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艺术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y_redt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哥儿蒙(Gourmont)(注一)的意见,写作的艺术,无论用散文或韵文,全赖视觉的与情绪的记忆之纯妙的联合。他说:——『假如作者于视觉的记忆连以情绪的记忆,假如他也唤起物质的景像中,有着正碓地置目已于情绪状态中的力量——在他是物质的景象唤醒了情绪的状态——他把握着,即使他对之并不领悟,亦就是写作的全部艺术了。』
其他文献
有明一代,河南漕粮交兑地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后方确定在直隶小滩镇交兑,这其中既受到了自然环境变迁、国家漕运策略调整、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纳漕民众
赵辛而同志: 接读来书,得知你们接受了某出版机构一种重要任务:要在三年之内,把英人古明(Edward Gibbon,1737--1794)所著《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成中文。七个人三年之内译三百万字,每人平均工作量是不大的。但这是一部较大的名著,翻译工作并不简单。来信提出若干问题征求意见。我为相互研究,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起见,不揣冒昧,把信中主要意思归纳为八项,略提不成熟的意见如次:
<正> 长时期来,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理论宣传工作中,广泛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在任何条件下都必然和提高劳动强度相联系,即使生产全盘自动化了,使用现代化的机器,工人只在控制室内看看仪表,也是一种强度比以前更高的劳动.这种观点既不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也不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因此,教师讲起来理不直,气不壮,甚至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苦闷不已;同学呢?当然不爱听,强制他听了,也不信你讲的那一套.现在,是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说明的时候了.
河北省地方志乾隆十年(1745年)版《宝坻县志》中有沈德潜《重修宝坻县志序》佚文一篇、《序宝坻志寄怀洪明府》佚诗一首,均与修《宝坻县志》有关。所见佚诗佚文可补《沈德潜诗
《论美书简》的中心论点就是“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席勒指明了“自由”是理性的形式;自由是美的根据,技艺只是我们关于自由的表象的根据,因此自由是美的直接根据,而技艺只是
<正> 关于生产力的性质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平心同志就有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的提法。但对什么是生产力的社会性,对生产力是不是具有社会历史属性和物质技术属性这样一种二重性以及它会不会由于自身的矛盾运动而自我增殖等问题,学术界至今意见分歧。本文就此发表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其他同志。一、关于生产力的社会性
中国素有民本思想的传统。在传统社会中,民本之"民"实为"子民"或"臣民",君主通过体恤民意而治国理政;然而在君主制度之下,古代的民本发展空间有限,但通过回应民众要求的逻辑具有重
从法律角度看,19世纪下半叶反洋教活动固然和善后过程中处置不当而产生的抑民保教有关,也和中国传统法律的缺陷有关,外国传教士和外交官施加的压力只是恶化了抑民保教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