教书,而不育人。做人的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必修课,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理念,这是我们的根基,我们必须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弟子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及时的被有识之士纳入我们的教学范畴,《弟子规》全文1080字,具体讲述113件事,看似简单,确是对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这种教学内容不但适应孩子们,更适应每个人,正如习主席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所提倡的:党员干部都要提倡学习《弟子规》。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多年来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同学之间要友爱……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无奈。教育结果并不是我们期待的。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那些细致的条文,生动的规范,当我们认真的阅读时,是那么的亲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的文句,具体的行为准则,把我们一生的修养准则都有次第的指出来了。当我们在思品课上把这些具体的内容读给学生的时候,孩子们是在静静的听,我作为老师感受到当时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祥和的氛围,仿佛感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用文化的传承护佑着他的儿孙一样。在看似简单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条文中我们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父母不孝,何以谈爱国家。“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而有力的语句直指我们当前的教育问题,只有泛爱众、而亲仁,在这个基础上,有余力、则学文,这个“文”字,不是指简单的文学,而是指技能,也就是在把人做好的前提下,有余力才能学技能。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教育的理念。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偏差,教育次第出现了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当我们逐步的把《弟子规》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的时候,作为老师,我首先发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了,不再把学生看成是简单的教育对象,而是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不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而是教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鼓励同学们将教学内容及时落实到生活中去,《弟子规》不是简单的用来“学”的,而是要在生活中用来“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认真的落实,我们的内心才能充满喜悦。每当我带领同学们读诵的时候,就仿佛孔老夫子站在我们面前,《弟子规》不是单单讲给孩子们,也不是只有孩子们才是弟子,这个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弟子,作为教师我们本身就有那么多的不足,我们也希望成为圣贤人的弟子。每一次的读诵都在净化者我们的心灵。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的生活行为相对来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弟子规》作为思品课的有效补充教材,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极大认可。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方法还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能够被我们有效利用的内容也很多,同样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愿意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