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所有时代的英雄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d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递愿意探索并超越极限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应该是他成为所有时代英雄的理由。
  2012年8月25日,“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完了82年人生。去世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只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时势造英雄”,如果一个英雄能超越所有时代成为永恒,那么以后所有时代的人们都会感兴趣于同一个问题: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
  温故1969
  1969年7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乡村,20岁的小学教师奥尔森告诉他的33个学生,今天不用上课了,跟他一起看电视直播。学生们有些茫然,他们对电视直播还比较陌生,因为村子里一共只有4户人家拥有电视机。
  这33个孩子无疑十分幸运,他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了终身难忘的奇异景象:两个身着白色宇航服的人从登月舱缓缓走入一个奇怪的空间中。小学生们当时也许并不清楚,这个地方离地球有384000公里。
  在地球更多地方,人们没有条件看到电视画面,甚至无法及时从媒体获知这个本该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的重大消息。当时的中国风雨如晦,据说在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的次日,《人民日报》上唯一一则关于美国的消息是“备受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国黑人群众,掀起了日益高涨的抗暴斗争浪潮”。尽管当时《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对登月事件做了一些报道,但限于受众范围的狭小,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情,而知情的少数中国人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也很难有兴奋感。
  在当时的另一大阵营苏联,获知这一消息后,人们震惊异常。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了一圈,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欢呼一片。8年后,美国人却率先登上了月球。
  从肯尼迪发誓要在太空竞赛上超越苏联开始,美国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上耗费巨大,亦有不少美国人对此心生埋怨。但在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刻,电视机前的美国人兴奋得难以自已。
  今天的人们还可以从新闻图片和电视纪录片中看到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从月球回到美国后受到欢迎的盛大场面,其中包括持续数周的游行、总统晚宴、28个城市的亲善旅行,所到之处欢呼声山呼海啸。
  尼尔·阿姆斯特朗作为美国在太空竞赛方面超过苏联的标志性人物,是那个时代所有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英雄前传
  在英雄绽放光彩的那一刻之后,媒体总有探寻他们在英雄时刻之前一切的强烈冲动。当登月新闻的余温逐渐消退之时,媒体对于阿姆斯特朗的兴趣慢慢转移,更愿意挖掘登月英雄成名前的故事。他们奋力把阿姆斯特朗推到聚光灯下,演绎出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阿姆斯特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妈妈正准备开饭,外面忽然下起大雨。穿着新衣服的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在雨中不断跳跃,新衣转眼间沾满泥水。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只是淡定回应:“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另一则关于他的故事就更有戏剧性,仿佛是幽默的美国人编出的一个笑话。阿姆斯特朗小时候和伙伴们在院子里打棒球,他的朋友把球打到邻居戈斯基夫妇家窗户下面。阿姆斯特朗跑去捡球的时候,听到戈斯基夫妇在吵架,戈斯基太太大声嚷道:“你想跟我上床?休想!除非邻居家的小孩登上月球。”
  童年阿姆斯特朗是否把成为宇航员当作理想,此事存疑,但说他对从事飞行员工作早就表现出强烈兴趣则有事实为证——15岁参加飞行课程;16岁生日当天获得飞机驾驶执照,那时,他还不到拿汽车驾照的年龄;1947年,17岁的他选择就读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业没有结束,19岁的阿姆斯特朗便迫不及待地应召入伍,成为海军飞行员,参加了朝鲜战争。
  在朝鲜战争中,阿姆斯特朗作为美军飞行员“表现卓越”,只是后人往往忽略这些。他在朝鲜一共执行了78次任务,飞行时间达到121小时,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1952年1月。因为在朝鲜的表现,他获得了美国飞行奖章、金星奖章以及朝鲜服役奖章。
  在“英雄前传”里,原本朝鲜战争可以算是他飞行生涯里的“辉煌时刻”,可是许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岁月时,阿姆斯特朗只是说了几个字:“那不重要。”
  后登月时代
