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绘本的阅读教学已经悄悄地走入了新疆小学语文的课堂。作为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的绘本,它图文并茂,充满情趣,可以极大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会学生赏读绘本的题材,赏读图画和文字,赏读文字的排列,赏读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进行绘本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绘本阅读教学;赏读;快乐
绘本的阅读教學已经悄悄地走入了新疆小学语文的课堂。作为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的绘本,它图文并茂,充满情趣,可以极大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绘本的阅读在新疆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如何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如何让绘本阅读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美的幸福历程呢?我以为教会学生赏读绘本尤为重要。
一、赏读绘本的题材。绘本的题材很多,有讲友情的(比如《圆白菜小弟》、《古纳什小兔又来了》)、讲亲情的(比如《我爸爸》)、讲勇敢的(比如《不要随便摸我》)、讲生命的(比如《祝你生日快乐》)、讲自然和科学的(比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等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优秀的绘本既是文学或故事,更是一个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
二、赏读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过去我也曾疑惑过,绘本阅读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孩子甚至大人来争相阅读。说故事情节,它没有安徒生童话那么曲折离奇;说语言,它不如语文课文中那些优美动人的词句。说图画,它也只是停留在简笔画的阶段,和专业绘画图书还相距甚远。然而就是这种读物,却让那么多人感动着。其实绘本有它的的独特魅力。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这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文字使图画更加具体,图画让文字更加生动,二者相辅相成,打开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门,为他们娓娓道来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绘本的内容大多都很简单,十几幅插画,寥寥数句,一个故事便结束了,留给孩子们的是大块大块的想象空间。
三、赏读绘本中文字的排列。在绝大多数的绘本里,文字还仅仅是一个叙述者,恪守职责,默默地承担着和图画一起讲故事的任务,在排列设计上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不过也有的绘本里,一行行排列得好好的文字会像脱缰的野马,突然挣脱束缚,变得又大、又粗、又黑,甚至歪七扭八地扭曲起来。比如《大卫,不可以》和《大卫,上学去》——这时的文字就不仅仅是文字了,是图画,是情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就会明白绘本作家的用心良苦。
四、赏读绘本的方方面面。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
1、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来看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本书,封面上画着一只生气的小鼹鼠,头上似乎还顶着什么东西,真不知道是谁招惹了他?他这有准备干什么去?
2、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个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
3、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像卡通片一样有趣的《母鸡萝丝去散步》带进课堂。让书中的一幅幅横长场景,领着孩子们跟随母鸡萝丝在乡间小道上完成了一次死里逃生的散步,相信孩子们一定会为萝丝暗暗地捏一把汗,一定会为最后的有惊无险长长地舒口气。当然,也一定会被那倒霉的狐狸一次又一次逗得开怀大笑。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读完故事时,可以让他们再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书的扉页,他们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书的扉页竟然是一张母鸡萝丝的散步地图。对照地图,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狡猾的狐狸是在哪里踩到了钉耙,是在哪里栽进了水塘里……
4、朗读正文毋庸质疑,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可绘本的正文部分究竟是应该由教师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不管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当孩子欣赏画面时,教师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教师给孩子读绘本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听老师读《好饿的毛毛虫》时,就有孩子一边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因为孩子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5、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祝你生日快乐》的封底,小丁子在祝小姐姐生日快乐时想“小姐姐到底会不会回来打开开心锁呢?”我们都在心底为那个得癌症的小姐姐捏了一把汗。也给了孩子们想象故事结尾的空间。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绘本阅读无论在课内进行还是课外自由阅读,教师都应在课内为孩子们搭建交流、展示、分享的舞台,在赏读中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让绘本阅读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美的幸福历程!
参考文献:
《绘本阅读教学价值走偏的审视及矫正策略》(李林山、张晓玲)
《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悦读”策略》(周微微)
关键词:绘本阅读教学;赏读;快乐
绘本的阅读教學已经悄悄地走入了新疆小学语文的课堂。作为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的绘本,它图文并茂,充满情趣,可以极大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绘本的阅读在新疆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如何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如何让绘本阅读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美的幸福历程呢?我以为教会学生赏读绘本尤为重要。
一、赏读绘本的题材。绘本的题材很多,有讲友情的(比如《圆白菜小弟》、《古纳什小兔又来了》)、讲亲情的(比如《我爸爸》)、讲勇敢的(比如《不要随便摸我》)、讲生命的(比如《祝你生日快乐》)、讲自然和科学的(比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等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优秀的绘本既是文学或故事,更是一个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
二、赏读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过去我也曾疑惑过,绘本阅读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孩子甚至大人来争相阅读。说故事情节,它没有安徒生童话那么曲折离奇;说语言,它不如语文课文中那些优美动人的词句。说图画,它也只是停留在简笔画的阶段,和专业绘画图书还相距甚远。然而就是这种读物,却让那么多人感动着。其实绘本有它的的独特魅力。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这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文字使图画更加具体,图画让文字更加生动,二者相辅相成,打开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门,为他们娓娓道来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绘本的内容大多都很简单,十几幅插画,寥寥数句,一个故事便结束了,留给孩子们的是大块大块的想象空间。
三、赏读绘本中文字的排列。在绝大多数的绘本里,文字还仅仅是一个叙述者,恪守职责,默默地承担着和图画一起讲故事的任务,在排列设计上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不过也有的绘本里,一行行排列得好好的文字会像脱缰的野马,突然挣脱束缚,变得又大、又粗、又黑,甚至歪七扭八地扭曲起来。比如《大卫,不可以》和《大卫,上学去》——这时的文字就不仅仅是文字了,是图画,是情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就会明白绘本作家的用心良苦。
四、赏读绘本的方方面面。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
1、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来看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本书,封面上画着一只生气的小鼹鼠,头上似乎还顶着什么东西,真不知道是谁招惹了他?他这有准备干什么去?
2、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个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
3、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像卡通片一样有趣的《母鸡萝丝去散步》带进课堂。让书中的一幅幅横长场景,领着孩子们跟随母鸡萝丝在乡间小道上完成了一次死里逃生的散步,相信孩子们一定会为萝丝暗暗地捏一把汗,一定会为最后的有惊无险长长地舒口气。当然,也一定会被那倒霉的狐狸一次又一次逗得开怀大笑。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读完故事时,可以让他们再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书的扉页,他们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书的扉页竟然是一张母鸡萝丝的散步地图。对照地图,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狡猾的狐狸是在哪里踩到了钉耙,是在哪里栽进了水塘里……
4、朗读正文毋庸质疑,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可绘本的正文部分究竟是应该由教师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不管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当孩子欣赏画面时,教师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教师给孩子读绘本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听老师读《好饿的毛毛虫》时,就有孩子一边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因为孩子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5、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祝你生日快乐》的封底,小丁子在祝小姐姐生日快乐时想“小姐姐到底会不会回来打开开心锁呢?”我们都在心底为那个得癌症的小姐姐捏了一把汗。也给了孩子们想象故事结尾的空间。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绘本阅读无论在课内进行还是课外自由阅读,教师都应在课内为孩子们搭建交流、展示、分享的舞台,在赏读中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让绘本阅读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美的幸福历程!
参考文献:
《绘本阅读教学价值走偏的审视及矫正策略》(李林山、张晓玲)
《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悦读”策略》(周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