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ang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关于生产力的性质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平心同志就有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的提法。但对什么是生产力的社会性,对生产力是不是具有社会历史属性和物质技术属性这样一种二重性以及它会不会由于自身的矛盾运动而自我增殖等问题,学术界至今意见分歧。本文就此发表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其他同志。一、关于生产力的社会性
其他文献
1917年,天津租界遭遇水灾,英、法、日等国商议在海光寺墙子河内设水闸,通过强行截断墙子河上游水流的方式,维护天津租界的卫生。1923年水闸建成,对墙子河上游居民的生存环境
作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重要的思想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形式化特质长期受到非难。我们不妨引入一个新视角,以条理化、理性化的程度为标准,对社会契约论理论构造进行"虚实区分",以分
<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78年第1期登出了鲁迅的两篇佚文,为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陈福康同志提出不同看法,"疑《’夜来香’》之为’鲁迅佚文’".我认为《"夜来香"》应是鲁迅佚文.首先,《"夜来香"》的内容,是和鲁迅的思想完全一致的.《"夜来香"》一文抨击了上海十里洋场"无线电播音"、"精采播音情报"的糜烂"肉麻",腐朽没落,在鲁迅的其它杂文如《偶感》、《奇怪》、《知了世界》、《阿金》等文中也有同样的揭露.如《偶感》中就愤慨地指出:"无线电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古文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关于他的文学成就和教育思想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但对吴汝纶人性论思想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研读吴汝纶的《读荀子一》等文
有明一代,河南漕粮交兑地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后方确定在直隶小滩镇交兑,这其中既受到了自然环境变迁、国家漕运策略调整、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纳漕民众
赵辛而同志: 接读来书,得知你们接受了某出版机构一种重要任务:要在三年之内,把英人古明(Edward Gibbon,1737--1794)所著《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成中文。七个人三年之内译三百万字,每人平均工作量是不大的。但这是一部较大的名著,翻译工作并不简单。来信提出若干问题征求意见。我为相互研究,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起见,不揣冒昧,把信中主要意思归纳为八项,略提不成熟的意见如次:
<正> 长时期来,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理论宣传工作中,广泛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在任何条件下都必然和提高劳动强度相联系,即使生产全盘自动化了,使用现代化的机器,工人只在控制室内看看仪表,也是一种强度比以前更高的劳动.这种观点既不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也不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因此,教师讲起来理不直,气不壮,甚至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苦闷不已;同学呢?当然不爱听,强制他听了,也不信你讲的那一套.现在,是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说明的时候了.
河北省地方志乾隆十年(1745年)版《宝坻县志》中有沈德潜《重修宝坻县志序》佚文一篇、《序宝坻志寄怀洪明府》佚诗一首,均与修《宝坻县志》有关。所见佚诗佚文可补《沈德潜诗
《论美书简》的中心论点就是“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席勒指明了“自由”是理性的形式;自由是美的根据,技艺只是我们关于自由的表象的根据,因此自由是美的直接根据,而技艺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