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性分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从及物性、转换及人际功能系统等方面对世界几大报纸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标题反映报纸的意识形态。在解读新闻时,读者有必要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尤其是从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中预测文本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把握媒体的思想政治意图。
  
  一、引言
  
  虽然批评语言学重视对所有非文学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但是至今为止新闻语篇是它最主要的分析对象。现在,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新闻日益引导着世界的舆论,每天都在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许多英语新闻语篇看似非常的客观和公正,实际上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批评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英语新闻标题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新闻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
  
  二、理论依据
  
  批评语篇分析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创的批评语言学发展起来的。1979年R.Flower,B.Hodge,G kress,T.Trew提出批评语篇分析,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Van Dijk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认为,报纸的新闻文本既作用于公众对各种事情的社会认知,更塑造着他们的认知结构。具体到新闻标题的句式、遣词等要素无不渗透着报纸的倾向与意愿,显示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从新闻文本与社会语境的外在关联来看,新闻语篇与语境之间有着系统的联系,新闻标题的结构形式和总体语义不是任意的,而是取决于报纸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党派倾向。
  批评语篇分析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吸收了M.A.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系统功能语法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所实行的社会功能决定的,而批评语篇分析正是主张语言形式反映语言的社会功能。从实质上讲,批评语篇分析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社会分析。
  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目的从这一体系中所做出的选择。据此,批评语言学家强调语言使用者的选择是有一定原则指导的。句子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的或约定俗成的,句式本身就承载和表达了一定的社会意义。语言形式取决于其社会功能,结构的不同既反映意识形态的差异又反过来帮助维持和强化这种差异。
  
  三、分析工具
  
  评语篇分析通过研究语篇的语言形式,如及物性即被动语态和名词化、词汇结构和情态形式、人际系统等,从而揭示隐含在语篇背后的思想意识和观点立场。而对新闻语篇的分析则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如对比新闻语篇中某些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表义功能;分析不同新闻机构在同一时间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以对比他们在同一时间上立场观点的细微差异;分析某一特定新闻机构在一段时间内关于同一重大事件的连续报道,以比较其立场观点是否发生变化,并寻找可能的变化原因。下面我们将从及物性、词汇结构及人际功能系统等方面对世界几大传媒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
  
  (一)及物性
  2007年4月16号,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大学特大持枪杀人案发生的第二天,《华盛顿邮报》,《中国日报》和《卫报》都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事件。他们的标题分别是:
  a. Gunman Kills 32 at Virginia Tech In Deadliest Shooting in U.S. History(《华盛顿邮报》)
   b.Gunman kills 32 at Virginia niversity(《中国日报》)
  c.Massacre on the campus(《卫报》)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标题都是比较中立的标题。《华盛顿邮报》的标题中kills是一个执行性的动作即物质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施事“gunman”是事故过程的引起者,受事32 at Virginia是这一过程的受害者。而且还指明了受害者的具体数字32人,这一具体数字说明了凶手的残忍,引发读者对凶手的憎恶。而《卫报》的标题并没有使用物质过程,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三家报纸对同事件的看法和立场是一致的,都表达了对这一暴行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2007年3月23日,英国的美国的VOA,《泰晤士报》以及《人民日报》就关于15名英国水兵在波斯湾被伊朗军人扣留,伊朗随后称英国军人“侵入”伊朗水域并表示抗议的报道的标题及正文的第一句话进行了及物性分析。
  a. Iran Captures 15 British Troops in Persian GulfIranian naval forces took 15 British sailors and marines captive early Friday in the northerm Persian Gulf(VOA)
  b. Hostage fears over troops seized by Iran.
  Britain's crisis with Iran deepened last night after Tehranjustified seizing 15British servixemen by clainming that they hasstrayed into Iranian territorial waters “illegally”. (《泰语士报》)
  c. Special focus on “sailors issue” between Iran, Britain)
  The Iranian navy seized 15 British Navy servicemen, including a female marine, in a long-disputed the Arab waters between Iran and Iraq on March 23. (《人民日报》)
  上面标题的及物性结构的不同之处是,VOA用了主动结构,使“施动者”出现在显要的位置,而把“目标”放到了句尾。显然,这里强调了过程中的“施动者”(Agents:Iran)。《泰晤士报》正相反,用了被动语态,使“目标”(Hostage)处于显要位置,而把动作者“成分”(这里指Iran)放到了次要位置。被动语态的使用使人们对英国水兵更加关注。在词汇选择上三家报纸也有很大的不同。《泰晤士报》用了“Hostage fears”(人质害怕),而VOA用了Iran Captures(伊朗抓住)。这两个区别说明VOA更加关注是伊朗而不是人质问题,但由于人质是英国人,因此《泰晤士报》更加关注的是人质问题。较VOA和《泰晤士报》,《人民日报》则比较中立,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比较客 观的描写了这一事件。
  
