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业垄断产生的诸多问题,使得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更是雪上加霜。但中国现实国情复杂多变,改革行业垄断还需要循序渐进,实现市场资源分配公正,减小贫富差距。
近年,雖说铁路、石油、高速公路等领域在城市经济建设方面逐渐引入了多种经营体制参与市场竞争,使得行业垄断导致的利益分配有所改观,但仍是收效甚微。企业市场化经济发展本应遵守“优胜劣汰”的生存机制,以“千帆竞争,各领风骚”的态势逐步成长,但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下,国家以政策导引的方式参与其中对市场施行宏观调控,使得某些企业在资源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由此产生的行业垄断局面因此衍生诸多问题。
收入不公
决策者更多的是把扩大消费和缓解政治压力当作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目标。但学者们却指出,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主要不是“分配不均”,而是“分配不公”、权力参与分配等问题,这是当前政治结构的必然结果。而客观上存在的权利腐败也是人为造就贫富差距中不可预估的力量。有的官员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出手就是8800元。而民工们的孩子,得到百八十块压岁钱,转手就给大人。有人认为这不属于贫富差距,称之为“富裕程度不同”。
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导致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在资源垄断的巨大利益下,权力参与市场活动,与资本相结合而获得很多不当利益。加之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完善,行业收益更是乱象丛生。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我国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而职工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也相当显著。
据《产业经济研究》调查,中国网通山东省分公司职工月人均缴存住房公积金6389元,而济南一家普通企业职工月缴存只有11元,相差580多倍。企业的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下具体包括住房公积金、职工福利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职工教育经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董事会费等。由此可见,在此科目下,占据了一大部分的便是与企业职工相关的费用,管理费用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职工的隐性收入和隐性福利。此外,权力部门、行业垄断部门巧立名目变相发放福利,增加“隐性收入”;少数高收入群体面对应交付的税收,违规转嫁或逃避等。收益方式的乱象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都使收入分配不公的路越走越远。
按劳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也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于新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差距。但人为淡化按劳分配原则也是拉大这一差距不可忽视的原因。近年来,原本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被重视,反而“效率优先”、“多种分配形式”被片面强调,在几近以私有制为主导的企业里,按资分配成为理所应当,劳动者变为商品成本的一部分被严重压低。甚至一些地方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为名,将劳动者以等级划分,诸如正式工、合同工、聘用工、临时工等。虽然做一样的工作,却拿不到同等的报酬,他们的劳动所得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也同样被忽视。这一现象如果不加以遏止,必将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平等竞争
市场资源垄断局面下,其他行业难求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导致诸多不平等竞争。
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即是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就获得了“暴利”。对此有人提出应打破行业垄断,改革市场经济。但垄断性行业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导致“蝴蝶效应”。消除行业垄断不能单兵突进,必须多管齐下。世界各国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潮流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而这也是科技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等的必然趋势,垄断行业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必然参与市场化竞争。改革垄断行业不应照搬照抄国外所有的案例做法,因为中国行业垄断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与矛盾等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应在改革大方向上顺应国际潮流,自然垄断部门的国企改革必须在充分体现中国具体国情上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不能只是单一的实行民营化,否则很可能造成“淮橘为枳”的恶果。
面对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中国政府最应该做的不是响应民粹,强行剥夺富人的财富以降低贫富差距,而是应该让权力退出市场,为人民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平等的法律和政治环境,平等的税收,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这些措施也许不能显著地遏止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但一定能改变人们对此的接受程度和看法,从而缓和社会矛盾。
(编辑:文心雅)
近年,雖说铁路、石油、高速公路等领域在城市经济建设方面逐渐引入了多种经营体制参与市场竞争,使得行业垄断导致的利益分配有所改观,但仍是收效甚微。企业市场化经济发展本应遵守“优胜劣汰”的生存机制,以“千帆竞争,各领风骚”的态势逐步成长,但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下,国家以政策导引的方式参与其中对市场施行宏观调控,使得某些企业在资源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由此产生的行业垄断局面因此衍生诸多问题。
收入不公
决策者更多的是把扩大消费和缓解政治压力当作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目标。但学者们却指出,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主要不是“分配不均”,而是“分配不公”、权力参与分配等问题,这是当前政治结构的必然结果。而客观上存在的权利腐败也是人为造就贫富差距中不可预估的力量。有的官员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出手就是8800元。而民工们的孩子,得到百八十块压岁钱,转手就给大人。有人认为这不属于贫富差距,称之为“富裕程度不同”。
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导致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在资源垄断的巨大利益下,权力参与市场活动,与资本相结合而获得很多不当利益。加之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完善,行业收益更是乱象丛生。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我国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而职工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也相当显著。
据《产业经济研究》调查,中国网通山东省分公司职工月人均缴存住房公积金6389元,而济南一家普通企业职工月缴存只有11元,相差580多倍。企业的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下具体包括住房公积金、职工福利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职工教育经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董事会费等。由此可见,在此科目下,占据了一大部分的便是与企业职工相关的费用,管理费用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职工的隐性收入和隐性福利。此外,权力部门、行业垄断部门巧立名目变相发放福利,增加“隐性收入”;少数高收入群体面对应交付的税收,违规转嫁或逃避等。收益方式的乱象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都使收入分配不公的路越走越远。
按劳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也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于新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差距。但人为淡化按劳分配原则也是拉大这一差距不可忽视的原因。近年来,原本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被重视,反而“效率优先”、“多种分配形式”被片面强调,在几近以私有制为主导的企业里,按资分配成为理所应当,劳动者变为商品成本的一部分被严重压低。甚至一些地方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为名,将劳动者以等级划分,诸如正式工、合同工、聘用工、临时工等。虽然做一样的工作,却拿不到同等的报酬,他们的劳动所得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也同样被忽视。这一现象如果不加以遏止,必将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平等竞争
市场资源垄断局面下,其他行业难求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导致诸多不平等竞争。
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即是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就获得了“暴利”。对此有人提出应打破行业垄断,改革市场经济。但垄断性行业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导致“蝴蝶效应”。消除行业垄断不能单兵突进,必须多管齐下。世界各国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潮流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而这也是科技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等的必然趋势,垄断行业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必然参与市场化竞争。改革垄断行业不应照搬照抄国外所有的案例做法,因为中国行业垄断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与矛盾等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应在改革大方向上顺应国际潮流,自然垄断部门的国企改革必须在充分体现中国具体国情上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不能只是单一的实行民营化,否则很可能造成“淮橘为枳”的恶果。
面对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中国政府最应该做的不是响应民粹,强行剥夺富人的财富以降低贫富差距,而是应该让权力退出市场,为人民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平等的法律和政治环境,平等的税收,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这些措施也许不能显著地遏止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但一定能改变人们对此的接受程度和看法,从而缓和社会矛盾。
(编辑:文心雅)