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历史内外,坊巷之间,一座社区博物馆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e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达福州的那一天,三坊七巷的刘家大院正好有一场分享会,福州本土作家郑芳为大家讲述三坊七巷的家族史和其中的故事。PPT上打出一句话:“那些看不见的故事,决定这座看得见的城市。”在她的分享中,一些历史的况味就这样像清风一样灌进那个闷热的午后,吹得庭院古树摇摇晃晃,投下斑驳的影子。把偌大的三坊七巷视作一座博物馆,会有许多空间的剪影、历史的证物如词语般为我们构建历史的场景,供我们遐想遥远的故事。
  三坊七巷始建于晋代,到了唐末,当时的“子城”已无法容纳不断增多的人口,闽王王审知便在子城的外围筑起了罗城。位于罗城西南的三坊七巷也被划入“城里”的范围,自此成为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居住地。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由西边的三座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以及东边的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以及贯穿其中大大小小的巷弄共同组成,是国内唯一现存的坊巷格局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坊巷间,一种士大夫的生活美学在这里代代流传。你可以在三坊七巷来一场古代建筑美学的巡游,也可以通过细节去欣赏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趣,若要追溯三坊七巷的历史高光时刻,不得不走进它的近代史。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如此评价:“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在那个躁动不安的年代,三坊七巷陆陆续续走出了100多位历史名人,有“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代帝师陈宝琛、冲锋陷阵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萨镇冰将军、海外留学归来提倡中西会通的思想家严复、维新派林旭、投身资产阶级革命的林觉民、文学翻译家林纾、作家冰心、林徽因,以及在夹缝中求发展并缔造了繁华商业帝国的“电光刘”家族......时势让這些历史名人们从三坊七巷走向历史舞台,最终载入史册,而三坊七巷作为文化族群聚居地,也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街区。
  时代的风潮过去后是长久的平静,那些曾经的风骨、思想、生活痕迹最终变成了无形的气质沉淀在坊巷间。几年前,被重新修葺、整理过的三坊七巷以“社区博物馆”的形态对外呈现。这一方连着地域、传统、记忆的片区,最终由1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组成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在这中间,也不断有个人的力量在这里开馆办展,为守护三坊七巷的历史记忆搬砖添瓦。这是国内首个社区博物馆,以社区之名,在这里发生过的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被保留、述说。如今的三坊七巷依然算得上是一个热闹的社区,但来来往往的人,都成了听故事的人。
  倘若没有细节作为血肉,那么三坊七巷和国内其他的历史文化街区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连主街林立的繁荣商铺都常常是同样的连锁品牌。而“博物馆”这个概念总是更深度地扎根于在地,连接着历史,它陈列历史的细节,让人们得以在其间看到过去的文化,消失的故事。
  本次采访,我们也来到三坊七巷,由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祝光女士、严复思想的研究者和追随者郑志宇馆长、刘家大院的后人刘岳先生带着逛了林则徐纪念馆、严复翰墨馆、刘家大院(同时也是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仿佛只是轻轻揭开三坊七巷近代历史的一角,但在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历史证物”中,我们得以看到,曾存在于这里的近代生活的诸相。
  林则徐纪念馆:家风与美德
  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祝光女士是我们本次的带路人,在走进林则徐纪念馆之前,她先带我们到中山路1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感受林则徐成长的环境。林父是私塾先生,母亲则是勤俭持家的女子,出生地保留了林父昔日教书的场所,以及林母做女红补贴家用的工具。昔日贫苦的生活里,林父林母还有10个孩子就这座房里的其中三间厢房生活,勤俭持家、安贫乐道的家风一直影响着林则徐,使他一生都保持清廉节俭的生活习惯。林则徐房内的一盏油灯被林家人视作传家宝:“平日里只舍得点上一尾灯芯,只有在过年时节才会燃着3根灯芯,但就是这微弱的烛光夜夜陪伴着发奋苦读的林公,助他考上当时最好的鳌峰书院,从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林家后人眼里,这盏油灯依旧是林家家风的象征。
