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磨课,反思,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25-03
一、选题
三月初,学校通知,让我代表学校参加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有两个课题,其一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开放与交流”,其二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同组的徐向辉、刘秀娥教师在详细研究了两课的内容之后,建议我选择初二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理由是初一的“开放与交流”介绍唐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涉及的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取经;而“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则涉及了中共八大及“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相比之下,前一课,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教学模式,难以推陈出新;教学难度相对较小,估计选择这一课题的选手也会比较多。而后一课涉及比较枯燥的会议内容及错综复杂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难度较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旦突破,便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将课题定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仔细查找资料之后,我发现与这一课相关的素材很多,但是纷繁复杂,难以取舍。从找到的资料来看,同行们对于这一课没有好的突破方法,雷同的比较多。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方法来上,估计会和其他选手非常的相似。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我更改课题了,挑灯夜战之后,教学设计的初稿完成,分送给徐老师和刘老师审阅,五分钟之后就被退了回来。意见是: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二、确定教学设计
正在我苦于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制造亮点的时候,无意之中在网上查阅到一个高中历史的课例,内容是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深圳的唐云波老师设计了一个二毛的动漫形象,用二毛的人生经历来串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令我茅塞顿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内容复杂,很多学生都关注到这一时期出现的怪人怪事,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之后,学生却往往一无所获,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始终无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之后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如此多的“傻人傻事”。我设想,如果引入一个人物的形象,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创设一个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他的故事去体味历史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地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因而我将这一节课的主题定为:“小人物,大命运”。我希望通过展示一个小人物阿牛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史实的同时,理解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历史发展的特定环境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迅速定了下来,其流程大致是:
(1)介绍本节课的主人公阿牛;(2)以早晨阿牛被村里的广播唤醒去参加学习政治理论为线索,和介绍八大的视频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八大的相关知识点;(3)阿牛被再度叫去参加学习,引出八大二次会议路线的改变;(4)以会后一段时间,阿牛在村内的所见所闻引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的种种怪象,并加以总结分类;(5)以阿牛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期遭受的痛苦,引出国民经济受到重创之后的调整;(6)以顺口溜小结,并升华主题:小人物,大命运;(7)课堂练习。
徐老师和刘老师初步肯定了这一教学设计,认为在设计上比较出彩,但是具体的效果还要由实践来检验。我使用这一设计思路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后,学校教导处主任提出一个意见,用阿牛的故事来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很有新意,应该坚持,但是这样介绍故事,表达非常费时,也显突兀,是不是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每到一个关键的知识点之前,就简短地打出来主人公阿牛的日记,由学生对照课本去探索阿牛日记里面提到的历史现象。这个意见一下子将困扰我的问题解决了,因为之前,引入阿牛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整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变成两条主线了,一条是有关阿牛的故事,一条是课本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采用日记的形式,一下子就将这两条线整合在一起,线索变得简单清晰。我选择性地进行了修改,形成第三版教学设计。
三、比赛实录
来到规定的比赛地点,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生,还有后面一排排陌生的听课教师和严肃的评委,我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他们会喜欢我带来的故事吗?
正式上课了,我在屏幕上打出了穿着破烂的主人公阿牛,下面的学生有点错愕。我接着给学生介绍: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阿牛,有学生忍不住笑起来,紧张的课堂气氛逐渐缓和下来。我的课件适时地展示出第一张阿牛的日记:
1956年9月28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上七点钟。村里面的大喇叭又响起来了,我真怀疑,这个喇叭是不是前世与我有仇,每次都在我睡得最香的时候吵醒我,可是没有办法,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因为中央刚刚……
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我趁势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观看八大的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了八大的相关知识点,被提问到的学生很好地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阿牛的第二页日记紧接着出现:
195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晴转阴
该死的广播,又吵醒我了。开会学习你就不能不要那么早吗……
这一次开会又有什么重大的内容出现呢?学生开始搜集八大二次会议相关的信息,共同总结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次会议之后阿牛明显感觉到村子里面起了大变化:
1958年9月3日 星期一 阴
最近的怪事真是多,村里先是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漫画。接着大家就把十几亩地的水稻密密麻麻地堆到一亩田里,还向上报告说亩产达到三千多斤。没过多久,村里又把我家里煮饭的铁锅都收上去炼钢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太高兴,现在有了人民公社,吃饭都不要钱了,还要那铁锅做什么啊。呵呵……
我展示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有趣的漫画,学生的笑声一次接着一次,这个时候就轮到讨论的题目出场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并讨论以下问题:
1、“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2、吃饭不要钱的人民公社有什么特点?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可以从资源使用、环境保护、社会风气,经济发展等方面去探讨。
4、这些严重后果的出现,是由于我们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中,犯了什么错误?
