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伴我40年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池》文学杂志创刊四十年了,时间过得真是太快,转眼到了不惑之年。
  作为一个坚持文学理想,搜寻和培养文学苗子,助长他们成才的《滇池》来说,正是如日中天。像万溪冲百年的梨树那样,有着敦实的树干,撑着繁枝,铺满绽放枝头的梨花,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企盼着来日累累的硕果。
  四十年,《滇池》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来,为春城的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艳丽的红山茶。
  四十年来,《滇池》迈着坚实的步伐,砥砺前行,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昆明市的巨变,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业取得的成果。《滇池》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放声讴歌,展现了昆明市文学艺术创作取得的成果。
  四十年来,我抹不去与《滇池》的那段情结:记得 1968年退伍回来,分配到一家工厂当了工人。由于爱好,喜欢写点豆腐干大的东西,在报端偶尔登出。那时,昆明市有个刊物叫《工农兵演唱》的小册子,是内部发行的。由洛汀、陈戈华、黄传昆等编辑。
  在一次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举办的创作学习班上,我与同年参军、同在 13军里当兵的张明和李敦伟邂逅,他俩都在站上工作。一次,我到站上给洛汀老师送稿时,得知市里要办一个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我们几个参加过创作班的文友奔走相告,今后有了自己的文学园地,真是万分高兴。当我们在胜利堂宣传站所在地得到第一期《滇池》创刊号时,闻着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滇池》杂志,真是爱不释手。后来,敦伟调到《滇池》杂志社工作。我送给洛汀老师的小说《这儿鲜花盛开》,结果如何,不可而知。这期间,省里也准备恢复《边疆文艺》刊物,之前出了两期《工农兵文艺》试刊,我拜读了包钢的小说《背牛的人》后,写了篇《民族团结的赞歌》的评论被选登了。
  后来,我由车间调到厂工会。一天,李敦伟来厂跟我说:《滇池》要扩大订户,能否帮忙宣传杂志一下,我爽快地答應了。在旁的几个同志也热心,说动就动。车间里的工人师傅听到《滇池》杂志感到很新鲜,名字很熟悉,弄不清是什么?我们就向他们解释,说《滇池》杂志是市里办的刊物,是以前都未曾有过的。有些老工人文化不高,我们就说,订本杂志让娃娃们增加知识,大有益处。可以帮助阅读和写作文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在共同努力下,《滇池》杂志的订阅数达四十多份。当我们把订单交到北京路邮局时,工作人员惊讶地问:你们咋个会有这么多读者?我们笑着说,全国只有一个滇池,住在昆明,滇池就在身边,门前的街子嘛。当每期《滇池》杂志送到厂工会时,我们当天就送到各车间订户的手中,看到他们在机床旁用棉纱把沾满油污的手擦干净才接过杂志。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一位老师傅说,快到时间了,娃娃都会问:咋个《滇池》还不来!我也订了一份《滇池》,阅读时,看到熟悉的,或是一起参加过创作学习班文友的作品在《滇池》上登出时,我都先
  睹为快,如王晶写的小说《鬼屋》就是去市工会办事的书林街上买的,路上边走边看。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事后,他对我说,读书真有好处,对写作大有帮助。
  一次,敦伟来厂有些匆忙地说:《滇池》这次增印了插页,多印了些,能否帮忙“解围”一下。我想:为《滇池》做点事也是应该的,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我跟他到编辑部取插页,碰见了主编王伟老师,他在宣传站时我就认识了。那时,编辑部设在东风路检阅台下面,条件差,很简陋。想不到《春城晚报》的编辑罗建琳也在这里,我有些惊讶,她怎么会到这里?她说,喜欢这里的工作,搞文学编辑更有意思。我看了看周围,这儿编辑不多,人人都在忙着手上的工作。
  我提着一摞插页回到厂里,立即和同事朱文辉趁下班时,到晓东街南屏电影院前吆喝起来:“美女像,美女像,快来啰……”来往人群见我们两个大男人在卖美女像感到好奇,上前一看,不是港澳明星照,问我们这美女是谁?只得顺口打哇哇:“滇池美人。”到电影散场时,插页一售而空。事后方知这美女是云南人,是电影厂《傲蕾一兰》剧组来昆选演员,可惜未能让导演选中。当年文学杂志拿美女作插页的极少,《滇池》杂志可谓时尚,也让我俩时尚了一场。