  随后我们来到南后街澳门路的林则徐纪念馆,仿佛一路顺着从“因”寻到了“果”这里原作为林则徐祠堂,1982年作为名人纪念馆对外开放,以展示林则徐一生事迹为主。馆中藏有许多珍贵的林则徐亲笔信札、文稿、笔记、生活器物等。还原了虎门硝烟的场景,林立着林则徐面见圣上的蜡像。在树德堂,一尊逼真的林则徐雕像巍然立于正中间,雕像上方写有“功资石柱”、“福寿”的牌匾是皇帝御赐,这里是林氏族人祭拜林公的场所。旁边的御碑亭中三座御赐的青石碑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中间是咸丰帝在林则徐病逝后为慰问其家属而颁发的一道圣旨,两侧分别是御赐祭文和碑文,内容是对林则徐高尚功德的肯定。三块碑石呈“品”字状排列,体现了林则徐“品重柱石”的一生。这些沉甸甸的奖赏最后都成为让游人观赏遐想的历史证物,但祝光女士认为,林家后人所珍视和传承的,是拂去功名之后,先祖身上的美好品德。亭子两侧以林则徐醒世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联,这是林则徐在禁烟失败后流放新疆时所写家书,宽慰妻子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看着这幅对联,祝光女士对我们说:“林公的一生看似有至高的荣耀,其实一直为了国家辗转流离,一生不曾停歇,新疆回来后,林公本来刚刚回到福建,以为能在家乡安度晚年,没想到鸦片战争爆发又被调职,在前往广西的途中去世。”祝光女士向我们展示的藏品是林则徐的一枚印章,与其他两枚印章一同陈列在一个展示柜里,并没有呈现出不同,但是看到旁边的纸张里印出的印章内容,心里泛起很深的感动:“宠辱皆空。”
  严复翰墨馆:让严复思想重回三坊七巷
  台湾作家李敖曾说:“我总觉得严氏一族,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家传资料。”林则徐的时代结束后,中国在“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的探索道路上开启了新的方向,这时候从福州走出来的另一位名人严复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来自福州仓山阳岐的严复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在那里他很幸运地接受了现代教育,并成为第一批前往西洋留学的学生之一。 留洋经历使他对西方文明有更深刻的体悟。他曾以一篇《原强》探讨中国弱败之由,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等三项改革要务,随后开始翻译西书以警醒世人。译作《天演论》一经传世,便像巨石投入深潭死水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掀起狂澜。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影响了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鲁迅等时代伟人,被称为“西学第一人”。   晚年的严复曾回到三坊七巷郎官巷居住并于次年在此病故。而严复的思想和文化却另有一个家——南后街的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称严复是西方思想的“盗火者”:“严复从福州出发漂洋万里,留学英伦,把西学译作带回中国,改变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在他看来,严复思想至今读来依然可圈可点,作为同乡人他不愿意严复日渐被福州人淡忘,于是用了十余年时间四处奔走、变卖资产从海内外收集严复真迹。其所藏的近300件严复墨宝数量为全国之最,其一手打造的严复翰墨馆成为三坊七巷“最美民间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严复生平馆、严复翰墨馆、严复书院、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店等几个部分。生平馆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严复的一生,馆中同时陈列严复译作、后人研究严复思想的著作、各时代伟人对严复的评价,曾经激起千层浪的《天演论》如今也陈列其间,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严复的一生,曾笔醒山河,也曾郁郁不得志,历史沉浮最终随风去,而沉淀下来的东西至今依然耐人寻味。翰墨馆里陈列大量严复的临帖、信札、批注、对联、题赠、译著......严复精通书法,在其遗留的真迹中可以读到中国书法的魅力,他的往来信札则真实反映其思想、心境在不同时期的转变。建馆5年来,博物馆一直以免费的预约参观制对外开放,如今郑馆长也以严复书院为载体开发设计以严复为主题的研学项目,希望从教育出发,将严复化身亲切的“严校长”,带领孩子们走进彼时历史。
  刘家大院:士大夫家族的理想生活样本
  回溯三坊七巷的近代史,不得不提的,还有刘氏家族的神话。“解放前,福州有三座最高的建筑,一座是乌塔,一座是白塔,另外一座便是刘家的烟囱。”社会变迁,刘家的烟囱早已不见踪迹。但占据了三坊七巷光禄坊半条街的“刘家大院”依然提醒着刘家的光辉历史:刘家的15代先祖刘齐衔是林则徐大女婿,在世时官至巡抚,先祖世代为官为刘家奠定了丰厚的资本,其后人在近代西学潮流中留洋归国后创办电气公司,这个官宦世家在转型从商的过程中一路摸索经验并缔造了福州商业神话的家族,鼎盛时期拥有电气公司、电话公司在内的20多家企业,刘氏家族因此被称为“电光刘”。从清朝直到解放初期,刘家大院里的生活,一直是一种士大夫家族雅致生活的理想范本。
  如今的刘家大院作为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中心展馆对外开放。分为里坊制度、明清建筑、坊间文化、风情民俗、宗教民俗、科举兴盛、闽都名人7个展厅供游人参观。但对于在此生活了近60年的刘家后人刘岳先生来说,刘家大院更像是展示家族往昔生活痕迹的博物馆。
