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日常教学中,本人发现许多学生尽管已经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但无论是听说,还是写作,他们的表现并不好。我认为中西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困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英语思维。但是,中文和英文是两种具有巨大差异性的语言。从直观上看,汉语是方块字,英语是拉丁字母;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复杂的英语语法和句法。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减少学生出现母语负迁移的现象。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中国人喜欢以情感人,而西方人追求精确,喜欢以理服人,所以思维差异体现在语言上便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无论是词,还是句都存在这种差异,因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困难。
  
  (一)中西思维差异对词语学习的影响
  记单词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中英文词形的截然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语言学家把汉语划分为“分析型”语言,英语划分为“综合型”语言。汉语没有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词的叠加来清楚地表达某个意思。而英语通过附加成分(前缀、后缀)或词根的语音变化来改变词义,因此英语中代词的性、数、格,以及动词的时态、语态等,变化很多,学生们对此经常是一筹莫展。这是由于中式思维形象、直观,对于这些变化,汉语要么是空缺,要么是忽略,所以使学生学起来很困难。例如:
  (1)He is a teacher.
  (2)He was a teacher.
  (3)He has been a teacher since graduation.
  (4)He will be a teacher after graduation.
  在以上四句英文中,谓语动词均为to be,但表示的却分别是现在、过去、完成、将来四个不同时态,句中并没有出现表示相关时间范畴的词,而是靠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加助动词来实现。因此,学生必须要先进行中英思维转换。才能理解这四个句子的差别。
  (1)他是老师。
  (2)他过去是老师。
  (3)他毕业后一直任教。
  (4)毕业后他将成为老师。
  此外,由于西方人注重逻辑,所以中心词与修饰词的位置较为固定,特别是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时,不同词义的形容词的先后顺序是不变的。相反,中文要显得松散很多,所以学生需要记住以下口诀,帮助记忆英语形容词的顺序。限定描绘大长高,形状年龄和新老;颜色国籍跟材料,作用类别往后靠。例如:
  two young and pretty Beijing girls with slender figure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句法学习的影响
  句子是意义的基本单位,而语言作为思维的主要载体,中英文句法结构的不同充分地体现中西思维的差异。
  1.汉语重意合,英语中形合
  教师在为学生介绍汉英差异时,经常会说“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但什么是意合,什么是形合,学生经常弄不清楚。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解释两者的涵义和区别。意合和形合的出现是由于中国人偏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偏重逻辑思维。意合和形合是语言表现法。意合是指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实现连接,注重意义上的连贯;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关系词)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形合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例如:
   Before them lay miles and miles of beautiful plain with lotsOf wild animals among the grass.
  他们眼前是一片绵延数英里的美丽草原,绿草茵茵,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2.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借助母语一汉语的帮助,他们都知道“主—谓”结构,但他们却不清楚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式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而西方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使用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所以这种主谓结构其实是“话题一说明”的关系结构框架;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主语在句子中占有重要地位,起支配作用。
  例如:If you are not satisfied, you can get a refund.不满意就退货。
  3.汉语重心在后,英语重心在前
  句子的重心对于学生把握句子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要先找出句子重心,然后分析句子成分,最后理解句子意思。中式“由多归一”的思维方式影响汉语将句子语义重心放在句末,论述问题常由具体的现象谈起,最后点题给出结论以示强调,即先讲事实、原因,后讲态度、结果;而西方“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使得英语将句子语义重心放在句首,习惯把重要信息首先提出,然后再给事实、原因加以分析说明,即先讲态度、观点、结论,后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
  
  例如:The volumn of given weight of gas varies directly asthe absolute temperature, provided that the pressure does notchange.
  压力不变,一定重量的气体的体积就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4.汉语句子呈线形,英语句子呈树形
  英语句子的层叠结构经常让学生很苦恼,不知如何划分句子成分,无法确定从句的类型。他们说的或写的英文句子结构散漫,逻辑混乱,这显然是受母语的影响。中式思维模式呈间接的。即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铺垫和陈述上。最后才摆出自己的观点;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直接的,英语的分句或从句都必须与主句紧密相关,要保持意义的连贯性。所以。汉语句子呈线形,没有明显的主句从句之分。个分句往往呈并列形式彼此相连;英语句子呈树形,总有一个主句作为主干,次要部分作为支干挂在主干上,句子后部可以增加许多从句起限制或修饰作用。所以,汉语是前开放,后封闭,而英语则相反。例如:a.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b.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办法。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为汉语与英语代表的是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要远高于枯燥的语法或语言学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还应该穿插一些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然后通过对学生展示英美国家的社会风貌,加深其对英语语言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再进行中西方思维对比,这时学生能更容易领会两者的区别。最后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英汉语言对比,这种比较直观、明了,并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掌握两者语言的差异。在英语听说、写作中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从而大大提高英语使用的准确性。
  
