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加剧,以往孤立封闭的思想观念及发展方式已经不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要想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大潮中,我国与时俱进地创新了基础教育模式,将全球视野当成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注重对学生全球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期能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的高素質人才。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教育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 全球意识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145-02
  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公共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等,而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较好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各国公民都具有较高的全球意识,才能激起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主动为全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具有全球性特点,并且与环境与资源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全球意识教育,显得非常必要与迫切。那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如何开展全球意识教育,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全球意识的高低对学生全球意识教育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想显著提高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教育效果,就需要先增强教师的全球意识,并充分发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出全球意识教育素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究这部分内容,使得学生在研究中自觉发现全球意识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主动提高自身的全球意识。比如,在学习湖南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掌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将“人类活动排放的过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逐年升高”的案例,向学生阐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整体性特征,指导学生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探究“如何保持全全球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如何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全球意识,并掌握有丰富的课堂指导方法,才能设计出层层深入的问题,才能使得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全球意识的价值,并促进自身全球意识的增强。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全球意识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主要方式,只有将地理知识教学与全球意识教育恰当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全球意识教育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把全球意识教育渗透到教材知识教学过程中,这就使得教师不用专门设置单独的全球意识教育模块,同时还不占用知识教学时间,可让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自然提升自身的全球意识。比如,在学习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把全球意识渗透其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星系的“工业分散”模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关键因素,激励他们分析工业联系的相关内容,启发他们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平等合作及国际竞争的意识,使得学生了解全球一体化发展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最终显著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三、借助主题讨论提升学生全球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主题讨论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的一种重要与有效形式。单纯把全球意识教育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不仅摆脱不了传统陈旧、呆板的教育模式,而且教育效果也不够理想。而主题讨论教学法,具有典型的人本主义特点,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个性特点,在辩论中碰撞思维,有利于智慧的启发及全球意识的快速形成。比如,在学习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章节时,由于该章节难度不高,并且与学生生活密切,因此每个学生对此应该都有话可说,比较适合应用主题讨论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教师在确保学生都基本掌握教材中各种概念的基础上,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依据教材中三种估算环境人口容量的方法,讨论哪一种观点,就自己认同的环境人口容量计算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地理教师可据诶和学生的立场把学生分到中间组、乐观组及悲观组中,指导各个小组成员讨论及归纳看法,激励每个小组代表阐释观点,其他学生补充观点,最终教师归纳总结。教学实践表明,主题讨论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人翁感觉的形成,并且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活跃气氛、发展思维,有助于学生主动关注世界及爱国情感的提升,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的有效形式。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是学生及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明确全球意识教育的价值与必要性,从而主动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各个环节中,从而使得学生在高质量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全球意识,最终都能成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远.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教育的研究[D].聊城大学,2014.
  [2]崔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变化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3]吴宝宏.中学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其他文献
93岁高龄的程及因病于2005年8月4日凌晨在美国去世。8月10日,程及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他生前一直抱有落叶归根、回国办画展的夙愿,画家本人也一再表示将参加开幕式,但此次
摘要:高水平的教师素质,是培养深层次的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 道德 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围绕中考科目转,历史学科教育被认为是次要的、附属的。事实上,历史学科担负着其它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学科能力,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教师,在改革的大潮中,要更新观念,明确自己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开展深入探究与实践,体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