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相当多的城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短缺、贫民窟等“城市病”。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们憧憬的未来城市有下面这些形式。
虚拟城市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一个个能在全球范围内灵活移动的虚拟城市,将飞速发展起来。虚拟城市是综合地运用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数字化城市。虚拟城市的建立能够全方位地、直观地给人们提供有关城市的各种具有真实感的场景信息,人们并且可以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进入城市,感受到与实地观察相似的真实感。虚拟城市的各种模型易于修改,而且可以实现城市信息的查询与分析功能。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地下城市 随着城市地面空间的日益减少,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轨道交通线等正成为城市的“二度空间”。由于地震时地表以下比地表以上更为稳固,因此,这种新型地下城市比地上城市更安全。几乎不变的地下自然温度使得地下城市能够保存更多的有效能源,因此地下城市结构将有助于缓解一个国家依靠外来能源供应的状况。地下城市的一部分将配有透明的圆屋顶,可以使居民对天空和星星一览无余。地下城市的地理结构,其实是一个由隧道连通的巨大的地下城市空间网。每个网络站——由商店区、旅馆和办公区组成——都同几个商店和游乐场的网点连接起来。网络站之间也通过隧道连接起来。一个地下城市的建筑群至少可供5075人居住。
摩天城市 摩天城市实际就是一栋摩天大楼,只不过里面各种设施配套齐全。美国正在筹建高1500米共528层的建筑物,它可容纳一个中等城市的居民在里面居住。日本清水公司也提出了建造高达2004米的TPY2004摩天城市的设想。设想中城市的能源结构能执行以下功能:通过生物反应器回收废料,用自然能(风能、太阳能等)以及剩余热能发电。城市的每个单元,乃至整个城市本身构成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封闭系。TPY2004还将配有数字通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等,将整个城市连为一体。摩天城市的出现将极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解决土地价格暴涨、住房紧张等问题。
仿生城市 这是一种模仿植物结构和功能的新概念城市。整个城市仿佛一棵巨型的大树,用一些巨型结构把城市各组成要素(如居民区、商业区、无害工业企业等)层层叠叠地密置于巨型结构中,其主干为公共与共用设施以及公园。从主干向周围悬挑出来四个层次的居住区,空气和光线通过气候调节器送入中间主干。居住区部分悬挑出来的平台,花园接触天然空气和阳光。
太空城市 当人们意识到地球上资源非常有限的时候,便把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宇宙。人类试探着要把自己的活动领域扩展到太空,在那里建电站、建工厂、建农场、建城市,把人送到太空去生活。太空城市将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方案。美国科学家奥尼尔设计出一种最简便的方案,称之为“宇宙岛”。这个“宇宙岛”外形像一个车轮子,直径约500米,它以一定的速度旋转,产生模仿地球引力的“人造重力”。人在“岛”内不会四处飘浮,感觉像在地球上一样,同样可以头顶蓝天,脚踏实地。“岛”的外壁有一层约2米厚的外壳,用以抵挡宇宙中外来物的撞击。“岛”内建有工厂、农场、住宅、商店、医院、学校、娱乐场所等等,可容纳上万人,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人造生态系统。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设计是大型圆筒形空间城。这种城市建在一个直径为6.7千米、长32千米的大圆筒内。圆筒绕竖直轴自转,产生人造重力。这种“太空城”中有人造陆地、湖泊、河流,还有大片森林、公园,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并可人工控制昼夜和季节的变化,真可算得上是世外桃源。
海上城市 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海洋,建设海上城市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途径之一。人们设计了一种锥形的四面体,高20层左右,漂浮在浅海和港湾,用桥与陆地相连,这就成为“海上城市”。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人工岛,科幻小说巨匠凡尔纳在小说《机器岛》中就提出过类似设想。人们设想把机械和动力装置安置在底层,将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设置在四面体内部,上层的临海部位是居住区,运动场设置在甲板上,一些无害的轻工业厂房也可以设置在上面。
海底城市 把城市建在海底,可以不占用海面和地面,并且便于开发海底资源。这种城市包括许多圆柱体,中部设学校和办公室,上部设医院和住宅,高级住宅设在圆柱体突出海面处,能享受到阳光和新鲜空气。突出海面的部分有供直升机起降和船舶停靠的平台。当特别巨大的风暴和海啸来临时,为躲避风浪,露出海面的上层部分可以通过特殊的升降装置降落到海面以下。整个城市的用水从海中获得,能源可以利用海水表层和深层的温差进行发电来获得。通过模仿鱼类呼吸的“人工腮”技术,人们可以方便地在浅海区游泳和嬉戏,没有溺水之忧。另外有人设想,把城市设计成可以同海底基座脱离的形式,当有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的预报时,城市与海底的基座脱离,充气上浮到海面,并迁移到安全海域,降落到预先准备好的备用海底基座上。
