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115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孩子成功、成才、成人的伊始,小学语文教学对孩子形成语文素养及自身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项重大策略。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运用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是对一个学生有效的教学教导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气氛,而且还有效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思维的提升,让学生建立起自觉学习的意识,同时还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1、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使学生达到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吸收反馈的效果。
  2、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拓宽了思维界面、培养了创新思维模式,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升了动脑思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2]。
  3、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根本: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一切要从小抓起。启发式教学不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传授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探索求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盲目求知,以便于更积极的投身于学习中。
  4、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关系: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指导者,尤其是在小学,孩子还处于萌芽阶段,孩子爱玩的天性,不听话的举动,尤其是现如今独生子女,孩子都比较娇惯,处理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拉近了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听命于老师的教诲,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体会知识的乐趣。
  二,如何应用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
  1、要学会巧设问题:教师在教学上选择启发式教学,首先就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要学会培养孩子的探索求知的能力,鼓励学生去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针对于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学会巧设问题,融入情景。例如:在小学我们都曾学过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这首诗巧设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索的兴趣。①“危楼高百尺”既然诗中讲的是“危楼”,那为什么李白还要冒着危险上去呢?这句话可以让学生更深层去理解危楼的含义,古今词的差别。②“手可摘星辰”这么高的楼,可以摘到星辰了,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这句话可以足够使学生来探索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③“不敢高声语”这半句中的“不敢”是因为身处危楼,心惊胆战吗?还是摘星辰的时候不敢说话,怕吓跑星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山有多高的想法。④“恐惊天山人”不敢高声语是怕惊扰天上的神仙。使学生恍然大悟,难道天上真的有神仙?激起了大家讨论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最终使学生明白这山之高,不禁感叹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绘的形象逼真、巧妙。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这样更能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对写作手法的运用。
  2、要学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考认知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小学我们都学过《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小学一年级学过的课文,针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孩子思想不集中。所以,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针对这样的课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所以,老师可以把这篇文章作为一部小话剧来演,让每个学生都找好自己的组,分配好角色,进行评比,这样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场景,以此来更深层的了解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因为怕影响课堂秩序,就束缚了学生的行为[3]。例如:进行语文作文批改,由于现如今一名教师要教好几个班级,这样批改作文很麻烦,这时就要调动每个学生的兴趣,进行穿插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批改作文中,让他们进行思考、讨论、争辩、去发表观点,使学生在领略别人作文的同时,学会自我审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这样,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和谐。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
  三、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因势利导,从而有效合理的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彦青.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J]
  [2] 李群才.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J]
  [3] 张明军. 在启发式教学中师生共成长[J].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主导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有效开展好物理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是物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只有把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有效的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现代教育素养—多媒体展示—有效教学—以生为本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新的教育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已日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
摘要:高三是关键的一年,特别的语文教学,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语文在高三这个学习过程中,主要靠的是学生自己的领会,基础性的东西在高一、高二已经学过,加上高三是高考备战的时候。因此高三语文教学必须要不断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考创新  1.前言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这一年是高考前的最后一年,也是冲刺阶段,这个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命运。语文,作为高考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日益走进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笔者是学校文印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文印工作中,发现常常有人遇到EXCEL文件打印难题。因此,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着重介绍学校工作中EXCEL文件打印的一些实用技巧,如:打印考生信息,打印分栏数据等。  【关键词】EXCEL文件打印实用技巧    EXCEL是学校办公中使用率很高的一款工具软件,它对于信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词最主要的特点。自唐宋以来,词的内容一般都是写风月闲情、流连光景的感受。风格柔靡,题材狭小。北宋后期虽然也出现了苏轼这样题材较为扩大,风格比较豪放的作家,但毕竟仍然局限于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涉及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较少。北宋的灭亡打破了士大夫们安定享乐的生活,有识之士奋起抗金北伐,投身于火热的战斗中。他们用词来抒发爱国激情,对侵略者的投降派进行口诛笔伐。如李纲、宗泽、岳飞、张元斡
【内容摘要】低年级语文课堂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而识字写字的过程十分枯燥,对于年龄偏小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识字是关键。其实,这实际上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在课堂上要效率,更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关键词】减负增效 低年级 识字 实施     “减负增效”是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减负增效”的教改实际上是向我们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的谈谈看法。  一、首先导入语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   一、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向.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自豪,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起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