围绕着漫画中出现的现象而设置的四条讨论题显示出来之后,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下去巡视,有的学生举手问我问题,我也参与了几组同学讨论,看得出来,学生是真的开动脑筋,进入讨论的状态当中了。讨论结束之后,师生一起总结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中出现的现象以及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
全中国都陷入混乱,阿牛所在的村庄也不能幸免。阿牛的第四页日记继续发挥它的过渡效 果:
1961年9月2日 星期六 阴转晴
现在想起来,都不明白前几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那一会儿,大家为什么干了那么多的傻事,村里面不少人饿死了,听说中央已经开了会说要调整,但是能调整得过来吗?
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课本的最后一个内容,国民经济的调整。最后是小结,升华主题和练习,做完两道练习题之后,下课铃声响起。
课后,同组其他教师和另外几位兄弟学校前来听课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简短的讨论,总体认为是堂好课。其中,提出一个很好的意见:在课后小结的部分,如果能加入第五页阿牛的日记,以阿牛之口来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再进去升华,可能会使这一节课更加完整。
比赛结果公布,我有幸成为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之一,我第一次听到了“磨课”的概念,对于历史的有效教学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四、反思
从总体上来看,这节参赛课是按照新课程改革指引的方向“走”,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做得较好的地方在于第一,教学设计的立意较高。我在课题之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主题,“小人物,大命运”,整节课的内核就是这个主题所概括的内容,这既是对历史史实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在设计之初我就将利用历史史实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作为终极目标。在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学习的同时,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教学设计形式较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在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向学生准确地介绍教材内容而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学设计中使用的形式皆是“拿来”之后经过改造的产物,但是,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来看,改造之后的教学形式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为核心的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有效地维持了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赛后,与部分评委进行交流之时,评委也肯定了我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初中教学中较为新颖,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之中,注意力和兴奋度一直保持得比较好。
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亦有很多,比如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强调教师对于整个流程的控制,虽然由此保证了课堂结构的完整和流畅,课堂讨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讨论与思考是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之下进行的,大致都被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不够。广东省实验中学朱慧芳老师在全省比赛中成功使用的小组学习法,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经验值得我借鉴。
磨课,这一有利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方法,对此我有更深的体会。以历史的有效教学作标准精心磨课,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研究,每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所谓好课多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积极创设情景,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理念。参加工作两年以来,对于什么是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结出现实硕果,我起初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但是通过这样磨课的过程,我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潜力,对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贯彻有了更强的信心,这将是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责任编辑:豆艳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25-03
一、选题
三月初,学校通知,让我代表学校参加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有两个课题,其一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开放与交流”,其二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同组的徐向辉、刘秀娥教师在详细研究了两课的内容之后,建议我选择初二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理由是初一的“开放与交流”介绍唐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涉及的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取经;而“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则涉及了中共八大及“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相比之下,前一课,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教学模式,难以推陈出新;教学难度相对较小,估计选择这一课题的选手也会比较多。而后一课涉及比较枯燥的会议内容及错综复杂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难度较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旦突破,便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将课题定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仔细查找资料之后,我发现与这一课相关的素材很多,但是纷繁复杂,难以取舍。从找到的资料来看,同行们对于这一课没有好的突破方法,雷同的比较多。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方法来上,估计会和其他选手非常的相似。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我更改课题了,挑灯夜战之后,教学设计的初稿完成,分送给徐老师和刘老师审阅,五分钟之后就被退了回来。意见是: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二、确定教学设计
正在我苦于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制造亮点的时候,无意之中在网上查阅到一个高中历史的课例,内容是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深圳的唐云波老师设计了一个二毛的动漫形象,用二毛的人生经历来串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令我茅塞顿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内容复杂,很多学生都关注到这一时期出现的怪人怪事,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之后,学生却往往一无所获,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始终无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之后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如此多的“傻人傻事”。我设想,如果引入一个人物的形象,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创设一个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他的故事去体味历史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地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因而我将这一节课的主题定为:“小人物,大命运”。我希望通过展示一个小人物阿牛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史实的同时,理解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历史发展的特定环境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迅速定了下来,其流程大致是:
(1)介绍本节课的主人公阿牛;(2)以早晨阿牛被村里的广播唤醒去参加学习政治理论为线索,和介绍八大的视频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八大的相关知识点;(3)阿牛被再度叫去参加学习,引出八大二次会议路线的改变;(4)以会后一段时间,阿牛在村内的所见所闻引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的种种怪象,并加以总结分类;(5)以阿牛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期遭受的痛苦,引出国民经济受到重创之后的调整;(6)以顺口溜小结,并升华主题:小人物,大命运;(7)课堂练习。
徐老师和刘老师初步肯定了这一教学设计,认为在设计上比较出彩,但是具体的效果还要由实践来检验。我使用这一设计思路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后,学校教导处主任提出一个意见,用阿牛的故事来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很有新意,应该坚持,但是这样介绍故事,表达非常费时,也显突兀,是不是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每到一个关键的知识点之前,就简短地打出来主人公阿牛的日记,由学生对照课本去探索阿牛日记里面提到的历史现象。这个意见一下子将困扰我的问题解决了,因为之前,引入阿牛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整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变成两条主线了,一条是有关阿牛的故事,一条是课本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采用日记的形式,一下子就将这两条线整合在一起,线索变得简单清晰。我选择性地进行了修改,形成第三版教学设计。
三、比赛实录
来到规定的比赛地点,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生,还有后面一排排陌生的听课教师和严肃的评委,我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他们会喜欢我带来的故事吗?
