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性思维在大学英语学术写作中的渗透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明辨性思维在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中的渗透,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与其它思维,拓展教学区域,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明辨性思维 大学英语 学术写作
  一、关于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明辨性思维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也翻译为批判性思考或批判性思维,它有各种定义或不同的解读。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于1910年在《我们如何思考》提到反省性思维,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现代批判性思维的起源。1941年格拉泽提出: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必须有质疑的态度、逻辑推理知识以及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认知技能。1987年美国的恩尼斯指出,对一个问题,明辨性思维立足于理性地反思它的相关证据来得出判断,即“是为了决定相信什么或作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 1990年,四十六位美国和加拿大专家发表的《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中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解释、分析、评价、推论、说明和自我调节。 明辨性思考的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澄清意义、收集证据,评估证据、推断结论、考察其他有关信息和作出综合的判断。
  明辨性思维的由来,广义地说,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批判性思维,但美国的杜威是目前公认的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批判性思维运用于教育在西方也是近期的产物,大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了现在在西方教育界几乎泛滥成灾。目前在西方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其说是思维方式,不如说是教育方式,尤其在经济、历史、语言文学、社会科学等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学生的一个评价手段。思维或思考的英文动词Think,按思维模式理论,思考(think)包含认知(perceive),猜测(imagine),归因(reason),领会(understand),记忆(remember),见图1,而广义的思维还包含爱、喜、价值、目标、渴望等。思维的各部分其实也是学习过程中需要实现的重要动作或步骤。明辩性思维运用于答案因人而异的问题(此类问题的答案就是个人观点)或答案有优劣之别的问题questions with better or worse answers (well-reasoned or poorly reasoned answers),可以促进归因与推理、加深领会、助于有效记忆,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激发“爱、喜、渴望”等。
  当学生批判地思考如何学以至用,逐渐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有效而又愉快地想出方案,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渐提高,并且将这些活跃的思维习惯和自信的动手能力带到生活中或将来的工作中,即是惬意的教学与学习的成果。各门课都值得提倡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知识技巧、技巧、态度和习性上的批判性思维,即让他们能够善于批判性思维。
  二、明辨性思维在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的渗透
  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涉及词汇、语法、体裁、学生思维等,属于语言输出或英语综合运用;对中国大学生而言学术写作是英语课最难的任务之一。明辨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先搭桥,后渗透,兴趣贯穿始终”,根据这一原则,老师应丰富课堂活动、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比如,根据明辨性思维的核心概念,合理设计课堂座位编排,构建优质英语学术写作的学习课堂。无一种座位编排适合于所有写作课堂教室环境或所有写作活动。不同的课堂座位编排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如图2所示,我校英语学术写作课堂的座位编排多种多样,有半圆形、椭圆型、马蹄形、U形、行列形、圆桌形等。根据活动编排或课堂内容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座位编排。
  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果会随着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组织活动的特点差异而变化。根据调查87%的教师赞同合理的课堂座位编排形式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例如,小班作文话题预热的课堂中,比较适合圆桌形的座位编排,因为圆桌形编排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与合作,又能很好地规避圆桌形编排纪律不好操控性的弊端。但也不是每一节英语课都适合使用圆桌形座位编排形式,中班或大班的范文解析、语法课堂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当教师在进行课堂英语知识讲授时,适合采用行列式的座位编排,方便教师观察全班同学对英语知识的吸收情况,减少学生间的相互干扰。在英语活动操练环节,如小组讨论学术话题并形成小组作品后汇报的课堂,方块形分组的编排形式将有利于学生的互动讨论。
  将明辨性思维渗透入学术写作课堂之后,写作课不再是单纯而传统的写作理论讲解、语法解释、句型和语言知识的运用的讲课,课堂也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成为课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各种话题的引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批判性思考;根据话题的需求或要求,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并适当引入小组竞赛等形式,提高课堂参与的热烈程度。授课过程,教师讲与学生小组讨论、团队汇报以及个人报告的形式相结合,有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明辨性思维的氛围中,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总之,通过明辨性思维在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先搭桥后渗透。从教室的座位编排开始渗透明辨性思维,做到合理编排座位;再到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渗透,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合理地丰富教学手段,使写作课堂更富活力与创造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与其它思维,拓展教学区域,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Dewey J.How We Think[M].Boston, New York and Chicago: D.C.Health,1910.
  [2]Glaser E.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41.
  [3]ENNIS R H.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abilities[M].BARON J,1987.
  [4]张梅,印勇.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其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12(6).
  [5]苏晓萍,郝玫.多元智能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发展,高中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新改革的教育而言,教学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进行培养,旨在提高学生乐于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培养  一、前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而阅读就是应用英语所学知识的一种最基本的途径。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查自己对英语知识点的掌
【摘要】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是英语教学工作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不断思考探究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不仅产生了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还需要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多元智力理论和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从而探究大学英语多元评价机制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英语教学 多元智力 多元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能够对师生的教与学的状况,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量化评
【摘要】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趋频繁,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精听是听力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精听训练,消除在听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掌握精听的各种技巧,为英语互动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 重要性 精听 心理影响 训练方法  一、对于听力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地位的越来越高,与多个国家的交往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日常使用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语言学习评价的重要项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写作”的技能要求放在语言技能中“写”的部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应达到不同的标准要求。具体到初中各年级分别是:七年级(三级)(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2)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3)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八年级
期刊
【摘要】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缩写,中文译为全身反应法,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sher提出,这种教学法旨在通过做动作来学习英语,让学生在做中学。因为做动作能在孩子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孩子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回想动作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一定的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及小学中。本文通过研究TPR教学法设计的合理性,提出符合实践的应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科学和艺术有过几次亲密的接触。其中,几何透视学的发现是科学对绘画最早、最有价值的帮助。因为应用了透视法,才让物体在平面上也能呈现出三维
期刊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中国文学中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在用英语对一个人物进行介绍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使用白描手法进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
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有些题做过多次讲过多次但仍错呢?这说明学生存在知识盲点有漏洞。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答题率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错题集在小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