  刘家大院共有4个大门,一字排开,构成了占地8000平米的宅第,如今有4000平米对外开放。刘岳向我们介绍,这是一座典型的六柱五间排的屋子,这种规制只有三品官员以上方可建造,刘氏的后人在这个房子里经过了清朝、民国、现代的生活。第二个大门挂着一块写着“翍均凥”的牌匾,意为研究与发扬音韵学的住所,刘家高祖刘齐衔的养父喜爱研究音韵学,林则徐遂赠此匾。那时候常常有一群人聚在刘家吟诗作赋、切磋音韵,此匾原先挂在屋内,后来为了便于游人参观,移到门外。而“翍均凥”里的生活也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初期,成为刘先生小时的记忆。从刘家的花厅出去是三坊七巷著名的光禄吟台,自古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但在刘先生的记忆里,刘家才是文人墨客最频繁聚集的场所。如今设有“坊巷论道”场景大厅的后一进大厅即是当时的聚会之所,每天都有许多爱好风雅的文人墨客带上自己新作的诗词到刘家来,大家一起吟诗,品鉴,令小时候的他觉得稀奇的是,客人们吟诗作对时用的是福州方言,至今他仍然记得方言押韵的美感。
  那时候外面的环境不如刘家,大家很喜欢到刘家来消磨时光,刘家招待客人也十分周到,客人一进屋,点心就上了桌。用来招待客人的点心里,除了鱼丸、扁肉之外,还有已经消失的福州卤面:早上师傅捞好了面放在竹笼里,用骨头熬一锅高汤,加香菇、金针、肉丝、蛋花,芡粉勾芡成又浓又鲜的汤头,客人一来,抓一把面捞一下,淋上浇头就可以上桌。侧厅厢房中设有一席家宴,是社区博物馆所设展品,展示其乐融融的福州家宴场景。席中人有着笔挺西装的青年,也有穿着传统中国服饰的妇人和孩童,还有一席长袍的长辈,这是新旧相交的年代里三坊七巷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刘家在当年也是类似的场景。
  回想起那时候的生活,有佣人和厨师随时照料着一日三餐,逢年过节戏台上就会有评话、闽剧演出,想吃冰淇淋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召唤来一大桶冰淇淋......面对如今另作它用而悄悄变了模样的旧时家园,刘先生仍有滔滔不绝的回忆。他最后带我们参观的是花厅,这既是小时候学习的地方,也是他和伙伴们最喜欢嬉戏玩闹的场所。花厅中有一个厢房曾是郁达夫的短暂寓所,如今刘家大院花厅的前厅部分变成家风家训馆,常常有分享活动在这里举行,刘先生也会不定期在这里分享刘家大院的故事,大院内的生活已成往昔,但不断对外分享家族记忆,在刘先生眼里,也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续。
  三个展馆撩开的不过是三坊七巷近代生活的寥寥几面。历史内外,坊巷之间,这座诺大的社区博物馆,仍有许多人在其间收集、整理彼时的历史故事,等着你一一走进、读懂那个时代。
  林则徐纪念馆
  由林则徐后人和门生在林则徐逝世55年后所建,原作为林则徐祠堂,大门上刻着“林文忠公祠”,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建筑空间。1982年,作为名人纪念馆对外开放,以展示林则徐一生事迹为主。
  相关连接: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中山路19号。
  林则徐故居:又名“云左山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藻山北路(今称文北路),是林则徐逝世前在家乡的住处。
  林则徐母亲故居:文儒坊19号,也是陈季良将军故居。
  严复翰墨馆
  位于南后街7号,以严复真迹为主要展品的民间博物馆。馆中藏有近300件严复真迹,馆内分为严复生平馆、严复翰墨馆、严复学堂、严复书院、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店等几个部分,但目前由于租约到期,郑馆长有可能另寻新址。
  相关连接:
  严复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嚴复落叶归根的地方。
  刘家大院
  光禄坊刘家大院是由四座一字排开的大宅组成(内里相通),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现对外展出的是中间两座,约4000多平方米。2007年以前,这里一直是刘氏家族生活的地方,2007年后,刘家大院改造成为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
  相关连接:
  刘齐衔故居,宫巷东头有三座一字排开的老宅,是“电光刘”家族先祖刘齐衔在刘家大院之外置办的宅邸,是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风火墙式的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其中的西座二进曾为原福州电话公司的办公楼。
其他文献
从收藏家所收集的千奇百怪的物品中,我们既能猜测出他的偏好,也能发现自己所不了解或无意间忽略的生活。因此,哪怕仅仅是一把饭匙,在无数次注视之下,也会如同小小的泉眼一般,汨汨流淌出闽南传统文化的诸多面相。  许多古老故事都是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开始,即家中某个角落,比如壁橱以及抽屉这类封闭的空间里,以一个突然出現、全然陌生的东西为线索,主人公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不过对陈晓峰来说,从家中抽屉偶然发现的一把闽
期刊
