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为胸痛患者“保驾护航”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半年前,家住上海虹桥地区的薛先生因感觉胸口不适前往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医生询问病史后,为他做了心电图检查。很快,与社区医院联网的胸科医院胸痛中心传来了心电图报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能。看到报告,社区医院医生立即向薛先生说明情况,并启动了转诊工作。当救护车将患者送至胸科医院时,胸痛中心的医生已经做好了相应准备工作,很快将薛先生送至导管室。15分钟后,医生为薛先生植入了两枚支架,打通了被堵塞的冠状动脉。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薛先生至今依然心有余悸:“我当时只是觉得胸口有点不舒服,没想到竟然是急性心梗!我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还在急护车上的时候,胸科医院的医生已经知道了我的情况,并启动了手术前准备,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我疏通了血管,挽救了我的生命。”
  医生的话:从薛先生走进社区医院,到诊断、转院、接诊、手术,仅用了96分钟。他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主要得益于胸科医院于2016年底启动的“胸科—社区”网络化联动模式。2016年底,胸科医院和长宁区卫计委签订了“区域医疗协作共建协议”,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新华街道、天山路街道、虹桥街道、江苏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五家社区医院建立合作。经过半年多的紧密协作,“胸科—社区”网络化联动模式已初具规模,至今已有数十名像薛先生一样的急性心梗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社区医院:胸痛诊治的“首道防线”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已高达2.9亿。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导致心血管病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得到治疗,存活率越高,预后越好。但在我国,急性心梗的救治现状并不理想,很多患者因未及时发现、未及时治疗而错失最佳治疗机会。
  为进一步规范急性胸痛疾病的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我国正在加速推进普及“胸痛中心”建设。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指南再次强化了缩短急性心梗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到血管开通时间”的重要性。想要缩短患者的FMC时间,社区医院的“健康守门人”作用不容忽视。
  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胸科医院以贯彻落实“分级诊疗”为切入,率先将胸痛中心建设从“以点带面”逐步向“网络联动”转型,将胸痛中心诊治阵地前移至社区。胸科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建立了一套远程心电会诊机制,在社区医院就诊患者的心电图能实时传输至胸科医院胸痛中心,经专科医师诊断后,可立即启动高危患者转诊,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而当患者在胸科医院的治疗基本完成后,则可再转入社区医院,由全科医生负责术后随访和康复工作,以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上下联动”:显著提高胸痛救治效率
  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的“分级诊疗”政策明确提出“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要求。在“胸科-社区”网络化联动模式中,胸科医院和社区医院有着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作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胸科医院主要负责专科保障和快速救治;作为一级医院,社区医院负责高危患者的有效转诊和康复治疗。同时,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与胸科医院的专科医生建立了实时沟通渠道,双方可以在微信群中进行实时互动和病例讨论;胸科医院还会定期举办专业论坛,定期派专科医生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门诊和查房带教,提升全科医生对胸痛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将胸痛患者的“健康网”做实、做强,使更多患者受益。
  专家简介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認证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
  特需门诊:周一、周二上午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都市人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更多人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及调养;而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涌现,也使更多的人开始重视选择中医手段进行综合治疗。除了中药汤药、针灸、火罐、推拿之外,近年来膏方因其服用方便,效力持久而成了许多选择中医调治人群的首选。但如何选用适合自己的膏方,是否要在冬令大补特补,成了许多人困惑之处。  荤膏、素膏、蜜膏、清膏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将复方中药饮片反复煎熬,去渣过滤后取汁浓
薯芋类蔬菜包括甘薯、马铃薯、芋、魔芋、山药、豆薯、菊芋等,既可当蔬菜,又可充当粮食、饲料,还可作为工业原料。上得席面、入得家常的马铃薯  马铃薯别名土豆、洋芋、地蛋、山药蛋、荷兰薯等,原产于南美洲,目前已遍及全世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均有栽培,尤其是在欧、美等温带国家,马铃薯在人们的膳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始于1700年,由荷兰传入。马铃薯易于生长,能与玉米、蔬菜、林木等作物间
近年来,国民养生保健热长盛不衰,不少保健品凭借其“神奇功效”和“普遍适用”,风靡已久。这些保健品真有种种神效、几乎人人适用吗?人们在使用时存在哪些误区?本刊特邀中医、营养、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对这些年来大众热捧的保健品进行详细分析、客观点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科学认识、理性对待、正确食用。  被“神化”的保健品1:冬虫夏草  传说功效:无论健康与否、体质怎样、病证如何,均可服用虫草,并获良效。 
专家简介  侯金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国家973子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因为肝脏中感受疼痛的神经非常少,所以它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痛苦,
今年72岁的陈先生,年轻时是一名公交车司机,由于工作原因,饮食一直不规律,年轻时不觉得什么,退休后却时不时会胃痛,近来更是有些反酸、恶心。陈先生的儿子小陈听说后,想着父亲的病可能是胃酸过多导致的,便决定到附近药店买些药回来。可小陈一到药店就傻眼了:柜台里摆放的抑酸药,少说也有十几种,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咪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雷贝拉唑,等等。上网搜索后,小陈发现,抑酸药大致被分为拉唑类药物和
运动处方: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黑廷格尔首次将一些运动方式写进了处方。现在,小到咳嗽、发热,大到心脏病、癌症,医生开处方时,常会建议病人进行适量运动,并说明运动的时间、强度等。例如,一名哮喘病人的运动处方可能是:“每周坚持散步3次,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游泳1次,每次不超过45分钟;坚持2个月,随时与医生沟通你的感受。”目前,在一些基于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运动健康门诊,心血管、内分泌、骨科、营
杨勤萍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毛发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毛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委员。擅长脱发、痤疮、白癜风、银屑病、黄褐斑、湿疹、鱼鳞病等皮肤病的诊治及常见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读者来信:秋天掉发引发担
近日,第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糖尿病报告》发布。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各地患糖尿病的人数都在增加,约有4.4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是1980年的近4倍,预计这一数字在未来20年还将翻倍。糖尿病发病人数上升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每个人都要积极应对糖尿病,并提出以下“25字行动建议”:吃得要健康,身体动起来,防止过于胖,有疑查血糖,按医嘱执行。
烈日炎炎,夏花绚烂。不少在夏日盛放的花,不仅观赏价值强,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荷花  荷花又名莲花,有“出水芙蓉”之美誉。它浑身是宝,荷叶、荷蒂、荷梗、荷花、莲房、莲须、莲子、莲子心、藕、藕节均可供药用,俗称“荷十药”。比如:藕性寒味甘,生食可清热、凉血、散瘀,熟食能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藕节能收涩止血、化瘀;荷叶性平味苦,能清暑辟秽、升清醒脾、化瘀止血;荷花性凉味甘苦,能活血止血、祛湿消风
生活实例  小王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平时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对待工作认真负责,领导对其非常满意。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王开始每天早晨迟到,上班精神恍惚,总是出错。原来小王病了,每天晚上睡觉前开始发“风疹块”,夜里奇痒无比,影响睡眠,而且越抓越痒,越抓越多,到了白天却又一点事情都没有。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荨麻疹”,给她开了一些“止痒药”。  小王上网搜索后发现,这“止痒药”不良反应可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