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业布置的“五忌”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业作为练习的载体,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既是对学习内容“理解与内化”的过程,也是对方法“巩固与掌握”的过程,还是对知识“拓展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应做到“五忌”。
  一忌:多多益善
  很多数学教师对教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一律采用通吃的做法,即所有题目一定要求学生都全部完成,即使有的题属于同一个层次在重复,学生也要翻来覆去地做。因为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如果没有练到这个题,考试有可能就不会。这种做法是教师应试教育的心理作祟,一切出发点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把学生训练成见到某类题就形成反应的做题能手。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挤占大量的时间做作业,机械重复地练习,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忌:不动笔试做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前,很多老师是采取浏览的方式,把题目看一遍,大概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就行了。更有甚者,是只备例题,不备习题,等到给学生布置时,就按照教材练习顺序给学生随意布置即可。由于教师缺少动笔做的过程,有些理解是表面的,体会不到学生做得慢或者出错的原因。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后,就布置学生做书上的习题:“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见下表。
  看似简单的运用公式巩固练习,但里面的计算量却很大,学生要完成,则需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上只见老师不断地催促学生,就是因为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亲自做一做,感受到计算的繁琐。下课后这位老师感慨,如果自己先做做,就会在课堂上改变练习要求,或让学生用计算器参与计算,或让学生只列式不计算,这样教学的时间可以节约很多,提高课堂效率。
  三忌:原封不动
  面对来自各种渠道的习题,教师对其多是拿来主义,少于质疑。因为在老师的眼里,习题的量很重要,有了量的积累,就会发生质的改变。殊不知,当一些题意不清、表述不明的题目练习后,恰恰干扰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多一份判断能力,在给学生布置前就学会取舍。同时结合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对一些题进行变化,达到为我所用。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题,见下图。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后,第一次将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某老师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就是将此题原样地布置给学生做,结果学生有的不理解题意,有的不知道小括号的使用,错误率较高,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进行讲解,效果一般。后来在第二个班教学时,老师将题进行了修改,将填空变为选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面对三个可供选择的算式时,进行了区分比较,对正确算式有了一致的认可,分散了难点,降低了错误算式的集中出现。
  四忌:“同等”对待
  同样一道题,在不同的学生眼里,样子是不同的。优生做起来迅速,学困生做起来缓慢。每次老师在反馈时,总是有一些学生低着头,等着老师的批评或催促。时间一长,他们就真的成了困难生了。其实细细想想,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了吗?老师总是齐步走,总是要求整齐划一。这种不分层次的同等对待,伤了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混合运算后,布置学生做一做。4 5×7、 (72-18)÷9、24÷4 2、(4 5)×7、72-18÷9、24÷(4 2)。在规定的时间里6个小题全部完成,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参差不齐。如果教师细读这6道题,分成3组,上下为一组,主要是让学生对比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保底的要求,先算一组,发现有什么不同,先完成的孩子可以接着继续做下去。虽然看起来完成的效果和前面差不多,也是有多有少,但是老师最开始的布置要求是完成一组,这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心理上相对容易接受些,也安全些。因为越是困难的学生,面对较多的习题,首先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有些题会做,也容易做错。
  五忌:下课布置
  每当下课铃响时,很多数学教师往往会布置一些本该在课堂上完成的数学作业,迫使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无奈地坐在教室里匆匆完成。在这样一种情绪和环境下完成的作业,质量难以保证,于是老师批改、学生改错,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数学作业的功效大大降低。
  布置数学作业这样的一个课堂环节,看似不起眼,其实也有其处理技巧。什么时间布置、布置哪些内容、做题的先后顺序、采取怎样的形式、如何评价等,都值得数学教师去深入研究。真正让学生通过练习,既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又能使之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全面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获得、个性的形成以及品德的陶冶等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进行探索与思考。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推进习惯的渗透教育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成长中的
党的十七大把“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将节能减排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减排已成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
惩戒,顾名思义,包括“惩”和“戒”两层含义。“惩”即处罚,是一种手段;“戒”是警告、劝戒他人改正错误。一句话,惩戒意味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教育惩戒除了也具备这种统一之外,更为重要的它是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但在本质上同期望、激励、表扬等方式一样,都指向学生的进步。而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怎样进行教育惩戒?怎样界定教育惩戒?的确是摆在所有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既然教育惩戒是一种特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构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以问题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其前提则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权力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权力的结构性调整与制度性创新的目标以调整国家与社会的权力结构为着眼点,从
数学教育不应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组合,而应该是充满着惊喜和快乐的求知过程。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观念,思考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快乐数学?喜欢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如果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巧妙地安排一些游戏,就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高效、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兴趣,在游戏中体验智慧的挑战,培养思维能力,在游戏中提高合作交
“意义形式兼顾”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美结合,提供了二语或外语教学的合理理论阐释,代表了二语或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意义形式兼顾”的概念、理论和实现
兰州兰石集团公司技工学校(简称兰石技校)是甘肃省机械行业的一所老牌技校,始建于1956年,现为省部级重点技校。在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先后涌现出了80余
兰州金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金地花园是金地公司建设的第一个项目,坐落于兰州美丽的黄河风情线上,占地30亩,建设总规模5万多平方米,共建成6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