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课教学思路探讨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哲学思
   想;学生心灵;哲学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54—01
  
  经常有学生反映生活与哲学课枯燥。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生活与哲学课教学生活味和哲学味不浓,而说教味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活与哲学课教学进行探讨研究。
  一、应让学生了解哲学家及其经典思想
  哲学家以其璀璨的思想“照亮”了整个世界,让人们对其充满无限的遐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哲学家都想些什么问题,又都是怎么想问题的。如被称为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他通过跟别人对话来接近真理,但最后发现自己之所以比别人更有智慧,就是拥有没有智慧的这份自知。认为哲学不能只专注于自然,还应该思索人自身,“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生活与哲学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介绍哲学家及其经典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哲学的时代性和智慧性,懂得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二、应关注学生的心灵
  生活与哲学课的任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智。然而,我们却真实地感受到,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不得不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使原本体悟智慧、关注心灵的生活与哲学教学变了味。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声疾呼: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应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作为完整的人走向社会。人文精神贯穿于生活与哲学的教材中,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思之则有,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文精神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因素,同时结合学生的思想情感,创设让学生同自己心灵对话的课堂氛围,“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让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基本任务的同时,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的积极追求,引领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
  三、应注重学生哲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习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味哲学方法,特别是辩证思维方法的精髓。学生一旦学会哲学思维方法,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生活与哲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让学生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从千差万别的个性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培养学生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在运动、联系、矛盾中分析事物。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本内容,而哲学思维方式则隐含于教材内容之中。如果教师机械地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学,忽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就会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把知识和方法串连起来,如果没有它,生活与哲学教学就缺少内在联系,不能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生活与哲学教材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等一系列哲学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地把握各部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仅要注意教材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挖掘教材文字中隐含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
   编辑:王妍玮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新课标;知识目标;四有新   人;农村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5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大结构不变、有针对性地修改原有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方,完善课标各部分内容,捋
[关键词]历史教学;转变;观念;教学模式;过程: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42-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教法,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认可,现已成为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要促进课程改革发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要求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改
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生物进行活性跟踪,通过对灰色变异链霉菌2507发酵液的初步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由波谱数据解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香草酸和丁香酸。这两个化合物为首次从
护理程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笔者收集了1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整体护理资料,发现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介绍了从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按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