正式上课了,我在屏幕上打出了穿着破烂的主人公阿牛,下面的学生有点错愕。我接着给学生介绍: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阿牛,有学生忍不住笑起来,紧张的课堂气氛逐渐缓和下来。我的课件适时地展示出第一张阿牛的日记:
1956年9月28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上七点钟。村里面的大喇叭又响起来了,我真怀疑,这个喇叭是不是前世与我有仇,每次都在我睡得最香的时候吵醒我,可是没有办法,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因为中央刚刚……
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我趁势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观看八大的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了八大的相关知识点,被提问到的学生很好地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阿牛的第二页日记紧接着出现:
195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晴转阴
该死的广播,又吵醒我了。开会学习你就不能不要那么早吗……
这一次开会又有什么重大的内容出现呢?学生开始搜集八大二次会议相关的信息,共同总结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次会议之后阿牛明显感觉到村子里面起了大变化:
1958年9月3日 星期一 阴
最近的怪事真是多,村里先是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漫画。接着大家就把十几亩地的水稻密密麻麻地堆到一亩田里,还向上报告说亩产达到三千多斤。没过多久,村里又把我家里煮饭的铁锅都收上去炼钢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太高兴,现在有了人民公社,吃饭都不要钱了,还要那铁锅做什么啊。呵呵……
我展示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有趣的漫画,学生的笑声一次接着一次,这个时候就轮到讨论的题目出场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并讨论以下问题:
1、“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2、吃饭不要钱的人民公社有什么特点?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可以从资源使用、环境保护、社会风气,经济发展等方面去探讨。
4、这些严重后果的出现,是由于我们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中,犯了什么错误?
围绕着漫画中出现的现象而设置的四条讨论题显示出来之后,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下去巡视,有的学生举手问我问题,我也参与了几组同学讨论,看得出来,学生是真的开动脑筋,进入讨论的状态当中了。讨论结束之后,师生一起总结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中出现的现象以及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
全中国都陷入混乱,阿牛所在的村庄也不能幸免。阿牛的第四页日记继续发挥它的过渡效 果:
1961年9月2日 星期六 阴转晴
现在想起来,都不明白前几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那一会儿,大家为什么干了那么多的傻事,村里面不少人饿死了,听说中央已经开了会说要调整,但是能调整得过来吗?
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课本的最后一个内容,国民经济的调整。最后是小结,升华主题和练习,做完两道练习题之后,下课铃声响起。
课后,同组其他教师和另外几位兄弟学校前来听课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简短的讨论,总体认为是堂好课。其中,提出一个很好的意见:在课后小结的部分,如果能加入第五页阿牛的日记,以阿牛之口来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再进去升华,可能会使这一节课更加完整。
比赛结果公布,我有幸成为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之一,我第一次听到了“磨课”的概念,对于历史的有效教学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四、反思
从总体上来看,这节参赛课是按照新课程改革指引的方向“走”,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做得较好的地方在于第一,教学设计的立意较高。我在课题之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主题,“小人物,大命运”,整节课的内核就是这个主题所概括的内容,这既是对历史史实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在设计之初我就将利用历史史实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作为终极目标。在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学习的同时,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教学设计形式较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在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向学生准确地介绍教材内容而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学设计中使用的形式皆是“拿来”之后经过改造的产物,但是,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来看,改造之后的教学形式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为核心的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有效地维持了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赛后,与部分评委进行交流之时,评委也肯定了我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初中教学中较为新颖,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之中,注意力和兴奋度一直保持得比较好。
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亦有很多,比如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强调教师对于整个流程的控制,虽然由此保证了课堂结构的完整和流畅,课堂讨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讨论与思考是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之下进行的,大致都被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不够。广东省实验中学朱慧芳老师在全省比赛中成功使用的小组学习法,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经验值得我借鉴。
磨课,这一有利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方法,对此我有更深的体会。以历史的有效教学作标准精心磨课,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研究,每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所谓好课多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积极创设情景,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理念。参加工作两年以来,对于什么是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结出现实硕果,我起初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但是通过这样磨课的过程,我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潜力,对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贯彻有了更强的信心,这将是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