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受帮会、把头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保留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思想,政治观念不够积极。而这一时期,新中国要实现工业化战略,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其工作重点,这项任务的完成要依靠广大工人的支持。为此,作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展开了积极的政治宣传,确实起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工人政治宣传
在以往宏大的阶级叙事中,工人被描述为积极支持革命的群体。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受帮会、把头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而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工业化,实行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是其工作重点,这当然要依靠广大工人的支持。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的思想落后状态让国家的政策遭遇到挑战。因此,改变工人旧有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工人的政治宣传,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进行国家政策的宣讲,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一、宣传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一跃成为了领导阶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而管理和建设城市中最中心的问题是管好工厂、发展生产的问题,而如何依靠工人,则是管好工厂、发展生产的关键。在城市工作中必须依靠工人,只有依靠了工人,做好了工人和其家属的工作,就解决了城市中最大的问题。195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要点着重提到“向干部做教育,明确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阵地,担负着向广大工人群众解释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任。
1950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留用人员——渝公营企业接管顺利》中提到:“此次重庆市的接管工作,进行顺利,主要原因是由于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留用人员,使广大工人都積极参与这次的清点和移交工作。”[1]文章阐明了党的观点: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我们要紧紧依靠工人群众。
1月23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文章《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检查国营厂矿——工人阶级加强安全设备,行经济核算提高产品质量》,强调要依靠工人阶级。文中提到“为了在各厂矿干部中明确树立依靠工人阶级管理生产的思想,省府打算在今年前后,召集经理和厂长会议,总结工作,表扬依靠工人改进生产有成绩的厂矿,揭露和批评对工人生活不关心,不尊重工人正确意见的恶劣作风”[2]。再如1950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的另一篇文章《华北电业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全面开展工作大检查——依靠工人阶级实行民主改革》,文中同样提到了“严格纠正和肃清官僚主义的作风及其思想残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打开事务主义的圈子,深入到车间、机器房和工作场所去,经常参加工人各种工作会议……各单位应利用工人代表会议,广泛征求工人群众的意见”[3]。
《人民日报》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要依靠工人阶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员干部对工人阶级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个原因是工人阶级对自己的领导阶级身份一时还很难产生认同感。《人民日报》的宣传是向广大工人群众表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不可动摇。
二、呼吁工人忠诚于党和国家
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工人群体,他们是如何由“受难者”的形象成为“领导阶级”的呢?对于刚刚从旧政权下解放的工人,可以说对诸如“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等这些基本问题,尚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在新旧政权交替时期,这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工人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一项工人政治学习运动。这场运动对于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以及工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
1949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大连交通公司的工人教育》。该文指出:“大连交通公司的工人教育,已有近四年的历史,在一九四八年以前,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要求提要工人阶级觉悟,建立新的劳动态度。”[4]195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山东省一年来的教育工作》,再次说明工人接受政治教育以后,逐步树立了新的劳动态度。该文中提到:“解放之初,工人普遍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各地针对当时情况,采用开座谈会和讲大课的方式,在广大职工中进行时事及政策教育。如青岛市在解放后一个月间,召开座谈会和上大课达六百次。使工人迅速了解了党的政策,提高了阶级觉悟。因而在协助进行接管工作、建立革命秩序与恢复生产上起了重大作用。……城市解放后,工人阶级由于政治地位的改变,政治的与学习的热情均高涨,领导上必须重视工人阶级的这种热情,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工人的觉悟。各地经验证明,工人觉悟的提高是各项任务得以保证完成的先决条件。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造成这种条件。”[5]这两篇文章都还原了当时的一个现象:给工人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宣传,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使得工人更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更加忠诚于党和国家。
1950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煤矿管理制度亟待彻底改造》,指出:“目前各地煤矿除东北及华北少数地区外,基本上还是执行者接管时期原封不动的政策,一切旧的制度、机构、人事均未加以改变。有的是名称和形式变了,实质则没有变。而全国大部地区煤矿中的管理民主化更是形式的:有的煤矿管理委员会只开过一次会,有的就连一次会都没有开过。察哈尔省云山煤矿工人叫管理委员会为‘官僚委员会’。华北焦作煤矿矿长赵大周公然说:‘你们讨论吧,我有我的最后决定权!’山东贾汪煤矿的生产管理,是由过去的十八个包工大权改为现在的九个劳合班,小组长全是过去的大、中、小把头监工。看来好像变了,实质上仍然是把头当权。……由于各地煤矿管理上存在的这些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工人主人翁的感觉就无法发扬,劳动态度没有改变,生产效率非常之低:如东北煤矿平均每人每日生产率为零点六吨左右,而关内各矿有的低至零点一七吨,高的也不过零点三至零点四吨。”[6]该报道鲜明地阐述了党和国家维护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旧势力当权,要求工人与旧势力彻底决裂。 《人民日报》很好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态度,给广大工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帮助工人群众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三、希望工人以忘我的精神参加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状况用“烂摊子”来形容再贴切不过,经济萧条,百废待兴。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这必然离不开工人的支持。
