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阐述与先行信息激活水平的动态变化

来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研究运用窗口阅读及命名探测技术,对即时与延迟状态下合适与不合适背景信息的激活模式进行了探讨。被试阅读含有精细阐述错误信息的语篇,并对合适或不合适的探测词进行命名反应。结果发现,虽然即时条件下,受精细阐述的不合适探测词激活水平高于合适探测词,但当延迟时间为1500ms时,原有的激活模式发生了逆转。这种激活模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合适的背景信息随时程延长激活水平得到提升所致。
  关键词篇章阅读理解,先行信息通达,窗口阅读,精细阐述。
  分类号B842.1
  
  1前言
  
  阅读理解不仅包括对一个个句子和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当前加工的信息与文章先前的、不在读者当前工作记忆中的背景信息相整合,以形成局部与整体都联贯的心理表征。这一过程需要读者不断地激活和通达先前阅读过的信息。
  基于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共振理论认为,先行信息受到精细阐述的程度是影响先行信息激活强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对先行信息的精细阐述会使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语义概念的重叠程度增加,从而使先行信息更快得以激活[1]。
  这一观点得到我们先前研究的证实,在先前的研究中,我们运用含错误信息的阅读材料,并对错误信息进行精细阐述,结果发现,在遇到回指词的瞬间,受到精细阐述的错误信息激活水平会高于未受精细阐述的合适信息[2]。当前的研究将进一步考察在这种条件下,合适及不合适背景信息的激活水平随时间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情况。
  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同背景信息激活模式的变化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与当前信息关系不适当的背景信息因受到压抑而使激活水平不断减弱;另一种可能是与当前关系合适的背景信息激活水平受到提升;上述两种过程也有可能同时发生。同时,由于当前的信息并没有要求读者在两者中做一个选择,那些处于不同地位的背景信息其激活模式在一定时间内也有可能维持不变。
  在这一问题上,先前的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果,Gernsbacher、O'Brien等研究者在歧义词研究以及不含错误信息的回指词推断研究中均发现,与语境无关的信息会随时间的延长受到压抑,而与上下文语境相适合的信息其激活水平会保持恒定或上升[3,4],但在他们研究所用的材料中,在探测词出现前往往有一个重述句要求读者对合适的信息作出判断。Johnson等人在运用含错误信息阅读材料的研究中则发现,随时间延长,正确的信息其激活水平会得到提升,而错误信息却仍保持在一定的激活水平,没有发现受到压抑的证据[5]。但在他的实验条件下,一开始错误信息的激活水平就较低。
  由于我们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即时状态下受精细阐述的错误信息其激活水平高于合适信息[2],那么,在当前信息并未要求被试对合适与不合适信息作出选择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延迟,背景信息的激活模式与即时状态下相比会发生什么变化?被试会对不合适背景信息过高的激活水平进行压抑,使其不断减弱吗?
  针对这些问题,本实验拟采用命名探测的方法对即时与延迟状态下不同性质背景信息激活模式的变化进行探讨。Gernsbacher等研究者在歧义词研究中发现,歧义词不同意义激活水平的变化会在歧义词消失之后800~1200ms时发生[3],由于未见中文的相关研究,参考Gernsbacher的研究,在本实验中,延迟状态下,我们所使用的ISI(inter stimulus interval)为1500ms,这一时间间隔不易使被试对探测词产生预期,同时又有可能对不同背景信息激活水平在发生变化前及发生变化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2方法
  
  2.1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混合设计。自变量为探测词类型(合适与不合适)和时程状态(即时与延迟),其中,探测词类型为被试内设计,时程状态为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对探测词的命名时间。
  
