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磨课”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930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磨课,反思,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25-03
  
  一、选题
  
  三月初,学校通知,让我代表学校参加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有两个课题,其一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开放与交流”,其二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同组的徐向辉、刘秀娥教师在详细研究了两课的内容之后,建议我选择初二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理由是初一的“开放与交流”介绍唐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涉及的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取经;而“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则涉及了中共八大及“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相比之下,前一课,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教学模式,难以推陈出新;教学难度相对较小,估计选择这一课题的选手也会比较多。而后一课涉及比较枯燥的会议内容及错综复杂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难度较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旦突破,便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将课题定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仔细查找资料之后,我发现与这一课相关的素材很多,但是纷繁复杂,难以取舍。从找到的资料来看,同行们对于这一课没有好的突破方法,雷同的比较多。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方法来上,估计会和其他选手非常的相似。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我更改课题了,挑灯夜战之后,教学设计的初稿完成,分送给徐老师和刘老师审阅,五分钟之后就被退了回来。意见是: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二、确定教学设计
  
  正在我苦于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制造亮点的时候,无意之中在网上查阅到一个高中历史的课例,内容是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深圳的唐云波老师设计了一个二毛的动漫形象,用二毛的人生经历来串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令我茅塞顿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内容复杂,很多学生都关注到这一时期出现的怪人怪事,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之后,学生却往往一无所获,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始终无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之后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如此多的“傻人傻事”。我设想,如果引入一个人物的形象,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创设一个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他的故事去体味历史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地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因而我将这一节课的主题定为:“小人物,大命运”。我希望通过展示一个小人物阿牛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史实的同时,理解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历史发展的特定环境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迅速定了下来,其流程大致是:
  (1)介绍本节课的主人公阿牛;(2)以早晨阿牛被村里的广播唤醒去参加学习政治理论为线索,和介绍八大的视频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八大的相关知识点;(3)阿牛被再度叫去参加学习,引出八大二次会议路线的改变;(4)以会后一段时间,阿牛在村内的所见所闻引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的种种怪象,并加以总结分类;(5)以阿牛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期遭受的痛苦,引出国民经济受到重创之后的调整;(6)以顺口溜小结,并升华主题:小人物,大命运;(7)课堂练习。
  徐老师和刘老师初步肯定了这一教学设计,认为在设计上比较出彩,但是具体的效果还要由实践来检验。我使用这一设计思路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后,学校教导处主任提出一个意见,用阿牛的故事来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很有新意,应该坚持,但是这样介绍故事,表达非常费时,也显突兀,是不是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每到一个关键的知识点之前,就简短地打出来主人公阿牛的日记,由学生对照课本去探索阿牛日记里面提到的历史现象。这个意见一下子将困扰我的问题解决了,因为之前,引入阿牛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整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变成两条主线了,一条是有关阿牛的故事,一条是课本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采用日记的形式,一下子就将这两条线整合在一起,线索变得简单清晰。我选择性地进行了修改,形成第三版教学设计。
  
  三、比赛实录
  
  来到规定的比赛地点,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生,还有后面一排排陌生的听课教师和严肃的评委,我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他们会喜欢我带来的故事吗?
  正式上课了,我在屏幕上打出了穿着破烂的主人公阿牛,下面的学生有点错愕。我接着给学生介绍: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阿牛,有学生忍不住笑起来,紧张的课堂气氛逐渐缓和下来。我的课件适时地展示出第一张阿牛的日记:
  1956年9月28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上七点钟。村里面的大喇叭又响起来了,我真怀疑,这个喇叭是不是前世与我有仇,每次都在我睡得最香的时候吵醒我,可是没有办法,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因为中央刚刚……
  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我趁势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观看八大的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了八大的相关知识点,被提问到的学生很好地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阿牛的第二页日记紧接着出现:
  195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晴转阴
  该死的广播,又吵醒我了。开会学习你就不能不要那么早吗……
  这一次开会又有什么重大的内容出现呢?学生开始搜集八大二次会议相关的信息,共同总结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次会议之后阿牛明显感觉到村子里面起了大变化:
  1958年9月3日 星期一 阴
  最近的怪事真是多,村里先是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漫画。接着大家就把十几亩地的水稻密密麻麻地堆到一亩田里,还向上报告说亩产达到三千多斤。没过多久,村里又把我家里煮饭的铁锅都收上去炼钢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太高兴,现在有了人民公社,吃饭都不要钱了,还要那铁锅做什么啊。呵呵……
  我展示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有趣的漫画,学生的笑声一次接着一次,这个时候就轮到讨论的题目出场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并讨论以下问题:
  1、“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2、吃饭不要钱的人民公社有什么特点?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可以从资源使用、环境保护、社会风气,经济发展等方面去探讨。
  4、这些严重后果的出现,是由于我们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中,犯了什么错误?
  围绕着漫画中出现的现象而设置的四条讨论题显示出来之后,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下去巡视,有的学生举手问我问题,我也参与了几组同学讨论,看得出来,学生是真的开动脑筋,进入讨论的状态当中了。讨论结束之后,师生一起总结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中出现的现象以及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
  全中国都陷入混乱,阿牛所在的村庄也不能幸免。阿牛的第四页日记继续发挥它的过渡效 果:
  1961年9月2日 星期六 阴转晴
  现在想起来,都不明白前几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那一会儿,大家为什么干了那么多的傻事,村里面不少人饿死了,听说中央已经开了会说要调整,但是能调整得过来吗?
  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课本的最后一个内容,国民经济的调整。最后是小结,升华主题和练习,做完两道练习题之后,下课铃声响起。
  课后,同组其他教师和另外几位兄弟学校前来听课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简短的讨论,总体认为是堂好课。其中,提出一个很好的意见:在课后小结的部分,如果能加入第五页阿牛的日记,以阿牛之口来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再进去升华,可能会使这一节课更加完整。
  比赛结果公布,我有幸成为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之一,我第一次听到了“磨课”的概念,对于历史的有效教学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四、反思
  