  英雄成名后,有的保持长时间的风光无限,名利双收;有的被渐渐遗忘,甚至就此沉沦。这两种情况,显然尼尔·阿姆斯特朗都不是。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12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并不愿意像其他11位那样时时站在聚光灯下,他本人的意愿似乎是一步步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他拒绝所有电视台请他讲述“阿波罗11号”往事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
  在阿姆斯特朗的后登月时代里,他总是极力淡化自己“登月第一人”的身份。他先是在1970年离开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后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1971年至1979年,他在辛辛那提大学任航空工程学教授。后来,阿姆斯特朗又投身商业活动,几乎很难让人看出他与宇航员这个身份还有什么关系。
  今天的人们再来看另外11位阿波罗计划的航天英雄,他们在返回地球之后的生活中遇到各种困扰,境况令人叹息。
  阿姆斯特朗的登月伙伴奥尔德林在回到地球之后几度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在经历众人追捧的光荣岁月之后,开始疑惑未来的人生将如何度过。他说:“我要见谁呢?我的日程表在哪里呢?将要发生什么事?这种无组织和不确定不会给你信心。”
  “阿波罗14号”飞船登月舱驾驶员埃德加·米切尔从月球返回太空舱时,有一种被某种东西注视的奇怪感觉,他感到自己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产生了一种心灵的接触。回到地球后,米切尔开始研究神秘的超自然现象,他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个“抽象科学协会”,专门研究人类意识和各种超自然事件。
  另一位登月英雄查尔斯·杜克同样无法应付登月事件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撼,他开始酗酒,并经常虐待自己的孩子,后来皈依宗教,将登月事件称作“我生命中的灰尘”。   阿姆斯特朗晚年曾感慨:“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别人才不把我当做一名宇航员看?”他似乎一直竭力摆脱闪耀在头顶的英雄光环,为了过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他因为和教师工会的矛盾而选择从大学辞职;他像一个普通学者一样在国际会议发表科学论文——《从空间探测中对地球的新认识》、《臭氧层之争》等;他还会像个一般意义上的商人,从事最基本的商业活动。
  英雄的偶然和必然
  一个人成为英雄,是偶然还是必然?阿姆斯特朗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成为登月第一人是个“偶然事件”。
  媒体显然认为阿姆斯特朗的上述表述充满谦虚成分,但是纵观登月前后的整个过程,其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偶然因素。
  据前英国广播公司航天特派记者特尼透露,在1958年至1976年间,他曾数次和阿姆斯特朗会面。据特尼了解,NASA曾经从公关角度考虑,认为“登月第一人”应该是一位更健谈、热情的宇航员,而非沉默寡言的阿姆斯特朗。现年97岁的特尼称,阿姆斯特朗是位优秀的宇航员,但同时却是一位喜欢埋头于实验室的“科学怪人”,这样的性格并不符合NASA的口味。阿姆斯特朗的另外两名搭档奥尔德林和柯林斯同样不好社交,因此也不是最佳人选。
  特尼表示,NASA更希望看到“阿波罗12号”登月,因为这艘飞船上的指令长宇航员康拉德口才了得,将是推广航天事业的最佳代言人。然而,阿姆斯特朗最终被选中,据说是因为他出色的技术和沉静的个性。
  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实施过程中也曾遇到偶发的危险,他在距离月球表面几百米的位置有个惊人发现:月球重力出乎意料的变化致使导航系统失灵,从而引导登月舱向着一个布满巨石的区域降落。担任过飞机试飞员、具有丰富飞行经验的阿姆斯特朗开始利用人工操作寻找更佳着陆点,这时,他发现燃料仅够维持30秒,原来他只顾着完成任务,忘了在着陆前关闭发动机,这有可能造成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废弃爆炸的严重后果。
  如果阿姆斯特朗运气稍有不佳,就有可能永远留在月球上了。今天人们发现,实际上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已经为他们准备了悼词以防不测。但尼尔·阿姆斯特朗终究还是成了英雄,偶然和必然一起成就了他。
  所有时代的英雄
  在阿姆斯特朗去世之后,奥巴马下令白宫、联邦政府机构、美国公共建筑和场所以及军营、军舰等处所在阿姆斯特朗葬礼当天降半旗,以此“向阿姆斯特朗带给人们的回忆”致敬。而奥巴马的竞选对手罗姆尼这样评价阿姆斯特朗:“带着对国家无法衡量的勇气和无限的爱,他行走于人类从未抵达之境。月球将想念她的第一个地球之子。”
  美国犹他州退休女教师朱丽娅·布赖恩回忆,1969年7月20日当天,他的小儿子鲍勃还在上小学,平日这个时候他早应进入梦乡。“阿姆斯特朗宣布实现了人类的一大步时,我注意到鲍勃的眼睛张得大大的,眼里满是惊喜和憧憬。”布赖恩说,“我想他那时还太小,或许不能完全理解登月的意义,但这让他从此爱上了科学探索。”
  像鲍勃一样,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孩子被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所鼓舞,由此踏上科学道路。直至今日,NASA依然将“阿波罗11号”登月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把人类送上月球不仅激励了美国,也同样激励了全世界。”NASA首席历史学家斯蒂文·迪克说,“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但在那样的环境下,登月成功证明了人类的潜能。”
  在阿姆斯特朗去世后,世界各国的人们纷纷表达哀思。1969年,多数中国人还无法获知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消息,也无法对这一事件发表理性评论。而2012年,他去世的消息却瞬间引发中文网络的关注与热议。
  如同阿姆斯特朗的家人所发表的声明:“我们为失去一个好人而哀悼,同时为他不平凡的人生而赞叹。希望全世界青年人能够视他为榜样,努力实现他们的梦想,愿意探索并超越极限,忘我地投入一项比自身更加重要的事业。”