194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李富春号召工人——发挥生产高度热忱,组织经济建设高潮》的文章。在李富春的号召中,深刻分析了创纪录运动的伟大意义,指出这是提高生产建立经济核算制,掀起一个经济建设高潮的中心一环。首先他比较了创纪录运动与过去的劳模运动、生产竞赛的不同,指出后者只是在一定时机下把生产提高,多出东西,而创纪录运动则不仅要打破旧的生产标准,提高质量与产量,不但要提高劳动率,特别还要改善技术与劳动方法,且要进一步达到定额管理与成本计算,并改善生产与管理制度,不但在生产中克服浪费,而且在生产中进行节约,这是更丰富更经常的全面工作的提高。他说:“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千百万工人、职员与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劳动热情与积极性,展开创纪录运动,则整个生产面貌将为之一新。”[7]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富春希望工人开展创纪录运动,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建设新中国。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一批工人积极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党和国家希望以这批思想觉悟比较高的工人来带动其他工人。1949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北京机务段检车段工人座谈——认为工人要领头拿出节衣缩食的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该报道中提到:“天津铁路北京段工人认为国家财政经济困难,一致拥护财经委员会关于年终双薪或奖金的处理办法。工务段工人在会上说,现在仗还没打完,农民生活也很苦,少拿点儿不算啥!又说,现在政府困难是大伙儿的事。咱工人就应该领头拿出节衣缩食刻苦兴家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检车段的工人在会上想到去年的今天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认为:现在就是不给也痛快,何况政府还照顾咱给一部分呢!”[8]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工人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他们把公共利益摆在首位,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这给广大工人起了示范作用,促使工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生产建设,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国家经济得到大幅增长。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工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工人政治宣传的主要内容,无一不是向工人表明党和国家的态度,希望工人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留用人员——渝公营企业接管顺利[N].人民日报,1950-01-17.
[2]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检查国营厂矿[N].人民日报,1950-01-23.
[3]华北电业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全面开展工作大检查[N].人民日报,1950-01-25.
[4]大连交通公司的工人教育[N].人民日报,1949-12-25.
[5]山东一年来的工人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1950-02-22.
[6]煤矿管理制度亟待彻底改造[N].人民日报,1950-03-13.
[7]李富春号召工人——发挥生产高度热忱,组织经济建设高潮[N].人民日报,1949-11-01.
[8]北京机务段检车段工人座谈——认为工人要领头拿出节衣缩食的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N].人民日报,1949-1-26.
责任编辑 冷 波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工人政治宣传
在以往宏大的阶级叙事中,工人被描述为积极支持革命的群体。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受帮会、把头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而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工业化,实行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是其工作重点,这当然要依靠广大工人的支持。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的思想落后状态让国家的政策遭遇到挑战。因此,改变工人旧有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工人的政治宣传,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进行国家政策的宣讲,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一、宣传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一跃成为了领导阶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而管理和建设城市中最中心的问题是管好工厂、发展生产的问题,而如何依靠工人,则是管好工厂、发展生产的关键。在城市工作中必须依靠工人,只有依靠了工人,做好了工人和其家属的工作,就解决了城市中最大的问题。195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要点着重提到“向干部做教育,明确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阵地,担负着向广大工人群众解释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任。
1950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留用人员——渝公营企业接管顺利》中提到:“此次重庆市的接管工作,进行顺利,主要原因是由于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留用人员,使广大工人都積极参与这次的清点和移交工作。”[1]文章阐明了党的观点: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我们要紧紧依靠工人群众。
1月23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文章《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检查国营厂矿——工人阶级加强安全设备,行经济核算提高产品质量》,强调要依靠工人阶级。文中提到“为了在各厂矿干部中明确树立依靠工人阶级管理生产的思想,省府打算在今年前后,召集经理和厂长会议,总结工作,表扬依靠工人改进生产有成绩的厂矿,揭露和批评对工人生活不关心,不尊重工人正确意见的恶劣作风”[2]。再如1950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的另一篇文章《华北电业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全面开展工作大检查——依靠工人阶级实行民主改革》,文中同样提到了“严格纠正和肃清官僚主义的作风及其思想残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打开事务主义的圈子,深入到车间、机器房和工作场所去,经常参加工人各种工作会议……各单位应利用工人代表会议,广泛征求工人群众的意见”[3]。
《人民日报》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要依靠工人阶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员干部对工人阶级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个原因是工人阶级对自己的领导阶级身份一时还很难产生认同感。《人民日报》的宣传是向广大工人群众表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不可动摇。