  2.2被试
  48名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参加了本实验,每一被试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3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包含错误先行词与正确先行词的新闻故事,每一故事均包含17个句子,平均长度为351.8字。在各故事中,均对错误信息进行了精细阐述。
  由于先前我们的多项研究在运用含错误信息的材料进行阅读研究时发现,距离因素并不会对背景信息的激活水平产生影响[2,6],因此,本实验所采用的故事均是先呈现错误先行词(第4句),并对错误先行词进行精细阐述(第5~7句),后呈现正确先行词(第11句)。而呈现正确先行词的句子都是以一种强烈的排除其他可能的方式加以陈述。文章的第15句末为目标回指词。该回指词有一个合适及不合适的先行词作为目标探测词。由于使用的是命名探测技术,同一主题的实验材料均由同一词汇来构成合适或不合适的探测词,以保证被试对同一词汇作命名反应。
  在本实验所用材料中,回指词均为三字词,探测词均为双字词(例文见附录)。对于合适与不合适2类探测词,在词频、词的笔划数上均作了控制。词频方面,合适探测词的均频为157.5(/10万),不合适探测词为165.8(/10万),两者差异不显著,t(11)=0.625,p>0.05。词的笔划数方面,合适探测词平均笔划数为16.2,不合适探测词为15,两者差异同样不显著,t(11)=0.805,p>0.05。
  每篇文章后面都有2个测验题要求读者根据文章内容作是非判断,以鼓励被试能仔细阅读。回答“是”的句子都是直接从文章中选出,而回答“否”的句子均与文章某一句子内容有关同时却又与陈述意思有所不同。其中,每篇文章含正确或错误目标探测词的句子其内容均不作为测验题,以避免被试对问题形成预期。
  文章主题与探测词的合适与否以拉丁方设计搭配为2组,每组加入6篇填充文章,于是形成2个系列的实验材料,每系列共18篇文章,以随机顺序排列。
  为便于对回指词的呈现时间进行控制同时又使整篇文章的呈现方式保持一致,对每篇文章,均以词汇(或词组)为单位呈现。切分时先将阅读材料的每一句子进行句子成份分析,划分出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份,然后将各成份中的虚词如“的”、“地”、“得”等独立划分出来。在实词的划分上,根据较普遍采用的观点,将实词按单纯词与合成词2种情况进行划分[7],合成词分为2大类:一类由同样重要的基本成分构成,包括联合式、偏正式等,另一类由基本成分与辅助成分构成,辅助成份包括前附加成分(如前加“第、初、非”等)与后加成分(如“子、者、然、家”等)等。不过对附加成分的范围,各家向来有不同的认识,在本研究中,对那些意义相近词汇边缘不清的语素,在实验中则作为整个词组呈现。
  
  2.4实验步骤
  48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即时与延迟2个条件中去,每个条件有24名被试,各时程条件下的被试又被随机分配到2个系列的实验材料中,因此,每种时程条件下每个系列的实验材料分别由12名被试完成。完成每一系列约需45分钟。
  实验均在计算机上进行,每篇文章都以词汇或短语为单位在计算机屏幕的中央向读者逐一呈现,被试读完一个短语或词汇后按下空格键,每一次按键都使当前一词消失而出现下一词汇或短语。当被试读完文章第15句末目标回指词之前一个短语或词汇按下空格键时,则出现回指词,该词仅呈现200ms,随后回指词消失,在同一位置出现一个红色的探测词,要求被试一见到红色的探测词,就立即准确、大声地将它读出来。即时条件下的ISI,即从回指词消失到探测词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ms,而延迟条件下的ISI为1500ms。被试的命名反应时由计算机记录,而被试对探测词命名的准确性则由主试进行记录。
  实验正式开始前,有2篇练习文章使读者熟悉实验程式。
  
  3结果与分析
  
  删去2名理解问题准确率在75%以下的被试,此外,删去反应时间在3个标准差之外或者在150ms以下的数据,这些数据占总数据的2.53%。被试对探测词命名的错误率很低,小于1%。
  统计分析主要针对被试者对探测词的命名反应时进行(参见表1)。
  


