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部署,扶贫开发承载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理清思路,把握区情,寻求对策,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来谋划新疆扶贫开发的新战略。特别是要在始终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突出新疆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成效与经验
在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十年,新疆农村的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程度明显缓解,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贫困地区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以来,新疆扶贫开发实现超常规、跨越式推进。以2012年为例,全年1952个民生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各类资金当年投向贫困地区总量达200多亿元,其中:全区行业部门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总量达130多亿元,安排落实专项扶贫资金21.53亿元,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到贫困村各类帮扶资金近6亿元,援疆省市投入到贫困地区的资金总量达50多亿元。各类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住房、农业、畜牧、园艺、林业、庭院经济等民生建设,当年减少扶贫对象7.65万户31.8万人。按照“九通、九有、九能”整村推进新标准,全区当年有45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规划;有21.77万人接受扶贫培训;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67元,达到4755元;贫困地区当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1.01亿元和76.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10.5%和23.3%;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向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44位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落实一个贫困村帮扶点、帮扶两家贫困户,高位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地州、县市、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四级社会扶贫体系,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共有6491个,直接帮扶3868个贫困村,实现了社会帮扶定点到村全覆盖。
应该说,十多年来扶贫开发的新成就、新变化使每一个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更加自信、更加自强、更加自立。是什么改变了新疆贫困地区的面貌?是中国特色、新疆特点的扶贫开发之路,这是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
一是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确保了扶贫重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坚持把建档立卡、一户一册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确保了扶贫开发监测与脱贫机制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完善和推进。三是坚持把边境扶贫、安边兴县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确保了边境贫困地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目标的实施。四是坚持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作为一项浩大的扶贫工程,确保了贫困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五是坚持把定点扶贫、帮扶到村作为社会扶贫工作的落脚点,确保了定点帮扶为贫困群众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六是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对贫困地区实施大规模、综合性治贫减贫的根本措施,较好地发挥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七是坚持把产业扶贫、龙头带动作为贫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确保了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八是坚持把转移培训、创业脱贫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任务,确保了贫困劳动力提高技能素质、逐步实现自我脱贫。
背景与形势

一是党的十八大强化了扶贫开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贫困地区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任务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是扶贫开发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分享红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共克时艰、奋力拼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形成了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将扶贫开发放到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论述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所以,扶贫开发从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升中享有相应的红利是历史的必然,更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
三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发展、改善贫穷落后面貌已经成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加快了新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五是国家扶贫部门高度重视新疆扶贫开发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为新疆专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疆扶贫开发工作指导性意见》,一系列指导新疆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为新疆扶贫开发工作建立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体系。
六是援疆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新的支点。
对策与措施
第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就是中国农村贫困群体通往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新疆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坚持加快区域发展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提高人口素质是前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保障,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是根本,立足统筹发展,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
第二,以“四位一体”为支点,构建新疆大扶贫格局。一是专项扶贫。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推进,全力扶持贫困乡村和扶贫对象实现整体脱贫。要以提高扶贫对象收入水平为目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等有利于提高扶贫绩效的其它各类试点。

