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惑与有祸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课堂教学的你,相信常有与最佳教育契机不期而遇的机会:当预设之外的场景出现,你将如何处理?无疑,这正是对你的理念与技能的双重考验。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老师先带着学生复习了周长与直径的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6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实物进行测量,探索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下表1—4列为7个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
  上表中,比值一栏有几组明显的数据错误(见作者补充的“正确结果”项),但上课老师未予理会,继续波澜不惊地进行后面的教学,学生也没有一个表示质疑,或者站起来指出其中的错误。这样的教学看似“无惑”,实则有祸。在我看来,作为教师,只要稍稍口算一下,就不难发现第1组中数据的错误;而第4、6、7组的貌似完全正确,更应引起上课教师足够的警觉,因为在所有的实验中,能正好得出3.14的数据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难道这些巧合都被同一个班的学生遇上了?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课前预设是让学生在测量和计算的“活动体验”中认识圆周率,初衷非常好,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里出现了两个意外的“拐点”,教师处理得好,本可以顺势在此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对第1组的比值差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第1组的数据用估算或口算进行检查,进而向学生揭示反思与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把学生引向沉稳、细致的学习过程,这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品质教育的极好契机,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而对第4、6、7组计算出的比值结果的惊人一致,教师本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3.14的由来及科学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测量和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数学素养,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教师依然没能抓住。
  据我课后访谈第4、6、7组学生得知,他们在看书(或更早)的环节就已经知道了圆周率为3.14,受此影响,当测量并算出首位商3之后,他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结果“应该就是”3.14了。学生并不知道,通常我们的测量结果与圆周率的实际数值会有一些误差;他们更不了解,π是历经了千百万次实验后得出的一个“近似数”,而不是某一个圆形物体周长和直径的精确比值,不是随手测量任何一件圆形物体都能得到这个“精确数值”的。学生不知情有可原,但作为教师,不知道这种情况或者任由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无痕地”滑过,那就不能原谅了——教师数学素养和教学经验的不足,会使他无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另外,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教师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分工,对于每个人在小组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应给予一定的关注(比如设置验算员等),以确保研究学习的结果真正能够代表本小组集体的智慧。
  (责编 白聪敏)
其他文献
从注重与教材要义、主体特性、课改目标相结合三个方面,简要论述预设活动的开展。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原本是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负责经营和管理外汇业务。外汇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是我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外汇理财产品业务作为中国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是"双一流"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地方高校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就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为"双一流"建设下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
“曹经U1份真诚DI爱摆在偶D面前,但4偶米U珍C,等到失7D4候偶才后悔默G……”你猜得出这段话是什幺意思吗?这是《大话西游》里的那段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放在我的面前,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