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教方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一些老师实际的作文教学,很少有“循序渐进”的,但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在按训练要求“一步一个台阶”,“步步落实”的,认为自己这样的教学是讲究章法,“有板有眼”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太明白。我的教学经历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趣味差异较大,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高一新生入学,有的记叙能力很强,有的发议论比较深刻,有的已有成熟的个人见解,有的表达很老到,有的则语句不通,有的则为写不满四百字而东拼西凑……虽然他们都能通过中考,语文素养却未必都及格。每个班总会有几个学生,写作比一般高三学生要强,因为他们读书多,“经验”丰富,落笔海阔天空,常有惊人之语;而教到高三,个别学生仍然停留在高一水平,这三年,他在语文学习方面没什么进展。
  学生写作基础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写作个性不一样,因此想到,很难以写作教程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写作教学序列容纳了能力要素,体现参照标准,可以供教师教学选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不整齐”,即使设立“起点”,一段时间之后,新的差异又会出现。每个年级的教学,有个大致要求就不错,作文教学不是按图作业,不能胶柱鼓瑟;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豐富的可借鉴的思路,往往会有些效果。
  学生的写作,很难用一种方法教出来。也很难对一个教学班用一个既定标准去衡量。
  观察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实际上随意性很大。有些学校,找到一个“好题目”,便一哄而起,从高一到高三按同一要求做一个题目。也有学校初一进校,就做当年中考作文题,名曰“摸底”,这些做法没什么道理,竟然习以为常。既然敢于这样“无序”,又何必强调“序列化”?与其这样随意,不如尊重学生学习个性,设立“自由写作阶段”,至少一个学期,让学生自由地写。在这个阶段,学生能领略自由写作的趣味,能有自由表达的意识和热情,或许能找到“感觉”;至少让他有些底气,不怕写。
  学生自己能上楼梯,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一、二、一”。初三教学要求学生学“一事一议”,而我看到一些学生已经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观察问题了,谋篇布局时,早就会“然而”“但是”“不过”“退一步说”了,四五百字根本满足不了他。但老师希望他,“中规中矩”“格式正确”,认为他没有按要求,只给他70分。这样的教学,是阻遏他的进步。教师评价失当,很可能是自己缺乏写作经验。
  看一些初中教师的作文评语,真是辛苦:从内容、结构到表达语言,全面评价,写了三五行。但如果我是学生,看了这个评语会认为作文太难,怎么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呢?不过五六百字的文章,每个方面都有具体要求,“我就混混算了,反正写不好”——不少学生到高中后和我谈起初中作文要求高,会这样说。“总是写不好”,和这个“全面要求”有很大关系。“能力求全”,是对作文教学要求的误读,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未必会使学生成为自觉的写作者,相反使他丧失写作趣味。
  如何既能考虑教学要求,也能照应学生的作文趣味?
  改进作文教学,措施要有灵活性。即如初中写作教学,要在具体方法方面给学生一点指导,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多教些办法。学生有了方法,“点子”多了,即使作文题有变化,要求有不同,他都能有应付办法,有比较,有选择,甚至有些自己的创意。比如,写记叙文,叙述一件事,可以提醒他:其实可以有两三种不同的开头方法。他认为构思符合要求了,能不能教他点文学经验,来些“吸引力”和“悬念”?同样一句话,能不能试试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你写完了这一篇,估计有些材料你没用上去,你觉得“用不着了”,它是不是可以成为另一篇作文的开头?……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积累意识,变化意识,有许多可以“换一换”的材料与方法,他在作文时,就能有“灵机一动”的可能性。作文教学如果常有这样的启发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一些方法,有思考,有鉴别,那几乎就不用教了。
  有高一学生的作文,开头一节很干净,就一句话,“原定星期二的物理测验取消了”,这个开头已经不错了,但自改时,他改成“物理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全班一阵欢呼”,这个开头引人入胜,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表达,只有学生懂,局外人未必知道,那句话其实是说——学生发现物理老师手上没有捧着试卷。讲评时问学生,他这样改有什么好处?大家说“当时就是那个样”。这样的叙述不仅是生动了,而且信息量大:谁都畏惧测验;气氛出来了,喜从天降而情不自禁;物理老师和大家关系还不错(否则要变脸的)……其他地方可不可以有改动?作者说,他本人并不畏惧物理测验,他做了充分准备,而且考多少分他一向不在乎,可是他认为如果取消测验的话更好。我说这样一来你可以写出点“起伏”了。读者会关心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下面的事由你说了……我觉得,这样来自学生作文的例子,教师可以直接和作者“对话”,让他明白:可以有更多的写法,也可以改得更有趣。——我们的对话,全班都在听,每个人都可能各取所需。也许作文讲评中比较难得有可供借鉴的鲜明案例,但发现了就要及时抓住,如果引导启发得当,他就有可能把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变为举一反三的资源。
  畏惧写作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不少是由于没法写好一段话(高中生偶尔也有这样的现象)而感到困难,如果他能一两句两三句地写,不要先和他强调“段的意识”,可以让他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先把“零碎”写出来,然后再“拼”,“组装”,——让他从这一过程中明白文句的“顺序”。有教师误认为这样不讲文章逻辑不行,但学生写作感到困难时,提过高要求只会让他丧失信心,甚至放弃;降低要求,做基本训练,有可能引导他过难关。会写“段”了,所谓“谋篇布局”才有可能。我在高一课堂上见到冥思苦想而写不出一行字的学生,我会问:“是不是不会‘开头’?”学生点头,我悄悄说:“那你就不要开头了,直接从第二段写。”——我了解学生的心理,我自己写作有时也有类似情况。下课时学生说:“我写完了,补了个开头,挤在稿纸上面了。”我说:“下次再有这种事,先空两行不就行了吗?”——谁规定过,作文必须“按顺序从头写到尾的”?