二是行业扶贫。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政策保障功能。各行业、各部门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创造脱贫的必要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是社会扶贫。在全区范围内,要倾全社会之力,集全社会之能,大力营造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引领社会扶贫向纵深推进。
四是援疆扶贫。援疆扶贫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始终把关注、支持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以南疆三地州为主战场,打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战。要通过全面实施《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综合性开发与全方位治理。创新机制,用活政策,把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全区扶贫攻坚政策聚集与适用的“特惠区”、扶贫机制创新与改革的“试验区”,并把南疆三地州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创新区、丝路文化和民族风情国际旅游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区,力争使南疆三地州成为祖国西部最美绿洲、富裕绿洲、和谐绿洲。
第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新疆精神”,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软实力。把“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渗透、贯穿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同时,在扶贫系统大力弘扬“守疆、奉献、减贫、发展”的新疆扶贫精神,不断促进扶贫文化建设。要深刻理解“新疆扶贫精神”的内涵,扶贫干部只有守疆才能爱疆;奉献在先享受在后,奉献彰显扶贫大爱;减贫是扶贫干部的天责;发展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硬道理,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总钥匙。要大力开展文化扶贫行动计划和精神扶贫系列活动,运用教育、科技、信息等现代化手段营造扶贫文化,提升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软实力。
第五,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首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贫困地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与贫困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一起,迎难而上,战胜贫困。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着感情做工作,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将工作抓到关键处、做到点子上。其二,全面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务求实效。实行扶贫工作问责制,建立扶贫责任目标激励机制。其三,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构建多元化的扶贫投入格局,不断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经验,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扶贫工作新格局。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成效与经验
在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十年,新疆农村的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程度明显缓解,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贫困地区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以来,新疆扶贫开发实现超常规、跨越式推进。以2012年为例,全年1952个民生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各类资金当年投向贫困地区总量达200多亿元,其中:全区行业部门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总量达130多亿元,安排落实专项扶贫资金21.53亿元,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到贫困村各类帮扶资金近6亿元,援疆省市投入到贫困地区的资金总量达50多亿元。各类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住房、农业、畜牧、园艺、林业、庭院经济等民生建设,当年减少扶贫对象7.65万户31.8万人。按照“九通、九有、九能”整村推进新标准,全区当年有45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规划;有21.77万人接受扶贫培训;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67元,达到4755元;贫困地区当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1.01亿元和76.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10.5%和23.3%;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向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44位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落实一个贫困村帮扶点、帮扶两家贫困户,高位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地州、县市、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四级社会扶贫体系,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共有6491个,直接帮扶3868个贫困村,实现了社会帮扶定点到村全覆盖。
应该说,十多年来扶贫开发的新成就、新变化使每一个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更加自信、更加自强、更加自立。是什么改变了新疆贫困地区的面貌?是中国特色、新疆特点的扶贫开发之路,这是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
一是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确保了扶贫重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坚持把建档立卡、一户一册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确保了扶贫开发监测与脱贫机制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完善和推进。三是坚持把边境扶贫、安边兴县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确保了边境贫困地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目标的实施。四是坚持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作为一项浩大的扶贫工程,确保了贫困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五是坚持把定点扶贫、帮扶到村作为社会扶贫工作的落脚点,确保了定点帮扶为贫困群众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六是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对贫困地区实施大规模、综合性治贫减贫的根本措施,较好地发挥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七是坚持把产业扶贫、龙头带动作为贫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确保了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八是坚持把转移培训、创业脱贫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任务,确保了贫困劳动力提高技能素质、逐步实现自我脱贫。
背景与形势

一是党的十八大强化了扶贫开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贫困地区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任务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是扶贫开发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分享红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共克时艰、奋力拼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形成了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将扶贫开发放到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论述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所以,扶贫开发从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升中享有相应的红利是历史的必然,更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
三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发展、改善贫穷落后面貌已经成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加快了新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五是国家扶贫部门高度重视新疆扶贫开发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为新疆专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疆扶贫开发工作指导性意见》,一系列指导新疆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为新疆扶贫开发工作建立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体系。
六是援疆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新的支点。
对策与措施
第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就是中国农村贫困群体通往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新疆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坚持加快区域发展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提高人口素质是前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保障,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是根本,立足统筹发展,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
第二,以“四位一体”为支点,构建新疆大扶贫格局。一是专项扶贫。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推进,全力扶持贫困乡村和扶贫对象实现整体脱贫。要以提高扶贫对象收入水平为目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等有利于提高扶贫绩效的其它各类试点。

二是行业扶贫。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政策保障功能。各行业、各部门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创造脱贫的必要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是社会扶贫。在全区范围内,要倾全社会之力,集全社会之能,大力营造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引领社会扶贫向纵深推进。
四是援疆扶贫。援疆扶贫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始终把关注、支持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以南疆三地州为主战场,打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战。要通过全面实施《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综合性开发与全方位治理。创新机制,用活政策,把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全区扶贫攻坚政策聚集与适用的“特惠区”、扶贫机制创新与改革的“试验区”,并把南疆三地州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创新区、丝路文化和民族风情国际旅游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区,力争使南疆三地州成为祖国西部最美绿洲、富裕绿洲、和谐绿洲。
第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新疆精神”,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软实力。把“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渗透、贯穿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同时,在扶贫系统大力弘扬“守疆、奉献、减贫、发展”的新疆扶贫精神,不断促进扶贫文化建设。要深刻理解“新疆扶贫精神”的内涵,扶贫干部只有守疆才能爱疆;奉献在先享受在后,奉献彰显扶贫大爱;减贫是扶贫干部的天责;发展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硬道理,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总钥匙。要大力开展文化扶贫行动计划和精神扶贫系列活动,运用教育、科技、信息等现代化手段营造扶贫文化,提升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软实力。
第五,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首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贫困地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与贫困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一起,迎难而上,战胜贫困。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着感情做工作,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将工作抓到关键处、做到点子上。其二,全面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务求实效。实行扶贫工作问责制,建立扶贫责任目标激励机制。其三,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构建多元化的扶贫投入格局,不断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经验,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扶贫工作新格局。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