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就在山上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名山齐云山,素以陡峭奇险著称。秋日登山,在通向月华街的山道上,我巧遇一位挑着百余斤货物的女挑夫,脚蹬一双黄色球鞋,裤管卷得老高,在一步一步吃力地向上攀爬。我不禁愕然:“我们乘索道上山,走得还非常吃力,你真了不起。”
  女挑夫边走边说:“哪能不累!怎么不苦!只是,我把一家人的日子都挑在了肩上。”
  歇憩时,女挑夫告诉我,16年前丈夫死于意外,留下了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老大还患有先天性疾病,双眼近乎失明。当时,有人劝她外出务工,有人劝她趁年轻赶快改嫁,甚至有人劝她上山束发修行。而她,思前想后,擦干了泪水,操起一根扁担,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挑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论刮风,还是下雨,16个春秋,她每天沿着20多公里陡峭逶迤的山道不停地攀爬,为山上店铺和月华街的居民一趟趟地运送粮食、蔬菜和货物,然后,再将山上的茶叶、笋干、笋衣、竹器等山货挑至山下。要知道,光上山一趟,就得爬4000多个台阶呀!更何况,肩上还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这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是多么的艰难!
  我问她,你每趟那4000多个台阶是如何爬上去的。她笑笑,说:“到了一天门,我就想着,好了,前面就是二天门了;到了二天门,我就想着,离月华街不远了。因为,到了山上,我就能拿到货主给我的报酬,尽管不多,但足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所以每踩着一步台阶,我都在心里念叨着,希望就在山上。”
  希望就在山上。这是女挑夫的心里话。虽然,现在她那患白化病的大孩子,已经在她的“希望”中渐渐长大,并且学会了穴位按摩,在一家诊所里自食其力。家中“欠下的债也基本还清了。但是,尚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在中学就读,还需要她每天在那4000多个台阶上上上下下跑4个来回。她要把自己弯成一支顽强坚忍的弓,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一份微薄的收入,去支撑一个与她同样瘦弱的家。
  希望就在山上。这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仿佛齐云道家一偈。大千世界,许许多多的家庭与人生都与和谐美满相伴,那是幸福的家庭、美好的人生。但是,有的家庭和人生在幸福眷顾的同时,不幸与苦难也随之降临。面对挥之不去的不幸与苦难,有的人选择了堕落,有的选择了逃离,有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有人草草结束生命,而那位女挑夫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挑战与抗争。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她在齐云山的山顶为自己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每天,迈着沉重的步伐,永不停歇地走向希望。从28岁开始,整整16年,她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她用汗水、痛苦、毅力和隐忍,诠释了一份伟大的母爱,撑起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家。
  虽然,我们没有女挑夫那样的厄运与经历,但是,我们每个人也不妨为自己点亮一盏灯,一盏希望之灯。当困难或灾难突然降临时,我们可以毫不畏惧地对自己说:希望就在山上!
