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互联网时代背景,为小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途径和现实可能。如何利用“微课程”的各种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将对此展开探析。
  一、微课程基本概述
  “微课程”是当下十分热门的教学方式。它以其“短小精干”的独特优势,受到教师们的追捧和推崇。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同构现在流行的视频制作技术,将课程制作成几分钟不等的小视频,通过线上传播的方式,以极其便捷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到课程教学内容,占时少、效率高,非常适合各类课程的教学开展。同时,“微课程”采用的是线上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传播性,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即能够实现教学线上互动。教师既能够自己上传网络,又能够通过网络观看其他教师上传的视频,取长补短,实现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二、基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应用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微课程的设计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微课程教学方式,首要任务是先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划分,保证每一堂微課程都具备一定的主题意义,使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旨明确。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关于“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为例,这堂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红外线传感器”,简单了解其运作原理。对这一课程,如何将理论化的知识讲述得通俗易懂,便于小学生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在进行微课程的拍摄,可以将拍摄主体作为演示红外线传感器的实验,教师的讲解以画外音的形式插入视频,最后添加字幕,配合一些有趣的后期和动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会适当地取材一些课程上没有的内容。怎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保证课堂的重点不会发生偏移是重中之重。在上文中提到,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保证具有一定的主体意义,而这一主体意义是存在前提的,即依据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有部分教师不能完全理解掌握这一要点,导致很多时候微课程的设计与微视频画上等号,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简单地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互联网内容,不仅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对于微课程的好奇心降低,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微课程的应用
  微课程教学形式是当下互联网信息时代所催生的产物,也是教学形式发展和探索的必经之路。通过微课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对比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基于微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讲解的内容太多,而更多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很难全盘理解;而一旦出现知识误区,就会如同“滚雪球”一样,误区会越来越多,迫使学生最后被动地放弃学习或丧失学习兴趣。
  以“画图工具”这一课的讲解为例,虽然时代快速发展,学生基本家家户户都能够接触到网络,但是类似计算机中“画图工具”等,小学生平时接触得比较少,是比较陌生的教学内容。一般传统教学会以课堂演示、课后练习、下节课总结反思这样的过程来完成教学。而实际教学过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排课较少,教师课堂演示过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课后练习又得不到及时的答疑解惑,很容易形成知识误区。应用微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画图工具”的认识分成三到五个不同的小视频,如“认识画图中的小帮手”、“如何纠正我们的错误”、“认识键盘按键与画图的关系”等等,拍摄视频时同样可以将画面主体录制为演示过程,教师讲解以画外音的形式插入,学生可以对照教师的视频来做课后练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反复听,给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
  三、正确处理微课程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综上所述,微课程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传统教学的课堂,主攻微课程教学模式。诚然,相比较传统的教学课堂,微课程教学的优势不可比拟;但传统教学具备微课程所不具备的、不能取代的优势,那就是直观教学。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直观的,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进行教学的,两者之间能够产生良性的互动,这是微课程所不具备的。以“参观网上动物园”这一课程为例,“参观网上动物园”实质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引擎搜索动物,了解浏览器的作用,如果全盘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学会搜索方法,不能衍生出其他内容。而课堂教学,则可以在教材的基础,倡导学生利用浏览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记录下来,学会搜索方式的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真正了解互联网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平衡微课程与传统教学课堂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开展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微课程教学,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课堂的短板,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教学目标的展开,但不能因此忽视了传统课堂的优势,不能本末倒置。微课程只是传统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个补充内容,能够给传统课程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同样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服务的,在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教师更应当注意这一点,不能一味追求效果,忽视了根本。本文仅通过简要分析阐述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和应用,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究,提出更多可实践的建议和意见。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根据科学实验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中取材,合理地将科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接触实际生活。本文立足于小实验、大智慧、巧应用的原则,探索尽量将生活中所选取的材料应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探究中,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方法。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的阶段中,所以在小学科学
精准观察离不开精密仪器,但如何使精密仪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改善操作方法,以期在最短的教学实践之内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着重从改善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方面改善课堂效率来进行讨论。  一、确定观察主题,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
在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范围真正明晰之前,赋予其特别法人这一法律身份虽然能够解决民事主体资格问题,但对于更为核心的自治目标的实现而言,《民法总则》的出台和特别法人身份证的颁发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制度上的“叠床架屋”。一系列根本问题和次生困境尚需找寻提纲挈领的抓手,期待其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能得到持续、深入、及时、有效的关注和回应  中国基层社会历来有“民自为谋”与“民自为理”的传统。皇权时代的国家机构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堂倡导探究式学习对于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创设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积累经验,树立学习自信心,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