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终极意识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4970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中国神话具有强烈的终极意识,其中盘古开天神话思考了“宇宙起源”问题,女娲神话解答了“人类起源”问题,伏羲神话则解答了“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的终极问题。
  关键词:中国神话;终极意识;盘古开天;女娲;伏羲
  中图分类号:I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192—02
  
  神话是最远古的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是经典之前的经典。神话是先民意识的最初觉醒,是先民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并有意、无意地征服世界而迈向文明的第一大步,代表了当时人们最高的思想水平和科学解读。
  在当代文学界,评论家常常把作品的思想含蕴分作三个层面,即社会关怀,人文关怀,终极关怀。其实,中国神话初始思考并试图进行解答的问题就具有终极意识。
  
  一、盘古神话中的终极意识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最远古的神话传说之一。据孟宪明先生的《中国经典神话》记载,远古时没有天地,也没有世界,混混沌沌的宇宙浑然像一个大蛋。伟大的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时就长成了一个巨人。盘古慢慢地睁开眼睛——这可是人类第一次睁开眼睛!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什么?只有厚重黏稠的黑,浑无边际的黑。他站起身,举起长臂,蹬直双腿,使出浑身力气打了一个威力无比的哈欠:“啊——”打过哈欠的盘古再次睁开眼睛,却发现厚重黏稠的黑暗竟被他“啊”出一道缝隙!盘古高兴了,接连打了三个哈欠。哈欠打到第三个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蛋裂开,一片光亮透进来。他怕被撑开的黑暗再合上,就伸直胳膊挺直腿使劲往外撑。奇迹出现了:盘古手推的部分慢慢往上长,一天长高一丈;盘古脚登的部分渐渐往下沉,一天增厚一丈;盘古在中间,一天长高一丈。这样又经历一万八千年,上升的部分极高极高了,下沉的部分极厚极厚了,中间的盘古极长极长了。上升的部分,人们叫它清气,也说它是蛋清,它就是现在的天,所以天总是澄澈透亮。下沉的部分,人们叫它浊气,也说它是蛋黄,它成了今天的地,所以地总是朴厚浑黄。天地相距九万里,也说九重天。盘古心血耗尽,累倒在地,再也没能起来,他的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丽的月亮……
  这就是远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之说。可见,我们的先民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思考的已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等眼前的、切身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宇宙起源”这样的终极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
  盘古神话是史前的文化,在出现文字记载之前,只是通过口述代代相传。盘古是先民们最早崇拜的神,他就像一束亮光,赋予了先民们最原始的信仰,赋予了先民们生息繁衍的自信、勇气和力量。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极差,人们的生活和生命没有保障,甚至随时就有死伤危险,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生活中的自信心,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把生命中的痛苦变成生存的绝望。盘古出现后,人们有了最原始最伟大的神。他是他们的祖先,为他们开天辟地,为他们创造日月星辰,为他们创造万物生灵。人们有了初始的信仰,精神上有了支撑,为什么还不顽强生存代代繁衍呢?
  至今,在中原地区,盘古的神话传说、有关盘古的遗迹到处都有,人们依然敬仰着这位开天辟地的神。
  
  二、女娲神话中的终极意识
  
  我们的祖先不但提出并试图解答“宇宙起源”问题,也提出并试图解答“人类起源”问题: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抟黄土为人”的神话故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盘古开天辟地,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河流,有了生灵万物,女娲和伏羲姐弟俩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相对祥和的时代,然而又发生了祝融与共工之间的权力大战。共工战败,一头撞到昆仑山上,将顶天的巨柱撞断,天塌东北,地陷西南,洪水汹涌而下,女娲和伏羲躲在一只巨鳌腹中才躲过这场灾难。女娲和伏羲从巨鳌口中钻出来时,天还没有长好,都是裂缝,洪水还没有消尽,滔滔奔流。女娲在弟弟的帮助下,着手炼石补天。天补好了,姐弟俩长大了。因为洪水毁灭了万物生灵,遍天下不见一个人影儿。那只搭救他们的巨鳌又出现了,劝说女娲和伏羲姐弟俩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然而,单靠女娲和伏羲又能生育多少儿女?一天,女娲来到河边,抓起泥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一个泥人,对着泥人吹了一口气,然后放到地上,泥人竟然活了,对着女娲喊了声“妈”,欢欢实实地跑起来。女娲好感动,好高兴,蹲到地上飞快地捏起来。她又让伏羲和自己一起照着对方的样子捏。女娲捏出来的全是男人,伏羲捏出来的全是女人,男女双双婚配,人类才得以繁衍不息。女娲仍然觉得人烟稀少,于是把藤条的一头系在水边的大树上,另一头扎进泥浆,用劲摆动,飞溅的泥浆也变成了人。
  先民们借助女娲抟土为人的神话故事,极简洁地回答了“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极难说清的终极问题。
  由于女娲抟土为人的神话,在人类群体的感情意识或潜意识里就有了两个母亲:一个是女娲娘娘,一个是大地母亲。没有女娲超自然的神力,泥巴不会变成人;没有大地,女娲也就没有造人的泥巴。也就是说,泥土给了人类肉体,女娲赋予了人类灵魂。从这一点看,中国神话多是注重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它直指问题的根本,直指问题的终极。
  女娲是神,是看不到的圣灵,只可敬拜,不可企及。大地却实实在在,一日不曾离开。所以说,女娲作为人类的母亲,只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而万物皆离不开大地,大地才是养育人类的衣食父母。先民们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脚下实实在在、生长万物的土地的重要,于是“大地母亲”的意识便逐渐显现出来。
  对于人类来说,“大地母亲”的意识或潜意识影响深广,无法消弭。人们脚踩在大地上,就感到踏实,感到安全,就像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人们离开大地,就心里发虚,就觉得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就像离开了母亲的孩童。我们漂洋过海,忘不了带上一把家乡的“老娘土”,年老了总想着叶落归根。然而,人类生存繁衍灾难重重,离不开精神的支撑,这也是女娲神话代代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伏羲神话中的终极意识
  
