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滇池》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池》的不只是我,我只是众多人中的一个,对于我们这些被关心的文学新人而言,这样的关心与激励意义非凡,虽不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坦途,却让我们的写作可以变得从容些。他们在面对着我们这些文学新人时,看重的是文字所释放出来的那种质感和文字背后一个写作者的可能性。很多新人纷纷在《滇池》上登场,并真正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写作生涯,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浮夸之嫌,也不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于杂志的媚俗,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对于一个杂志的认识。匆匆几年一晃而过,由杂志到编辑老师,与杂志与编辑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现在刊物的编辑基本都是亦师亦友。
  基层写作者在写作上会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与局限,很少有人能轻易避开遍地的荆棘与陷阱。写作《往北》的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我离开大理,以特岗教师的身份来到了保山,在云南保山怒江边的一个村寨里教书。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从极寒之地堕入了极其燥热之地,从贫瘠荒凉的世界堕入繁盛丰饶之地。很长时间里,我依靠写作与阅读对抗着那些让人偶尔会烦闷的燥热,以及经常纠缠着肉身与灵魂的种种。在那样有着鲜明对比意味的感觉下,我写了《往北》,以及其他具有鲜明对比意味的文字。但作为一个基层写作者的一切困境,也在那时开始朝我涌过来。那时生活上的朋友很多,但在那个河谷里,没有多少人会跟你谈谈文学。还是有那么寥寥几个写作者,但我们被现实的洪流裹挟着,然后被卷入真正的现实,一些人就这样慢慢失去了对于文学的那种感觉与坚持。我看到了那寥寥的人从文学的场中走失,更多的忧伤与不安困扰着我,既为他们感到悲伤,也为自己感到担忧。坚持与耐性,对于写作者太重要了,但很多时候,我却在那个燠热的更适合滋生浮躁的世界里变得浮躁,变得不知所措。
  那时,偶尔有人跟你谈论文学,但你会感觉到强烈的文学成功学的意味。一些人通过一点点文学方面的特长改变了工作环境之后,他们开始变得很清醒,他们觉得自己再不能进行任何的文学创作,那时文学成了他们通向成功人生的绊脚石,许多人以这样的方式与文学彻底告别。那时周围的文学氛围显得有些怪异。自己也一度在那样的氛围之内不知所措,那时自己也是有想通过文学改变人生的想法。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一些时日里在给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的时候,我想到的唯有文学,但同时我也深知自己对于文学的那种真爱。当那些朋友跟我说起从村上调到市里面后就不要写了,那时真就像已经调成了,真就像在工作和文学之间,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我无疑算是幸运的,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下,与《滇池》的联系,恰逢其时,如果当时没有像《滇池》一样的杂志,没有像张庆国等老师的关心与激励,我也可能轻易就会淹没于现实的洪流之中。那时对发表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那样的渴望与现实不符,现实中遭遇更多的是偶尔退稿,大多数石沉大海。很多写作者一定有着和我一样的强烈感受,而在这个时候,《滇池》的回信,曾让我有几天近乎欣喜若狂。我就这样,与现实之外,与周围的文学氛围之外的世界有了一些联系,那样的联系尤为必要。在来自《滇池》等刊物与编辑老师的激励下,我不再去关心通过文学来改变人生轨迹的问题,开始踏踏实实地进行阅读与写作,那几年是我晚上熬夜写作最多的时间,写作开始在大量的练笔之作中慢慢变得稍微有些成熟。自己在散文写作中也开始不断尝试,并得到了《滇池》和编辑老师的包容和关心,这也让自己更坚定了信心不斷努力拓宽着散文写作的边界,不断体现着散文写作的实验精神。
  《滇池》的定位(我所自认为的定位)以及编辑老师(我所认识的编辑老师)有着那种办有影响力杂志的理想,而现实早已照进理想,现在《滇池》的品质与影响摆在了那里。《滇池》,有自己独特的办刊理念,有着强烈的办刊特色,让它在很多特别是我们这些基层写作者看来,是一本无法被忽视的好刊物。我们有那么一小拨人偶尔会聚集在一起谈谈文学,谈谈文学杂志,也会谈谈《滇池》《滇池》的口碑很好,我们知道为何《滇池》的口碑会很好,很多人的作品,很多文学新人在这里并没有遭受到冷遇,一个又一个写作者成长的契机与这本杂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往北》发在了 2012年第 10期上,发表之后,让我没有想到过的是 2013年这篇获得了第九届滇池文学奖,我自己很清醒地知道,给我这个奖里有着鼓励不知名的写作者的成分在里面,而作品本身还是在其次,说真的自己早已不敢回头看这篇旧作。由于滇池文学奖,以及来自《滇池》和编辑老师的鼓励鞭策,写作兴趣益盛,有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果。那时我早已没有考虑过要改变一下工作环境的想法,那时相反只想好好阅读和写作,反而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因为滇池文学奖,因为在《滇池》杂志和其他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而被一些人发现和关心,得以从保山回到了大理,开始新工作的同时,也让我有了一定的信心,继续着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漫漫写作旅程。