  (编辑 一昕)
其他文献
柬埔寨的热带雨林深处,隐藏着一群神秘的古老寺庙,它们被称为吴哥窟。  吴哥窟在吴哥王朝崩溃后被埋没在荒野之中四百多年,让全世界都遗忘了它的存在。直到1860年,法国博物学家姆欧在密林中探索时,发现了它们,吴哥窟才得以重见天日。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熬过历史沧桑、战火摧残的吴哥窟,正在卷入另一场可怕的纠缠之中。  许多寺庙,都被古树缠绕着,巨大的热带树木,用巨蟒一样的根系紧紧地缠绕着庙墙寺塔,有些古
国庆假期,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在一个农家乐,我们先是喝茶,然后就是打牌,再然后,有人提议去爬山。不远处,就有一座山,看上去挺高,上山的路是一级一级的石阶,山上还有一座小小的寺院,逢年过节,山上会有很多人。  几个朋友都大腹便便,平常连路都很少走,确实应该锻炼一下身体,于是一呼百应,放下手中的牌,一起去爬山。  才来到山脚,大家就面面相觑,一级一级的石阶,挺陡,看上去,这山可不比40层楼矮,
每次读朱自清的《春》,都会让人感觉格外欣喜。作者运用精彩生动的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为我们着力展现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的画卷。山、水、日、草、花、风、雨皆是生动活泼、春意盎然、昂扬向上的,让人不由得心花怒放,仿佛春已至。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追随作者,一同去感受春的气息吧!  色——目可望春。随着东风的到来,绚丽多姿的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姗姗而来,它不仅带来了山的“朗润”,水的初“涨”,还有太
炎夏昼永,我在客厅的沙发上午休。忽然听到不安分的小女儿贴近我的耳朵说:“爸爸,你的辣椒树活了。”声音急急火火的,女儿显然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動,想尽快告诉我。  我睡眼惺忪,发现女儿已把那棕红色的花盆摆放到茶几上。只见如麦秆一样的褐色辣椒树苗,虽早已干枯了上半截,但下半截已缀上了三四个露珠般的绿苞,青翠鲜嫩,小蝴蝶一样展翅欲飞了。辣椒树真的活过来了!  阴历二月份,我在朋友家闲聊。临走时,朋友从厨房
提到冬天,首先给人的感觉便是寒冷与萧索,不过,初冬如春自有趣,我看到了冬的丰腴、冬的耿直,它既有夏的色彩,也有秋的斑斓。几遭嚴霜没有杀灭绿的生命,却如油画家手下的笔把山野涂抹得愈发的漂亮。枫叶红、银杏黄、松重绿、柏如墨、天更蓝、云更白、水更清、空气更新鲜。  披着冬日的朝霞,沿着山野的小路走上一圈,你会发现,缕缕白云山腰缠绕,群群鸥、鹭栖水旁嬉戏,农庄飘出的香味是丰收的醇酿,摩托载来的美丽是小伙的
那一次去郊游,看到了笔直的松树、庄严的柏树,还有几个人合抱不过来的百年古树。那一刻,我看到阳光在茂密的树叶间闪烁跳动,像一串串不安分的正在成长的心。我的心里,顿时也有无数漂亮的词语在跳动,试图串联成一段段长短不一的精美的句子。我想,回去之后,一定要用我的笔记录下它们。记录下这一次心灵的行程。可是回去之后,接连不断的会议撕扯了我那份惦念着美好的心情,那些会说话的风景又被我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城市的文化市场经过一阵子的清理,沉寂了几个月,最近又繁荣起来了。卖鸟的、卖花的、卖书的、卖画的和卖小百货的,都悄然在山坡边铺摊搭架,熙熙攘攘。  我的住处就在附近,距离那里不过几百步路。能在那几十个旧书摊上觅得一本十分珍稀的书,或在画市上买到一幅奇绝的旧画,是常有的事。  大约是十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我又去了那里。顺着山坡往东走,是书摊和画市。我边走边看,不觉到了尽头。再往东,是一片临时搭起的工棚。
老面儿是一头叫驴。这绰号是群众送的。那時农村都叫公社,我所在的生产队里有十五六头小牲口,都有名。老面儿是根据脾气秉性起的。老面儿,驴如其名,面面乎乎,谁都可以使唤。那时,农村碾米磨面拉豆腐,赶集上店,主要靠毛驴打零儿。  社员使唤牲口,只需跟饲养员打个招呼,一般都是自己到牲口棚里去牵。虽然饲养员心中有数,告诉应轮班使唤,但什么乌眼青、杂毛、尖嘴、大牙,个顶个都有脾气,尤其会欺负妇女和小孩。这么一来
只要提起沙子,人们似乎马上就会想到“恒河沙数”、“一盘散沙”这些词语来。不错,即便浩瀚无垠的大沙漠,大风一起,那黄沙也只能如虎狼追逐着的羊群般拼命奔逃。  其实,沙子并非就没有力量,战场上人们用沙袋筑起的防御工事,不仅枪子儿拿它无奈何,哪怕平时肆虐惯了的炮弹,也变得软塌塌没有了作用。  由此想到了那年到河南上蔡见到的一座古墓。这座建造于春秋时代的墓穴,在2005年考古工作者去发掘它时,所有藏品居然
茶峒是沈从文笔下的一座依山傍水、宛若仙境的小城。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沈从文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温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