  后来敦伟被借调到北京,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他每期都给我寄《人民文学》推荐佳作,让我扩大视野。这除了战友情,还有一份文学情,这里我真诚地感谢他。
  为了春城更加美丽,我调到煤气公司工作。那时为让春城人民改变每天用蜂窝煤,生活在烟熏火燎中,用上煤气,改善环境,空气更加新鲜。公司人员全力以赴,让晚了一个世纪的昆明,用上了优质能源,节省了能源。
  当时我才想起订阅《滇池》杂志的事情,跑了好几个邮局,都说杂志早已自己发行了。在你忙他忙我也忙的情况下,与滇池失去了联系。后来搬到人民东路后,才发现竟与《滇池》杂志编辑部近在咫尺,真是喜出望外,办完订阅手续,立马得到了杂志。看着熟悉的封面,眼睛停留在滇字上,当年为这一划还争论过呢。有天门房通知我去拿印刷品,一看是邮寄来的《滇池》,我忙送回,并告之以后自己来拿,免得浪费邮资,现在办刊物不容易,能省就省点。后来,编辑部搬到呈贡新区政府大楼去了,那时地铁在建,往返一次乘公交车半天时间就花费掉了。幸好时间不长《滇池》又回到了文艺路,两头办公,方便了作者和读者。
  后来,我把五万多字的习作手抄稿《路》送到编辑部,王坤红老师不因文字冗长字难认,认真看了,还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帮我改了错别字,让我深受感动。在六十年代,习作者对退稿信是司空见惯了的,那时多是印刷的,也有热诚的编辑和名家亲笔写的,寥寥几个字也让人热血沸腾。
  《滇池》编辑部对读者的稿件如此认真负责,精神可佳,令人振奋。编辑部还把《谈话录》《昆明诗歌》《昆明小说》《滇池获奖作品读本》,张庆国老师的《如鬼》,包倬老师的作品杂志赠与我。在此,感谢他们对我的关爱。从阅读中我深知,要多读、多写。从 2007年开始。我先后参加过几本战友纪念册的文字工作,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都是和《滇池》杂志编辑老师们的关心和鼓励分不开的。
  退休多年后的一次偶遇,见到昔日在厂的张师傅,寒暄中得知他儿子成年后,也没找工作,而是在网络上写东西,追求儿时梦想。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美妙的字语,还累有成果。在物欲化日夜膨胀的今天,我对这个年轻人肃然起敬。
  每当我来到滇池畔,凉爽的风吹拂着脸庞,耳边响起浪花倾诉的细语,我在沉思:仿佛看到了郑和远航的帆影,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看到睡美人正在苏醒……如今鬂发幡然,仍对文学童心不泯,平时读读想想写写,把要说的话写在稿纸上,日积月累写出了习作《茶花鸡》。俗话说,再丑的媳妇也要见公婆,何况《滇池》杂志是文学爱好者的园地。于是,我将它送给编辑部,聊表心意。
  四十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滇池》杂志换了一茬又一茬的编辑人员,不忘初心,倾注心力,忘我劳动,培养出了一批文学新人。我认识的文友褚嘉骅的第一篇小说《眼镜》就是在《滇池》杂志发表的。从此,他笔耕不辍,投入到纪录片编导工作中,二十多年来,拍摄了 20多部优秀纪录片,如《毛泽东》《使命》《新西藏》以及文献片《中国道路》等,本人曾被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四个一批人才奖”。拿他的话说:这辈子与纪录片结缘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滇池》杂志,任重道远。在新时代春风的沐浴下,《滇池》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人,创作出为新时代、为梦想,抒写出与时代同行的作品来。
其他文献
放逐  你犹眷恋什么?  无尽的耻辱来自不断的乡愁  依然是那座残缺的堡垒  冷冷地,瘦成暗淡的背景  内容与主旨皆被摒弃在话题之外  你纵有种子的自觉你何来种子的力量  你纵有根你何来根的本事?  所以堡垒不属于你你只有一片  不能宣泄难以倾诉的  夜色,这么空洞  喊着自己的姓名,跪拜后  哪一个方向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萌芽的声音已湮远已迢遥已渐渐飘忽  然而你坚持背着一轮病态的月  在凄冷
期刊
忧伤开出深蓝色的花  提起画笔  我没有想要描绘的风景  面对画布  我有很多心情想要倾诉  寂静无声,奔流奔腾  自言自语,无声无息  原来,所有的心情  都是有颜色的  他们说,忧伤  是藏得最深的颜色  因为藏得太深  人们都以为是黑色的  忧伤真的是黑色的吗?  从前的身影  曾经的容颜  时间里一片片记忆在老去  当那些粉紫灰绿绯红柔白  的轻盈色彩铺满画布  我才知道如果忧伤深藏心底 