  传递愿意探索并超越极限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应该是他成为所有时代英雄的理由。
其他文献
前几天的一个早上,我去单位上班途中,看到一家售楼部外的绿化带中,有两个年轻人拿着斧子在用力修树,把挺粗的树枝砍下来。售楼部附近有位店主说:“还是人家卖楼的厉害,这么粗的树枝都敢砍,树如此一修,就挡不住他们售楼的招牌了。”  中午下班回家的时候,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路边绿化带中树木的修剪情况,发现绿化带中还有一些树木遭过度修剪,致使这些树木明显没有附近其他树木茂盛。  绿化带中的树木作为创建园林城市不可
慈善质疑风暴再一次得到了中央政策层面的回应——《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  2011年以来,郭美美炫富、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丑闻、天价餐费等事件冲击之下,中国红十字会获得的捐赠收入,从2010年的30.12亿元降到2011年的5.58亿元。  国务院新出台的《意见》在第五条说:“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各级红十字会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红十字会
医药分开、管理体制改革是友谊医院改革的两条主线  2012年7月1日,北京友谊医院率先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其“医药分开”改革试点更受到全国关注。中央相关领导也曾多次批示,密切跟踪友谊医院的改革动态。  近日,《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刘建。  硬任务要软着陆  《瞭望东方周刊》:通过前一段时间改革之后,医院有哪些改变?  刘建:由于挂号费的调整,挂普通号的病人多了,专家号不再那么紧张
博物馆绝不仅仅为今天的城市记录过去,也为未来的城市留存今天    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成为开幕式的Logo,上海世博会也有脚印,以书面语称为“足迹”。  世博园城市足迹馆门口轮候的时间基本是恒定的,从队尾到进馆通常是半小时。有很多回头客;不懂的就直接略过,排热门馆去了。这种不温不火的恒温局面,说明对此“内涵馆”,爱者恒爱,不知者不去知。  上海人以“合算不合算”的价值体系掂量这座馆,“光把里面的
生态文明既包含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态福利等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含生态公正、生态义务、生态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等精神文明的内容, 还包含生态民主等政治文明的内容  潘家华欣然赞成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即中国需要一个区别于“美国梦”的“中国梦”。  “这个中国梦的抓手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会再采用美国人那种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炫耀性消费’是不可
面对一些人“小错不断、大罪不犯”国家怎么办?长达50余年的时间里,劳动教养制度填补了这项“空白”。而今,劳动教养制度有望被“违法行为矫治法”取代。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今年的人大报告中提出,要将“研究制定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列入今后一年的工作任务。  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也表态,行为矫治法是对原来中国实行的劳动教养制度进行的改革和规范,已列入今年立法计划,立法速度会
解放军训练部门的军官大多熟知美军的至高法则:像作战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作战  南京军区三界训练基地,“2012·南京对抗”实兵演习展开。  基地导演部的LED大屏横切四块:1号屏显示综合对抗态势图;2号、3号屏直播红蓝双方的现地行动;4号屏以饼状图即时呈现双方战损,分别代表人员轻伤、重伤和死亡的粉色、黄色和黑色,渐渐蚕食着代表健康战斗力的红色,装备受损或被击毁,也立刻化作饼状图上的黄、黑色块。  
汉江边上的人们,如同生活在王安忆笔下秧宝宝的水乡世界    常常,我们在难以忍受大城市一味追求的高效率高速度之后,却无法面对另一个新的诘问:何不返乡?  故乡还回得去吗?起码在种种新闻报道中间,我们看到一些乡村在疾奔向前的潮流中被无奈裹挟。它们被钢筋铁臂的挖掘机凿空,被向往现代化的人们抛弃。它们纠缠在宅基地产权的是非里,抛荒在不管不顾的蔓生野草丛中。似乎不必亲自去看,便大概可知今天的诸多乡村,已经
自然科学、创意文学、经济学、公文英语、天文学、钢琴、芭蕾……这是上海一家名叫“天才宝贝”的早教(早期儿童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所针对的对象都是3至6岁的幼儿,它还有一个诱人的名字:EMBA(“E”在这里代表早期“Early”,而不是高管“Excutive”)。  上海“天才宝贝”是美国著名的早教机构SASTRACKIDS的加盟店,在上海有三家分中心,杭州和广州也各开有一家。    在这里任职的王老
按照2008年俄罗斯宪法修正案,俄总统任期从4年延长至6年,这意味着,今年重新掌舵俄罗斯的普京,其总统任期将持续到2018年。未来六年普京的坚定目标是——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强国的地位。那么未来六年的中俄关系,会处于怎样的战略坐标?  今年年初,普京就发表了数篇类似总统竞选宣言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就是要千方百计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第一流强国的地位。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就是必须实现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