  有时要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作用,把坏例子集中起来,让学生感受,特别是那些俗不可耐的套路,言之无物假大空的套话,让他自己读,让他感到不舒服,真正体会鲁迅说的“不应该那么写”,逐渐形成他的写作自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作文不能搞机械训练,“模仿”只是初级写作。小学生初学写作,模仿一些名篇的表达,不是不可以;到了中高年级,就该让他自己说话,有创意的表达要从童年开始。读到初中,仍然让学生抄写“好句”,模仿名作或范文的表达,学生作文会有“匠气”。学生的阅读积累,不是为了建立“模仿库”,而是通过大量阅读,形成“经验”,有了创新的意识,获得智慧,有独特的表达意识。儿童睿语,不是他会模仿了成人名人的话,而在于独特性,像是“不可能由他说出的”,而他竟然说了,其原因在于他有了“思考”。
  总是听到教师喊作文难教,也许他们本以为靠一本语文教科书就能教会学生作文,但怎样拿教科书去“教”,要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了解了学生的写作状态,办法才会出现,经验才能起作用。如果我们能客观地分析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形成,就不难发现,作文是实践性极强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个“慢活”,是“手工业”,面对几十个拿着笔准备写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有无数的“点子”。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往最简单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一届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能有些微差别,一辈辈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内容本身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什么变化——除非课程标准有所变动。这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的主渠道自然是课堂,而课堂的本质就是把课前精心准备好的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并被学生内化。  那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如何呈现?有
期刊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中,很少长篇大论的教育术语,多的是亲切随意的案例随感,让读者看到了李校长一次次不懈的尝试与探索。  他批评教师“习惯端着自己”,要求教师不做“警察”做导师,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与学生关系;他还提倡“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他倡导平等,“师生平等绝不是喊出来的,必须靠一件一件小事把平等做出来”;教师对学生,应该“从说服走向对话”,要以“同理心换位思考事情背后的原因”,等等。
期刊
打开2015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各市的试卷都呈现出立意新,构思巧,时代感强,语文味足的特点。连云港市的中考试卷亦是如此,无论是立意、选材、设题,还是结构安排等,命题者力求将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有机融合,实现了语文课程内外的有效衔接,使整个试卷无一处不充盈着语文味。考试虽然已经结束,我想试卷特点的分析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我们今后把握命题方向、反思课堂教学不无裨益。  一、试卷呈现的特点  (一)
期刊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每册书的每个单元,均编写了诵读欣赏专题,所选文本都是诗词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之所以在阅读教学之外编写诵读欣赏专题,不外乎是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实际教学中,该专题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么等同于实用类文本一样来教学,要么把它作为积累素材,让学生读读背背,
期刊
“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又是极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教《皇帝的新装》,我总是要先读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给成人读的童话》,我越来越相信,最要读童话的应该是成人,我们必须要在童话面前集体脸红!  可是,最初的童话,我们只把它作为成人教育儿童的工具,简单粗暴地给孩子们的阅读贴上意识形态化的解读。《皇帝的新
期刊
大家都熟知,人物、环境、情节是构成一篇小说的基本三要素,很多老师都会执着地、千篇一律地按照这三个要素来架构和组织自己的小说教学。如何在尊重小说表达原貌以及小说文体特征和学生阅读小说的实际情况、阅读兴趣等方面来进行小说教学,笔者觉得所有的教者都应该做一些有效的尝试。笔者觉得小说中纷繁众多的“物件”应该成为小说教学中很好的抓手。这里的“物件”就是指小说中存在的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或者风景,这些“物件”的
期刊
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两个依据:一是教材,二是学情。我以《春》这节课为例,从教材和学情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准确定位一堂课的核心目标,以及目标的达成策略。  《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亲近文学、珍惜金色年华、了解民俗风情,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是朱自清特意为教材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以清新优美
期刊
2015-2016年,是中国文学的开拓创新、锐意奋进之年。继2014年召开文艺座谈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些文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直面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在国际上频频斩获大奖,文学领域呈现繁荣的态势。  《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
期刊
一、关于目标  对于这一单元,《教学参考书》上列了三个目标: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冯延巳及二主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用浅近的文言写一两则词话,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平心而论,这三个目标,就单元选材而设,它是恰当的,但并未能扣及此单元主题“展苞初放”四字。唐五代词,为后世词之新芽初萌、蓓蕾才绽。作为一种初露头角的文体,词有何特质,应该
期刊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