其他文献
心中有疆土  干戈不断,烽火硝烟  几滴墨水,抹黑一个影子  筑一座山,养一队蚂蚁  在掉落的鸟屎中  栽一棵香甜的芒果树  蜜蜂四处飞动  扳倒一座高山,直踩入农田  排山倒海的调侃  开启荒蛮城镇  无需锄头,没有机械  甜言蜜语,落花满地  荒凉的生命体  席卷成早来的潮  或深或浅,颜色变化  风雨推波助澜  情緒徘徊悬崖边缘  下坠或者飘扬  只能听从,风的指令  喝完西北风,只欠东风 
期刊
访谈  山水胎记与内在之诗/慕白 霍俊明  评论  词语生长于山水和内心/霍俊明  安魂曲(组诗)  慕白  五老峰  群峰之上,谁还待月西厢  我登上黑夜的屋顶,向自身的沼泽  投出一块石头,想知道是山高还是水长  而世界总以沉默回答我  顽石赋  石头不会开口说话  只开花,不喊苦,不哭也不说痛  石头也不吃饭,不穿衣服  不睡觉,不谈情说爱  石头就是石头  石头不是傻子  说它傻真不是傻 
期刊
放逐  你犹眷恋什么?  无尽的耻辱来自不断的乡愁  依然是那座残缺的堡垒  冷冷地,瘦成暗淡的背景  内容与主旨皆被摒弃在话题之外  你纵有种子的自觉你何来种子的力量  你纵有根你何来根的本事?  所以堡垒不属于你你只有一片  不能宣泄难以倾诉的  夜色,这么空洞  喊着自己的姓名,跪拜后  哪一个方向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萌芽的声音已湮远已迢遥已渐渐飘忽  然而你坚持背着一轮病态的月  在凄冷
期刊
忧伤开出深蓝色的花  提起画笔  我没有想要描绘的风景  面对画布  我有很多心情想要倾诉  寂静无声,奔流奔腾  自言自语,无声无息  原来,所有的心情  都是有颜色的  他们说,忧伤  是藏得最深的颜色  因为藏得太深  人们都以为是黑色的  忧伤真的是黑色的吗?  从前的身影  曾经的容颜  时间里一片片记忆在老去  当那些粉紫灰绿绯红柔白  的轻盈色彩铺满画布  我才知道如果忧伤深藏心底 
期刊
对还没问出的问题,  这些松针也是现成的答案,  而此刻,眼睛需要冒犯  才能描述心灵的等高线。  那些线条间夹着道德的冲动吗?  一丝又一丝,追求纯洁的意志  从雪中长出来,一丛丛黛绿的刺叶中  小小的浅绿的宝塔。  这是一个决心,一种注定,绽放得  情不自禁,一场殉情的大双人舞  与烛芯的一次次小爆炸一道庆祝。  爱情丑闻總能让这世界有一日聚焦,  但到了明天就不会有人试图理解  一颗无洞的灵
期刊
我是万里晴空一只飞翔的雁  从赤道边沿飞往神州古国  在贵州西南的册亨上空盘旋,盘旋  鸟瞰朵朵白云笼罩的中华布依第一县  迤逦多姿青山环抱着一路奔腾的南北盘江  布依儿女划舟在峭崖雄奇险峻的江上  布依青年在丛峦叠嶂烟波浩淼的湖心欢唱  睡美人峰是一座哺育布依族的望母岩  山脚下连绵的沃土肥田,祥和村庄一片  大寨村绿荫覆盖峰林耸立是个世外桃源  光怪陆离的古榕树在红旗村平寨繁衍千年  探索洛凡
期刊
醒悟  钟声沿着屋脊滑下  严冬的梦撞醒黎明前的寒流  狂啸的风在黑夜里笑  从门窗的隙缝扑到床前  闭上眼睛是唯一的借口  假装看不见人间的苦难  恣意听不到笔锋的干戈  而內心不停呼叫  继续前进  继续上路  晴空明净  我看得更清  重生  风在呻吟  像在诉说委屈的故事  沉默是无云的天空  是無鸟掠过的红林  我努力屏住呼吸  匍匐而行  深怕惊动泥地的小蓝蛙  把受伤的心灵包扎  放
期刊
本期《滇池》文学杂志,我们编辑了一个纪念专栏,纪念可能是大事,振聋发聩或感人致深,也可能是俗事,平淡无奇。惟纪念目的不一,能显出各种纪念之不同意义,让一些参与纪念活动的人留下印象。世间千万事,每天急速消失,有一件事能让人稍稍回味,已值得筹办者欣慰。所以,我们筹办《滇池》文学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想得最多的不止是纪念,而是纪念的目的,在令人头痛的寻找中,我们最后发现,寻找本身恰是我们寻找的东西。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调到《滇池》编辑部。一位友人说,《滇池》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资深老编辑,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做你的老师都游刃有余。他说的这两位老编辑,一位是主编洛汀, 一位是副主编王伟。过去在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时曾见过两位老师,但不熟。总的感觉,是在表面的热情、随和背后,严谨、严肃,甚至有些严厉。如今有幸能在他们麾下工作,庆幸之余,还 有些忐忑。到后方知原来的顾虑纯属多余。编辑部人不多,除两位主编外
期刊
我当然不愿把“失格”这两个字和当代文学以及当下的文学期刊联系在一起。但无疑这两个字让我们清楚文学不再一如既往,文学期刊也不再一如既往。许多期刊已经不再对文学青年和那些刚刚出道的作者持有热情,不再会对他们伸出援手让他们的文学理想升华为现实。国内的期刊多如牛毛,但其独创性已经让人们怀疑,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独创性的时期,期刊也不再持有无坚不催文学力量,但我们也无法指责当下的刊物都是些胆小鬼。  云南是久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