我们要去拜访的南仙茉莉茶厂位于福州城南的郊外,夜晚八点多,从地铁胪雷站下了车右拐走在一条小路上,城市的霓虹灯已退到身后,照着前路的,是乡间稀疏的淡白色的路灯。脚步随着手机导航按图索骥,鼻子却已经嗅到了茉莉花香。循着香气来到茶厂,南仙翁正在院子里喝茶,玩箫,等花开。  南仙翁原名翁文峰,是南仙派“十醉九星窨花阵法”茉莉花茶制作工艺第七代传人,因此大家称他为南仙翁,同时,因为他在乌龙江中的沙洲小岛上有
期刊
早就在诸多旅行网站与社交平台上的分享中知晓了霞浦之美,但也没能找到机会去亲身领略。恰好民宿行业的好友向我推荐了坐落在霞浦的“拾间海”民宿,照片中的拾间海推窗见海,质感迷人,完全在意料之外。那么,是时候去这间谐音“时间”的民宿走一趟了。  拾间海民宿位于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霞浦是闽东历史最悠久的县,这里拥有404公里的绵长海岸线和众多港湾,为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风光资源吸引着旅
期刊
村跑5周岁生日会  7月20日,村跑迎来了自己的5周岁生日,村跑团队精心准备了一场生日会,邀请村卷粉丝和媒体朋友齐聚一堂,共为村跑品牌庆生。生日会现场设置了不少互动环节,大家穿着村跑五周年的联名款限量T恤,一起切蛋糕、许心愿,村跑君还为村卷们准备了“5555元村跑抵用券”“村跑活动报名费全免券”“精品商超500元购物卡”等超值福利,活动现场高潮迭起,每位村卷都被歡乐的气氛感染着,欢声笑语不断。  
期刊
如果说,大海赋予了这座城市包容的胸襟,那么举世瞩目的刺桐港,便是让一切漂洋过海的文明有了相遇的可能。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港之一,刺桐港是各地商品云集的商埠,也是各国文化碰撞的高地。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展览,便是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将这座宋元时期的国际化城市重新编排、凝练,再演绎。  开馆时间:1959年7月15日  类别:国家一级博物馆  主题: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
期刊
飞机落地前,俯瞰窗外如雄鹰展翅般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一下就将我们的心从南国带到了辽阔的草原。当我们搭乘车辆前往村跑主会场时,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映入眼帘,蓝天下的鄂尔多斯,有种让人想就着草地躺下的魔力。直到这一刻我才更加确定:是的,鄂尔多斯,我们终于来啦!  夏季的草原,前一分钟还是天晴,后一分钟就可能下起瓢泼大雨,瞬息万变的天气,让光线也变得扑朔迷离。这天,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却也没有阻
期刊
【摘要】 本文回顾总结了德化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实施“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德化县新一轮电气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对德化县持续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德化 农村电气化 目标 对策    前言    德化县于1983年12月被列入全国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1989年通过达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初级
期刊
在鼓浪屿这座“博物馆”内,昨日与今日如影随形,因此,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战胜了时间的物件中,既期望能从中发现过去曾存在的证据,也想要确认,残留于器物上的旧时生活印记是否依然留存于这座小岛上?  开馆时间:2010年  类别:私人民俗文化展览馆  主题:以鼓浪屿的人文历史为主题,展出不同国家在鼓浪屿上曾经使用的物品,还原百年前鼓浪屿的生活场景。  目前开放的展馆:《华侨银行金库》、《工部局/会审公堂
期刊
和同事们一起讨论这期合刊专题的时候,是一个天气很明媚的下午,透过玻璃窗往远处看过去,能感觉到草长莺飞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  像每一个曾经来过的春天一样,这个春天原本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当积雪消融,泥土重新散发大地的清香,光秃的枝干冒出新芽,每一片树叶都在积蓄着力量,对万事万物来说,当漫漫冬夜过去,一切都在昭示着全新的开始。  在这个季节里,人的想象力因此得到抒发。诗人歌颂春天,设计师借春天的颜色装扮
期刊
许俊莲一家已经参加过扬中、日本鸟取、四堡、太平湖、安溪5站村跑。在他们看来,村跑像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无论是目的地的小旅行,还是最美乡村越野跑,又或是与同行人群的相处皆让他们感到舒适自在。  旅行一直是许俊莲一家最重视的家庭活动,虽然儿子泽芮只有9岁,但许俊莲认为,不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旅行都是一次学习成长的过程,美好的回忆和故事会长存于心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泽芮是个探索欲极强的孩子,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