  (二)转换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转换”。在分析语篇中句法转换的表义作用时,我们尤其注意“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的运用。名物化指的是说话人原本可以使用动词来表达句子的意思,但却选择了名词。名物化得例子在这两个语篇中很常见。例如:泰语士报:open-fire rules,illegal immunities ranted to African settlers,ect.华盛顿邮报:the open-fire rules,the closure of specificdemands,the job of an lonely loon,etc.
  从修辞角度来看,使用名词性代替动词或句子可以有效地削弱整个文章的动感。名物化就是使动作或者过程物化,模糊时间和掩盖参加者造成一种“非人格化”。
  
  (三)人际功能系统
  人际功能是语言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它建立并维持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功能语法的框架中,这个功能注重的是话语中发话人和受话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发话人对他所说所写的态度。人际功能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连。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称呼语、人称代词以及可以表达讲话者态度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体现。我们可通过分析媒体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的新闻标题,看出他们是如何利用对人的称呼来体现其立场和态度的。
  下面三则新闻标题分别是2007年4月j3日《华盛顿邮报》,《中国日报》和CNN对同一事件进行新闻的标题:
   a. Rough-Hewn Father of Russian Democracy(《华盛顿邮报》)
  b. Chinese president sends condolences to Putin overYeltsin's death(《中国日报》)
   c. Former Russian leader Yeltsin dead(CNN)
  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23日在莫斯科逝世,以上三则新闻报道的就是该事件。对比以上三则标题可知,《华盛顿邮报》在提到Yekltsin时,用到了Rough-Hewn Father这一称号,这说明《华盛顿邮报》对他比较尊敬和亲密。在《中国日报》中提到了中国的president sends condolences,这只是国家之间的礼节慰问,并没有《华盛顿邮报》对这一事件的重视。而CNN的称呼就显得中性,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语言的运用,同时语言又如何被用来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都是为服从国家利益,党派利益进行倾向性报道的事实。因此,在解读新闻时,读者有应该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特别是从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中揣摩文本的态度,立场,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
其他文献
香港基本法的实施也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个期间,基本法从整体上说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大陆和香港地区就该法的实施也形成了一些默契和惯制,并在基本法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加以协调和解决,这些对香港的平稳过度以及香港回归后能够继续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两地就基本法的一些条款在适用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其中就以基本法第158条的争论最为引人瞩目。下面我们将从
期刊
二十世纪90年代的二语习得理论形成了二语习得领域百家争鸣的研究特色,其研究趋势表现为用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综合制约解释二语习得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须考虑学习者的中介语和目标语,比较说不同母语的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同时将横向比较与双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我们还应考虑语言学习的环境、语言应用的社会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以及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内省数据等。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
期刊
文献纪录片是我国特有的纪录片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完成对主流意识的建构与传播,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与价值正是文献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最好的故事就是历史。文献纪录片就是用影像诠释历史,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展现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体现文化多样性。我们看到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变迁,并追随它前进的脚步,畅游历史的长河。  二十世纪90年之后,市场化经济主体
期刊
当代中职生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与变革的时代,人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美好而亮丽的人生。同时,由于中职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往往对自我和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会产生迷茫与困惑。如何在就业大军的夹缝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顺利就业,形成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多赢的局面,除了职业学校要切实抓好内涵建设,毕业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中职学校的学生档案作为毕业生的一项重要凭证,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一、中国音乐剧和百老汇音乐剧的现状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及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文化方式丰富多彩,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戏曲艺术家也在积极地寻求创新之路,极力地改变着戏曲艺术的不乐观的现状。  与此相
期刊
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延伸,社会文化的浓缩。良好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寝室主体——每一位大学生,从始至终都受到所在寝室的文化氛围的影响,这种氛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提高等各方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一、关于党员质和量的论述    1940年10月1日陈云在《巩固党在大后方及敌占区的秘密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的著名论断。他主要针对敌占区、大后方党员的复杂性、质量还不高的原因而提出该论断。同时他也谈到了提高党员素质的途径:“提高质量不仅仅是洗刷落后分子,还必须加强党内的教育。每个干部,每个党员,都要经常阅读党出版的书报或其他进步的书报,增加知识,自修深造,在政治上不断提高自己。
期刊
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了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当说话者以言行事时,就用到大量的施为动词。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测试证明不同层次的英语使用者通过交际中施为动词的使用能体现出其交际能力上的差异。    一、研究目的    根据语言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丁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以下三种行为:发话行为,行事行为以及取效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对受试者交
期刊
一、引言    在日常教学中,本人发现许多学生尽管已经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但无论是听说,还是写作,他们的表现并不好。我认为中西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困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英语思维。但是,中文和英文是两种具有巨大差异性的语言。从直观上看,汉语是方块字,英语是拉丁字母;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复杂的英语语法和句法。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英
期刊
一、引言    “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同性恋人数颇多,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同性恋(Homosexuality)最初是由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提出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同性的人具有性爱吸引力并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时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同性恋从古希腊时期倍受推崇到基督教兴起后遭遇迫害,到被界定为“性倒错”、“性心理障碍”,再到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