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许多都是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略谈一些具体做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一、游戏中明事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
在教学《我在班级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们自由的在教室里走动,许多同学都被桌子、椅子碰着了,觉得很不好走。而其他学生看到他们这样子都哈哈大笑。为了让小朋友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又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情境中悟真理
思品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一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上课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这样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又如,在讲孝敬父母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拨动他们的心弦。很多学生都说出:父母很辛苦。怎样辛苦呢?这时帮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事例,“生病了,是父母日夜陪伴在自己左右;下雨、下雪了,是父母用宽厚的胸膛为我遮挡风寒;有好吃的,父母总说自己吃饱了,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此时学生都能深深的领悟到家长是多么辛苦啊!道理的悟出,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不是老师讲明再提炼的,不是教材直接告诉他们的,而是课堂中,教师依据教材启发学生感悟出来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这一认知规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我想只有通过鲜活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德育实效才会持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名教师,应从大的教育观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发自内心做真人,做好人。
三、艺术中学道德
低年级思品课,每一课都有丰富多彩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模仿学习人物的道德行为。如,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自觉地、守秩序游戏活动的情景。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看图讨论。(1)图中的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守秩序?(2)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图中的同学们讲文明、懂道理,他们知道不守秩序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们要向课本中的小朋友学习,课间活动时要有秩序,不能胡打乱闹,追逐跑跳。再如教学《上课专心听讲》时,教师可分两步指导学生看图。(1)整体看图。初步了解插图内容。(2)分步看图。仔细观察并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图中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怎样做的?(2)窗外树枝上小鸟叽叽喳喳直叫,同学们为什么谁也不理它?观察与思考之后,同学们认为,要向图中同学们学习。课堂听课做到五点:(1)坐的姿势要端正;(2)不做小动作;(3)听课精力要集中;(4)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举手;(5)回答问题之后,经老师允许后,再坐下。同学们观察插图,模仿学习,立杆见影。顿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课堂纪律井然。
寓教于生活中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平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如那变幻多端的云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总之,思品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内在规律安排思品教育活动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一、游戏中明事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
在教学《我在班级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们自由的在教室里走动,许多同学都被桌子、椅子碰着了,觉得很不好走。而其他学生看到他们这样子都哈哈大笑。为了让小朋友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又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情境中悟真理
思品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一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上课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这样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又如,在讲孝敬父母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拨动他们的心弦。很多学生都说出:父母很辛苦。怎样辛苦呢?这时帮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事例,“生病了,是父母日夜陪伴在自己左右;下雨、下雪了,是父母用宽厚的胸膛为我遮挡风寒;有好吃的,父母总说自己吃饱了,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此时学生都能深深的领悟到家长是多么辛苦啊!道理的悟出,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不是老师讲明再提炼的,不是教材直接告诉他们的,而是课堂中,教师依据教材启发学生感悟出来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这一认知规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我想只有通过鲜活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德育实效才会持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名教师,应从大的教育观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发自内心做真人,做好人。
三、艺术中学道德
低年级思品课,每一课都有丰富多彩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模仿学习人物的道德行为。如,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自觉地、守秩序游戏活动的情景。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看图讨论。(1)图中的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守秩序?(2)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图中的同学们讲文明、懂道理,他们知道不守秩序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们要向课本中的小朋友学习,课间活动时要有秩序,不能胡打乱闹,追逐跑跳。再如教学《上课专心听讲》时,教师可分两步指导学生看图。(1)整体看图。初步了解插图内容。(2)分步看图。仔细观察并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图中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怎样做的?(2)窗外树枝上小鸟叽叽喳喳直叫,同学们为什么谁也不理它?观察与思考之后,同学们认为,要向图中同学们学习。课堂听课做到五点:(1)坐的姿势要端正;(2)不做小动作;(3)听课精力要集中;(4)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举手;(5)回答问题之后,经老师允许后,再坐下。同学们观察插图,模仿学习,立杆见影。顿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课堂纪律井然。
寓教于生活中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平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如那变幻多端的云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总之,思品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内在规律安排思品教育活动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教学才会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