  如果说盘古神话为先民们解答了“宇宙起源”的问题,女娲神话为先民们解答了“人类起源”的问题,那么,伏羲神话则为先民们解答了“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的终极问题。
  如果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原始社会的章节来对应,女娲和伏羲生活的时期,应该属于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由渔猎游牧生活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的时期。
  女娲和伏羲结为夫妻后,女娲总是指使伏羲,一切事情由女娲说了算;伏羲则听从女娲的安排。后来,伏羲不想再听从女娲指使了,想由自己说了算。于是两人打赌,并决定谁赢了谁说话算数。结果,伏羲使用小伎俩赌赢了,从此便由伏羲说话算数了。伏羲教化先民开荒种地,播植五谷。有了比较稳定的衣食来源,先民们的生活开始好起来。
  这时,孟津一带的黄河里出现一只怪兽,它的头像龙,有角有须,目光如电,身体像马,鬃毛翻卷着无数个漩涡。它在河里戏闹,波涛千丈,势若翻江倒海,它一上岸就平地涨水,良田淹没,房倒屋塌。老百姓恨透了这匹“龙马”。伏羲听说了这件事,急忙赶来,跳入河中,要赤手空拳降伏龙马。不料龙马看见伏羲,便一声长嘶,箭一样地向伏羲游来,摇头摆尾,温驯地偎依到伏羲身边。伏羲看到龙马背上漩涡似的鬃毛清晰而玄妙,就仔细观察,发现龙马身上背负的是一个玄妙无比的图案。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河图”。伏羲受到河图的启示,精心琢磨,经过八八六十四个昼夜,终于创造出一个玄妙深奥、震惊千古的“八卦图”。流传至今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传说周文王姬昌被殷纣王囚禁羑里城,日夜演绎伏羲八卦,终于创出了博大精深难以穷尽的千古奇书——《易经》,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思想的根基。
  可以说,这种终极意识在中国神话中比比皆是,除以上所述,还有有巢氏、燧人氏神话,神农、仓颉神话,等等。先民们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不能单靠体力,还要靠人类的智慧,还要思考问题。就先民们当时的经验和能力,有些问题能够解答,有些问题却解答不了,如“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们,这时神话出现了,神话很简洁地回答了这些具有终极层次的问题,神话赋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撑和自信。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
  
  参考文献
  [1]孟宪明.中国经典神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绿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校企合作一直都是职业院校倡导的热点,教育部也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巨灾即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农业易受巨灾侵袭,而巨灾风险的集中性和严重性等特点,使得从事农险芈务的保险公司难以独立分散巨灾风险。结合我国实情,农业巨灾保险基金是分散农业巨
8月19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经中国造纸协会推荐的鞍山钢峰风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高速离心透平真空泵”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鉴定委员会由国内知名专家中国轻
阐述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阐述了生物质能源的概念,分析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意义,综述了国际、国内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格局,并提出了当地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从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审视中国法制传统,可以发现其四个基本特点: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整体主导;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的关系上,立法主导;在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关系上,国家法主
申请公布号:CN107858851A发明人:王希刚申请人:山东汉通奥特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对浆料进行筛滤时,由于浆料较为黏稠,经常会附着在筛板上,良性浆料经常会被阻挡进而由杂料出口流出
制度设置障碍是农民工市民化最主要的深层次制约因素。因此,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创新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会管理机制,为农民工市民化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发展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临着融资难度高、经营成本上升、市场萎缩等一系列困难。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每个企业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正确分析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相应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对外加工出口企业发展迅速
社会分层形成社会结构张力,它能激发社会活力、优化社会结构,对社会和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所体现的急剧性、不成熟性以及利益格局的深层次调整,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