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思想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之一,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学校教学、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限度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在新课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要为每一个学生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如何在学校特色教育中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我校在多年的实践中,从开展个性化德育、建立音美体特长教育、实施分层管理和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广大适龄青少年,在一个教学班中,尽管他们的年龄相近,但由于遗传、环境和先前教育的不同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知识的特点也就不一样。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在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不可分割,即: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启发诱导,是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成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诱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究其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启而不当”,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导,而是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
  四、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前提,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的内在动力。热爱数学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使师生情绪愉快,亲密合作,从而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学记》指出:学生常犯四种毛病,或贪多务深,或孤陋寡闻,或浅尝辄止,或畏难而退。其原因在于“心之莫同”,即个性差异。教师要“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
  (作者单位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八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了钳工技能竞赛目前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不同于日常教学的训练方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从刚开始时苗子的选拔到操作技能的快速提高,再到工艺分析能力的强化以及竞赛时的心理素质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得参加技能集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迅速提高,从而在技能大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技能竞赛;技能训练;迅速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
高考单选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为了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命题者会把一些语法题目设计得较为复杂,容易干扰学生的解题思路,造成错误的解答。本文将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语法典型错例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同学们战胜这类易错题。  一、虚拟语气用法难于辨识  汉语语法中没有虚拟语气这一提法,所以很多同学觉得这个语法很抽象,再加上表虚拟的条件多样,结构复杂,考生极易失分,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电工基础;研究性学习;探究;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