  (二)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可以凭感觉做对英语习题,可要其说明解题方法时,他可能答不上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这些学生具有英语语感。尽管他们没有掌握高深的语法知识,但他们却真正掌握了英语。由此可见,学习语言,语感非常重要。但语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语言心理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英语语言资料,需注意的是,这些语言资料应有代表性,而不是盲目的、不加挑选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语言素材。才有可能产生对英语的感性反应,能够不经思考地说出或写出正确、地道的英语句子。这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英语语法要有效的多,因为语法是高度概括的知识,是抽象的,学生有时很难理解,无法理解就更谈不上运用了。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运用英语思维。
  
  (三)培养学生语篇知识能力
  现在的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语篇的作用,这源于人们的日常交际需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要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三言两语并不能实现交际目的,而是需要多个句子,甚至是整个篇章。通过加强学生的语篇知识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意图,从而提高他们相应的英语能力,例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等。同时,应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从而使语篇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尽量减少负迁移的影响,排除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将英语运用自如,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英语思维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将英语思维培养纳入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英语教学的思维促进模式。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英语思维,促进其英语语言能力。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增强也促使学生的英语思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全面,最终达到英语学习与英语思维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他文献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替他们。”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用这句话来解释法国小农为什么会拥护拿破仑三世。以此来形容社会中弱势群体表达意愿的状况倒是再合适不过了。文中“代表”的法文“vertreten”即英文“representation”,意为“代表”或“再现”。文化研究一般从“再现”的意义理解这个概念,因为“代表”的真实意义就是“再现”,没有完完全全的“代表”,只有充满
期刊
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下,主体串以其集合若干企业迅速为特定客户提供服务而盈利的优点而成为现代企业增加盈利能力、应对市场风险的常用合作形式。由于其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实体企业的特点,本文讨论了新兴主体串是否对四大基础会计假设造成冲击。    一、引言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企业很难单凭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市场机遇,主体串亦称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兴形式正逐渐成为企业应对多变经济环境的重要方
期刊
香港基本法的实施也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个期间,基本法从整体上说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大陆和香港地区就该法的实施也形成了一些默契和惯制,并在基本法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加以协调和解决,这些对香港的平稳过度以及香港回归后能够继续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两地就基本法的一些条款在适用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其中就以基本法第158条的争论最为引人瞩目。下面我们将从
期刊
二十世纪90年代的二语习得理论形成了二语习得领域百家争鸣的研究特色,其研究趋势表现为用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综合制约解释二语习得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须考虑学习者的中介语和目标语,比较说不同母语的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同时将横向比较与双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我们还应考虑语言学习的环境、语言应用的社会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以及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内省数据等。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
期刊
文献纪录片是我国特有的纪录片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完成对主流意识的建构与传播,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与价值正是文献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最好的故事就是历史。文献纪录片就是用影像诠释历史,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展现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体现文化多样性。我们看到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变迁,并追随它前进的脚步,畅游历史的长河。  二十世纪90年之后,市场化经济主体
期刊
当代中职生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与变革的时代,人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美好而亮丽的人生。同时,由于中职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往往对自我和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会产生迷茫与困惑。如何在就业大军的夹缝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顺利就业,形成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多赢的局面,除了职业学校要切实抓好内涵建设,毕业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中职学校的学生档案作为毕业生的一项重要凭证,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一、中国音乐剧和百老汇音乐剧的现状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及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文化方式丰富多彩,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戏曲艺术家也在积极地寻求创新之路,极力地改变着戏曲艺术的不乐观的现状。  与此相
期刊
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延伸,社会文化的浓缩。良好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寝室主体——每一位大学生,从始至终都受到所在寝室的文化氛围的影响,这种氛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提高等各方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一、关于党员质和量的论述    1940年10月1日陈云在《巩固党在大后方及敌占区的秘密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的著名论断。他主要针对敌占区、大后方党员的复杂性、质量还不高的原因而提出该论断。同时他也谈到了提高党员素质的途径:“提高质量不仅仅是洗刷落后分子,还必须加强党内的教育。每个干部,每个党员,都要经常阅读党出版的书报或其他进步的书报,增加知识,自修深造,在政治上不断提高自己。
期刊
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了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当说话者以言行事时,就用到大量的施为动词。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测试证明不同层次的英语使用者通过交际中施为动词的使用能体现出其交际能力上的差异。    一、研究目的    根据语言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丁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以下三种行为:发话行为,行事行为以及取效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对受试者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