二、呼吁工人忠诚于党和国家
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工人群体,他们是如何由“受难者”的形象成为“领导阶级”的呢?对于刚刚从旧政权下解放的工人,可以说对诸如“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等这些基本问题,尚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在新旧政权交替时期,这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工人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一项工人政治学习运动。这场运动对于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以及工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
1949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大连交通公司的工人教育》。该文指出:“大连交通公司的工人教育,已有近四年的历史,在一九四八年以前,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要求提要工人阶级觉悟,建立新的劳动态度。”[4]195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山东省一年来的教育工作》,再次说明工人接受政治教育以后,逐步树立了新的劳动态度。该文中提到:“解放之初,工人普遍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各地针对当时情况,采用开座谈会和讲大课的方式,在广大职工中进行时事及政策教育。如青岛市在解放后一个月间,召开座谈会和上大课达六百次。使工人迅速了解了党的政策,提高了阶级觉悟。因而在协助进行接管工作、建立革命秩序与恢复生产上起了重大作用。……城市解放后,工人阶级由于政治地位的改变,政治的与学习的热情均高涨,领导上必须重视工人阶级的这种热情,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工人的觉悟。各地经验证明,工人觉悟的提高是各项任务得以保证完成的先决条件。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造成这种条件。”[5]这两篇文章都还原了当时的一个现象:给工人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宣传,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使得工人更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更加忠诚于党和国家。
1950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煤矿管理制度亟待彻底改造》,指出:“目前各地煤矿除东北及华北少数地区外,基本上还是执行者接管时期原封不动的政策,一切旧的制度、机构、人事均未加以改变。有的是名称和形式变了,实质则没有变。而全国大部地区煤矿中的管理民主化更是形式的:有的煤矿管理委员会只开过一次会,有的就连一次会都没有开过。察哈尔省云山煤矿工人叫管理委员会为‘官僚委员会’。华北焦作煤矿矿长赵大周公然说:‘你们讨论吧,我有我的最后决定权!’山东贾汪煤矿的生产管理,是由过去的十八个包工大权改为现在的九个劳合班,小组长全是过去的大、中、小把头监工。看来好像变了,实质上仍然是把头当权。……由于各地煤矿管理上存在的这些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工人主人翁的感觉就无法发扬,劳动态度没有改变,生产效率非常之低:如东北煤矿平均每人每日生产率为零点六吨左右,而关内各矿有的低至零点一七吨,高的也不过零点三至零点四吨。”[6]该报道鲜明地阐述了党和国家维护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旧势力当权,要求工人与旧势力彻底决裂。 《人民日报》很好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态度,给广大工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帮助工人群众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三、希望工人以忘我的精神参加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状况用“烂摊子”来形容再贴切不过,经济萧条,百废待兴。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这必然离不开工人的支持。
194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李富春号召工人——发挥生产高度热忱,组织经济建设高潮》的文章。在李富春的号召中,深刻分析了创纪录运动的伟大意义,指出这是提高生产建立经济核算制,掀起一个经济建设高潮的中心一环。首先他比较了创纪录运动与过去的劳模运动、生产竞赛的不同,指出后者只是在一定时机下把生产提高,多出东西,而创纪录运动则不仅要打破旧的生产标准,提高质量与产量,不但要提高劳动率,特别还要改善技术与劳动方法,且要进一步达到定额管理与成本计算,并改善生产与管理制度,不但在生产中克服浪费,而且在生产中进行节约,这是更丰富更经常的全面工作的提高。他说:“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千百万工人、职员与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劳动热情与积极性,展开创纪录运动,则整个生产面貌将为之一新。”[7]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富春希望工人开展创纪录运动,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建设新中国。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一批工人积极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党和国家希望以这批思想觉悟比较高的工人来带动其他工人。1949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北京机务段检车段工人座谈——认为工人要领头拿出节衣缩食的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该报道中提到:“天津铁路北京段工人认为国家财政经济困难,一致拥护财经委员会关于年终双薪或奖金的处理办法。工务段工人在会上说,现在仗还没打完,农民生活也很苦,少拿点儿不算啥!又说,现在政府困难是大伙儿的事。咱工人就应该领头拿出节衣缩食刻苦兴家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检车段的工人在会上想到去年的今天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认为:现在就是不给也痛快,何况政府还照顾咱给一部分呢!”[8]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工人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他们把公共利益摆在首位,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这给广大工人起了示范作用,促使工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生产建设,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国家经济得到大幅增长。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工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工人政治宣传的主要内容,无一不是向工人表明党和国家的态度,希望工人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留用人员——渝公营企业接管顺利[N].人民日报,1950-01-17.
[2]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检查国营厂矿[N].人民日报,1950-01-23.
[3]华北电业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全面开展工作大检查[N].人民日报,1950-01-25.
[4]大连交通公司的工人教育[N].人民日报,1949-12-25.
[5]山东一年来的工人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1950-02-22.
[6]煤矿管理制度亟待彻底改造[N].人民日报,1950-03-13.
[7]李富春号召工人——发挥生产高度热忱,组织经济建设高潮[N].人民日报,1949-11-01.
[8]北京机务段检车段工人座谈——认为工人要领头拿出节衣缩食的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N].人民日报,1949-1-26.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