  从总体上来看,这节参赛课是按照新课程改革指引的方向“走”,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做得较好的地方在于第一,教学设计的立意较高。我在课题之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主题,“小人物,大命运”,整节课的内核就是这个主题所概括的内容,这既是对历史史实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在设计之初我就将利用历史史实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作为终极目标。在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学习的同时,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教学设计形式较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在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向学生准确地介绍教材内容而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学设计中使用的形式皆是“拿来”之后经过改造的产物,但是,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来看,改造之后的教学形式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为核心的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有效地维持了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赛后,与部分评委进行交流之时,评委也肯定了我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初中教学中较为新颖,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之中,注意力和兴奋度一直保持得比较好。
  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亦有很多,比如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强调教师对于整个流程的控制,虽然由此保证了课堂结构的完整和流畅,课堂讨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讨论与思考是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之下进行的,大致都被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不够。广东省实验中学朱慧芳老师在全省比赛中成功使用的小组学习法,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经验值得我借鉴。
  磨课,这一有利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方法,对此我有更深的体会。以历史的有效教学作标准精心磨课,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研究,每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所谓好课多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积极创设情景,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理念。参加工作两年以来,对于什么是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结出现实硕果,我起初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但是通过这样磨课的过程,我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潜力,对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贯彻有了更强的信心,这将是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丹筱彤老师讲的这节《宋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尤其有自身的特色。  一是资源多样,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在这节课上,丹老师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文字材料有历史典籍、史家著述等,图像材料有地图、图片、图表等,还发掘并有效地运用了学校周边的相关资源。正是由于教师恰当地选用了这些教学资源,使得本课的教学内容十分充实,既有历史的特色,又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史事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二是逻辑严谨,教
[关键词]光绪,慈禧,日记,心态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2-0052-09   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十月二十二日(11月15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成为清宫历史上最后一桩重大悬案。关于光绪死亡之谜,百年来纷争不断。但是随着2008年《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
摘 要 高校青年学生历史感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感的晴雨表。课题组通过对包括本校在内的武汉市五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得出当代中国高校青年学生历史感主要内容和存在方式等方面信息,进而提出增强高校学生历史感的相关对策或思考。  关键词 演高校学生,历史感,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演A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3)18-0065-06  历史感是高
[关键词]代议制,制度建设,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61—04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内容列入教学要求是一次重大改革。在旧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中,甚至当前某些师范大学的历史专业教学中都没有涉及代议制的内容,因此,这一课题对中学教师来讲是全新的,也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多次听课经历给我的突出感觉
[关键词]互动,经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45-05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赋分虽然只有12分,但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原题如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
[关键词]乡土资源,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教学价值,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7-0039-04    乡土资源是一地区内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用于教学可以拉近学习者与课程的距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够深化学生对家国关系的认识。但如何才能充分发掘并利用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
作者简介:  罗彪扬(1962~),男,湖南省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教研员。  关键词: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意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71-02    一、总体意见    1.课程标准表述太乱  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应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表述严谨、逻辑性强,只有这样,广大的执行者才能了然于心,才
[关键词]华盛顿会议,山东问题,成果,胜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52-02    笔者听了某教师的一节公开课,内容是选修《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华盛顿会议”一课。这位教师说:“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用“胜利”一词显然过誉,比较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外交的一大重要成果”。  美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结束后不
[关键词]民主,运作方式,公平公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70-03    21世纪的今天,历史教育正致力于积极塑造公民的健全人格、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作为历史教育者,脚踏历史教坛、心怀寻根之思,是我们的一个思维习性。那么,历史教育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史学曾经是中国古代的显学,
[关键词]SOLO评分,导向作用,评分质量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23-05    2010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40题,从题目的整体构思、材料的选取、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试题对考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考查不足的瓶颈,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优秀试题。第3问评分参考的设定,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具体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