  首先,以探测词类型(合适与不合适)以及时程状态(即时与延迟)为自变量,对命名反应时间进行被试内(F1)和项目内(F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探测词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44)= 0.05,p>0.05;时程状态主效应也不显著,F1(1,44)=1.826,p>0.05;而探测词与时程状态交互作用则非常显著,F1(1,44)=8.568,p<0.01。项目内检验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探测词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2(1,21)=0.10,p>0.05;时程状态主效应也不显著,F2(1,21)=3.364,p>0.05;而探测词与时程状态交互作用则非常显著,F2(1,21)=9.896,p<0.01。简单效应表明,在即时状态下,不合适探测词的命名时间短于合适探测词的命名时间,t1(21)=2.105,p<0.05,t2(11)=2.277,p<0.05;而在延迟状态下,即时状态下的激活模式却发生了逆转,不合适探测词的命名时间长于合适探测词的命名时间,t1(23)=2.087,p<0.05,t2(11)=2.183,p<0.05。
  那么,这种激活模式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从数据的分析可知,合适的探测词在延迟状态下的命名时间短于即时状态下的命名时间,t1(44)=4.034,p=0.05,t2(22)=6.982,p<0.05。而不适当的探测词在延迟状态下与即时状态下其命名时间并没有显著差异,t1(44)=0.274,p>0.05,t2(21)=0.919,p>0.05。这一结果似乎表示,随着时程延长,合适的背景信息其激活水平得到提升,而不合适的背景信息及其激活水平则保持稳定。
  其它分析表明,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上的平均正确率为91.3%,在各条件下,阅读成绩的错误率均无显著差异。
  
  4讨论
  
  O'Brien等研究者认为,精细阐述在先行信息的通达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主要是通过运用一般的、不含错误信息的阅读材料得出的。但在日常生活和新闻报道中,人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精细阐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最终又被告知是错误的,需要人们对之进行压抑,类似的例子在科学史上也属常见,许多科学理论或发现在人们多年的流传与学习之后才发现它实际上是错误的,那么,这些曾经受到精细阐述的错误信息会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影响知识表征的建构与更新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本研究则试图通过对篇章阅读理解过程中,精细阐述对先行信息激活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先前的研究发现,当读者读到回指词的瞬间,一个精细阐述、但与当前回指词关系不合适的背景信息其激活水平会高于一个合适、未受精细阐述的信息,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考察这种激活模式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研究采用命名探测技术来考察这一问题,结果发现,在本实验所采用的阅读材料中,虽然即时条件下,不适当探测词的激活水平高于适当的探测词,但当延迟时间为1500ms时,原有的激活模式却发生了变化,合适探测词的激活水平高于不合适探测词的激活水平。这种激活模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合适的背景信息的激活水平随时程延长得到提升所致,相比之下,不合适的背景信息其激活水平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变化。
  背景信息激活程度会随时程而发生变化,对这种结果的一种可能假设认为,读者会采用一些策略来确定回指词的正确所指,他们会仔细地回想文章的内容,并询问自己,我所想到的这些先行词是否是当前回指词的正确所指,当他们回想到更正的信息及精细阐述的错误信息,他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5]。根据这一假设,在延迟状态下,不但合适信息的激活水平会得到提高,不合适信息的激活水平也会有所提高,读者需要想到错误信息才最终作出判断。然而,这一假设并无法得到当前数据的支持,因为在延迟状态下,只有对合适探测词的反应更快,而不合适探测词的反应速度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Gernsbacher和Faust运用不含错误信息的材料进行研究也发现,回指词的合适先行信息激活程度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他们假设这种提升有助于被试使用相关而非无关的信息来理解语篇。他们同时还提出一种补偿的机制―抑制,通过这种机制,不合适的信息激活水平会有所降低[3]。然而,当前的研究还不能为抑制的观点提供充足的证据,至少在1500ms的延迟之后,一个错误的先行信息其激活水平与即时状态下仍然相当。
  看起来,受到精细阐述的错误信息即使在经过更正之后,其在语篇表征中仍然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甚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延迟之后,这些错误信息依然易于通达。
  