(编辑 孙世奇)
虚拟城市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一个个能在全球范围内灵活移动的虚拟城市,将飞速发展起来。虚拟城市是综合地运用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数字化城市。虚拟城市的建立能够全方位地、直观地给人们提供有关城市的各种具有真实感的场景信息,人们并且可以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进入城市,感受到与实地观察相似的真实感。虚拟城市的各种模型易于修改,而且可以实现城市信息的查询与分析功能。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地下城市 随着城市地面空间的日益减少,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轨道交通线等正成为城市的“二度空间”。由于地震时地表以下比地表以上更为稳固,因此,这种新型地下城市比地上城市更安全。几乎不变的地下自然温度使得地下城市能够保存更多的有效能源,因此地下城市结构将有助于缓解一个国家依靠外来能源供应的状况。地下城市的一部分将配有透明的圆屋顶,可以使居民对天空和星星一览无余。地下城市的地理结构,其实是一个由隧道连通的巨大的地下城市空间网。每个网络站——由商店区、旅馆和办公区组成——都同几个商店和游乐场的网点连接起来。网络站之间也通过隧道连接起来。一个地下城市的建筑群至少可供5075人居住。
摩天城市 摩天城市实际就是一栋摩天大楼,只不过里面各种设施配套齐全。美国正在筹建高1500米共528层的建筑物,它可容纳一个中等城市的居民在里面居住。日本清水公司也提出了建造高达2004米的TPY2004摩天城市的设想。设想中城市的能源结构能执行以下功能:通过生物反应器回收废料,用自然能(风能、太阳能等)以及剩余热能发电。城市的每个单元,乃至整个城市本身构成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封闭系。TPY2004还将配有数字通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等,将整个城市连为一体。摩天城市的出现将极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解决土地价格暴涨、住房紧张等问题。
仿生城市 这是一种模仿植物结构和功能的新概念城市。整个城市仿佛一棵巨型的大树,用一些巨型结构把城市各组成要素(如居民区、商业区、无害工业企业等)层层叠叠地密置于巨型结构中,其主干为公共与共用设施以及公园。从主干向周围悬挑出来四个层次的居住区,空气和光线通过气候调节器送入中间主干。居住区部分悬挑出来的平台,花园接触天然空气和阳光。
太空城市 当人们意识到地球上资源非常有限的时候,便把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宇宙。人类试探着要把自己的活动领域扩展到太空,在那里建电站、建工厂、建农场、建城市,把人送到太空去生活。太空城市将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方案。美国科学家奥尼尔设计出一种最简便的方案,称之为“宇宙岛”。这个“宇宙岛”外形像一个车轮子,直径约500米,它以一定的速度旋转,产生模仿地球引力的“人造重力”。人在“岛”内不会四处飘浮,感觉像在地球上一样,同样可以头顶蓝天,脚踏实地。“岛”的外壁有一层约2米厚的外壳,用以抵挡宇宙中外来物的撞击。“岛”内建有工厂、农场、住宅、商店、医院、学校、娱乐场所等等,可容纳上万人,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人造生态系统。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设计是大型圆筒形空间城。这种城市建在一个直径为6.7千米、长32千米的大圆筒内。圆筒绕竖直轴自转,产生人造重力。这种“太空城”中有人造陆地、湖泊、河流,还有大片森林、公园,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并可人工控制昼夜和季节的变化,真可算得上是世外桃源。
海上城市 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海洋,建设海上城市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途径之一。人们设计了一种锥形的四面体,高20层左右,漂浮在浅海和港湾,用桥与陆地相连,这就成为“海上城市”。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人工岛,科幻小说巨匠凡尔纳在小说《机器岛》中就提出过类似设想。人们设想把机械和动力装置安置在底层,将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设置在四面体内部,上层的临海部位是居住区,运动场设置在甲板上,一些无害的轻工业厂房也可以设置在上面。
海底城市 把城市建在海底,可以不占用海面和地面,并且便于开发海底资源。这种城市包括许多圆柱体,中部设学校和办公室,上部设医院和住宅,高级住宅设在圆柱体突出海面处,能享受到阳光和新鲜空气。突出海面的部分有供直升机起降和船舶停靠的平台。当特别巨大的风暴和海啸来临时,为躲避风浪,露出海面的上层部分可以通过特殊的升降装置降落到海面以下。整个城市的用水从海中获得,能源可以利用海水表层和深层的温差进行发电来获得。通过模仿鱼类呼吸的“人工腮”技术,人们可以方便地在浅海区游泳和嬉戏,没有溺水之忧。另外有人设想,把城市设计成可以同海底基座脱离的形式,当有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的预报时,城市与海底的基座脱离,充气上浮到海面,并迁移到安全海域,降落到预先准备好的备用海底基座上。
(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