期刊
对还没问出的问题,  这些松针也是现成的答案,  而此刻,眼睛需要冒犯  才能描述心灵的等高线。  那些线条间夹着道德的冲动吗?  一丝又一丝,追求纯洁的意志  从雪中长出来,一丛丛黛绿的刺叶中  小小的浅绿的宝塔。  这是一个决心,一种注定,绽放得  情不自禁,一场殉情的大双人舞  与烛芯的一次次小爆炸一道庆祝。  爱情丑闻總能让这世界有一日聚焦,  但到了明天就不会有人试图理解  一颗无洞的灵
期刊
我是万里晴空一只飞翔的雁  从赤道边沿飞往神州古国  在贵州西南的册亨上空盘旋,盘旋  鸟瞰朵朵白云笼罩的中华布依第一县  迤逦多姿青山环抱着一路奔腾的南北盘江  布依儿女划舟在峭崖雄奇险峻的江上  布依青年在丛峦叠嶂烟波浩淼的湖心欢唱  睡美人峰是一座哺育布依族的望母岩  山脚下连绵的沃土肥田,祥和村庄一片  大寨村绿荫覆盖峰林耸立是个世外桃源  光怪陆离的古榕树在红旗村平寨繁衍千年  探索洛凡
期刊
醒悟  钟声沿着屋脊滑下  严冬的梦撞醒黎明前的寒流  狂啸的风在黑夜里笑  从门窗的隙缝扑到床前  闭上眼睛是唯一的借口  假装看不见人间的苦难  恣意听不到笔锋的干戈  而內心不停呼叫  继续前进  继续上路  晴空明净  我看得更清  重生  风在呻吟  像在诉说委屈的故事  沉默是无云的天空  是無鸟掠过的红林  我努力屏住呼吸  匍匐而行  深怕惊动泥地的小蓝蛙  把受伤的心灵包扎  放
期刊
本期《滇池》文学杂志,我们编辑了一个纪念专栏,纪念可能是大事,振聋发聩或感人致深,也可能是俗事,平淡无奇。惟纪念目的不一,能显出各种纪念之不同意义,让一些参与纪念活动的人留下印象。世间千万事,每天急速消失,有一件事能让人稍稍回味,已值得筹办者欣慰。所以,我们筹办《滇池》文学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想得最多的不止是纪念,而是纪念的目的,在令人头痛的寻找中,我们最后发现,寻找本身恰是我们寻找的东西。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调到《滇池》编辑部。一位友人说,《滇池》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资深老编辑,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做你的老师都游刃有余。他说的这两位老编辑,一位是主编洛汀, 一位是副主编王伟。过去在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时曾见过两位老师,但不熟。总的感觉,是在表面的热情、随和背后,严谨、严肃,甚至有些严厉。如今有幸能在他们麾下工作,庆幸之余,还 有些忐忑。到后方知原来的顾虑纯属多余。编辑部人不多,除两位主编外
期刊
我当然不愿把“失格”这两个字和当代文学以及当下的文学期刊联系在一起。但无疑这两个字让我们清楚文学不再一如既往,文学期刊也不再一如既往。许多期刊已经不再对文学青年和那些刚刚出道的作者持有热情,不再会对他们伸出援手让他们的文学理想升华为现实。国内的期刊多如牛毛,但其独创性已经让人们怀疑,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独创性的时期,期刊也不再持有无坚不催文学力量,但我们也无法指责当下的刊物都是些胆小鬼。  云南是久去
期刊
《滇池》的不只是我,我只是众多人中的一个,对于我们这些被关心的文学新人而言,这样的关心与激励意义非凡,虽不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坦途,却让我们的写作可以变得从容些。他们在面对着我们这些文学新人时,看重的是文字所释放出来的那种质感和文字背后一个写作者的可能性。很多新人纷纷在《滇池》上登场,并真正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写作生涯,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浮夸之嫌,也不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于杂志的媚俗,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对于
期刊
这些年,洱海和滇池升格得快。由高原明珠升格为灵魂的窗子,需要爱护的眼睛,又由眼睛升格为母亲湖,是大理昆明的生命源头,是会弃我们而去永远离开我们的母亲!作为一个托生在昆明的大理人,想洱海会念滇池,念滇池会想洱海。  而作为文学的信徒,文学世界的洱海滇池虽有波澜,有风雨,有困厄,有颠沛,但她们,始终像母亲一样神圣、尊严、高贵,不容污秽,不容亵渎,永远清澈,永远明净,让心灵的大地不干涸,让灵魂的厚壤有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