  参考文献
   1 O'Brien E J, Plewes S, Albrecht J E. Antecedent retrieval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0, 16: 241~249
   2 王穗苹, 莫雷, 郭淑斌. 精细阐述在先行信息通达中的作用. 心理科学, 2004(发表中)
   3 Gernsbacher M A, Faust M E. The mechanism of suppression: A component of general comprehension ski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1, 17: 245~262
   4 O'Brien E J, Albrecht J E, Hakale C M, et al. Activ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antecedents during reinstat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5, 21: 626~634
   5 Johnson H M, Seifert C M. Updating accounts following a correction of mis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8, 24: 1483~1494
   6 王穗苹, 莫雷, 肖信. 篇章阅读中先行信息通达的若干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01, 33(6): 509~517
   7 周祖谟. 汉语词汇讲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9
  
  附录:
   1.一位单身母亲到警察局报案说她的女儿失踪了。
   2.她说孩子自从前天上学后一直都没回家。
   3.孩子的朋友都不清楚女孩的去向。
  第4~7句精细阐述的错误信息:
   4.权威人士怀疑是学校一名厨师绑架了孩子。
   5.据调查,那名厨师欠了银行一笔数额不少的款项。
   6.她很熟悉小女孩家里的情况。
   7.案发当天有人曾见那名厨师与小女孩在一起。
  (4.权威人士怀疑是当地一名寡妇绑架了孩子。
  5.据调查,那名寡妇欠了银行一笔数额不少的款项。
  6.她很熟悉小女孩家里的情况。
  7.案发当天有人曾见那名寡妇与小女孩在一起。)
   8.当地及附近地区的电台与电视台都播放了寻人启事。
   9.寻人启事说失踪的女孩很缅腆也很勤奋。
  10.寻人启事还说女孩失踪时身穿红色校服。
  第11句为正确信息:
  11.警方已证实只是当地一名寡妇绑架了孩子。
  (11.警方已证实只是学校一名厨师绑架了孩子。)
  12.女孩的母亲指责警方办事效率太低。
  13.她认为他们并不了解一个母亲在这种情况下的心情。
  14.她说自己很内疚没有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
  含回指词的目标句:
  15.她希望警方派出更多警员尽快找到绑架者(探测词是“厨师”)
  16.有人打电话到警察局自称在郊区见到女孩坐在一辆蓝色的轿车里。
  17. 警方相信很快就能找到这辆蓝色的轿车。
  判断题:1.女孩的母亲称赞警方的办事效率很高。
  2.女孩的母亲内疚没有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
其他文献
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着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使命,开展好家校合作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开展好家校合作,我们正在积极地实践探索。文章就近年来吴忠市裕民小学家校合作
采用自定速移动视窗技术,探讨语义关联性和句法歧义性对汉语直接宾语、宾语小句类暂时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语义关联性和句法歧义性对歧义区和解歧区的阅读时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群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2014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数据显示在全美新增癌症死亡病例中肺癌来源超过四分之一,居恶性肿瘤首位。目前外科治疗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对空气净化器在环境测试舱中检测时的测点位置及检测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指出环境测试舱中被测空气净化器不应放在测试舱中央;应在空气净化器前方0.8m高度水平面内均匀布置不
大规模城市环境已经成为众多应用领域的重要支撑,如城市规划、驾驶仿真、虚拟现实等,高效的城市环境建模是实现城市数字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指出实现城
众多哲学规律受"多样统一"和"对立统一"两个规律的引领。对立统一规律应当重新阐释。讨论并建立多样统一规律的基本要点。多样统一和对立统一相摄互补、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
住宅价格空间格局不论对于学界还是决策层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华东地区2005-2011年间区域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也会短时间导致过多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